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实现人与自然(包括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就不能不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能不掌握和应用自然辩证法.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贯穿了辩证法思想的专著,老子主张我们要归根复命,返回生命最自然的本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其思想精髓.和谐思想对建立生态哲学,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老子把大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天、地与人的和谐关系,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两者是统一体,认为自然界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视天人一体,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追求天、地、人的整体和谐.老子主张对万物和人类都应有一种慈爱的情怀,使天、地、人之间维持着一种祥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老子"道法自然、惟道是从、上德若谷、长生久视"的道德境界,实质上是老子对"人类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超越,是对以政治伦理为轴心的道德体系的重构。在对传统道德境界扬弃和超越的道路上,老子积极探索道德存在的法则、维护道德的纯洁性;积极认识大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以顺应"道"为最大的"德"。老子的道德境界是对宇宙人生的贯通,体现出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反映出适度、和谐、圆融的精神境界。老子的道德境界思想意韵深厚,充盈智慧,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早在先秦老子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他的崇尚自然、尊重天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无为"的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人类只有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最终实现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有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着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堪称其中的典范,他的"自然之道"思想涉及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造成的.道家老子"自然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这种思想在当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这些都是值得考察的问题.通过分析老子的"自然之道"理论,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当下社会发展仍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家哲学博大精深,是一个系统而完善的理论体系。道家哲学认为自然之道是无为自化,道具有自由的特性,顺应自由之道,才能维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要实行无为而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本性,让世界处于平等状态,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人生境界上追求人的自由价值与自我、社会、自然的完美和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道家哲学关于自由的思想以独特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来平衡身与心、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今天仍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可以为普世伦理的构建提供一定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6.
徐玉萍 《学语文》2013,(4):52-53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季羡林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沟通,这就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汉儒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7.
从"附魅""祛魅"到"返魅"——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古代人类依附于自然界,将世界"附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了近现代,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界被"祛魅",人与自然关系处于冲突状态;人们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重新达到世界的"返魅",才能回归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境中来。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新性发展。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观念前提是要敬畏自然,这是由自然的先在性所决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遵循尊重自然的伦理规范,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顺应自然,要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必然要求。因为敬畏所以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顺应,顺应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构建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9.
杜有 《考试周刊》2009,(50):60-60
"道法自然"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内核,其要义在于遵道之本然状态、本然规律。本文从这一思想出发对当前正在进行的气候大会的意义在于遵无欲、无争、无为、无兵、无私这五种社会本然运行之道,来解决国与国和人与自然的失和问题,从而实现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不仅仅是个体名号,也是道性的哲学化概念,还是神性的宗教化概念。老子之道的神性特质是老子宗教化的主要根源。老子信仰由多重宗教元素构成,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基本逻辑结构,形成了道的神化、天地神化、人的神化和万物神化四个阶段。老子宗教元素的内涵价值在于道的和谐本原,老子之道终以和谐为归结,是宗教与道与和谐的完美统一。其中,"天人合一"是老子之道最核心的内涵价值,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1.
"道"是韩非治国思想中一个带有核心性的理念,在他的治国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韩非所说的"道"取自老子的"道"而又不同于老子的"道"。老子的道有多层含义,而韩非则把道解释为自然世界运动发展的必然即规律。以此为基础,韩非把道引入人类社会国家治理的图式中,不仅把法理解为治理国家的道,而且还把治臣之术升华为道的高度。认识韩非关于道的理念,对于认识韩非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儒家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儒家认为和谐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事物矛盾发展的最终归宿。它既是一种人文规范式的道德法则,又是人与自然应和谐互济的生态法则,它包括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己和谐、天人和谐等四个层次。汲取儒家和谐精神中的宝贵遗产,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安徽大学资深教授钱耕森先生提出了“大道和生学”理论,该理论把史伯的“和实生物”与老子的“道生万物”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联系现实作了创造性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实践价值,对我们今天如何养护身心、待人接物、安定社会、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认真学习领会“大道和生学”理论,必将帮助我们达到自我身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多领域的和谐,从而创造出有价值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泰戈尔与老子哲学美学观的思想基石、终极价值和最高境界。泰戈尔“梵我一如”的宗教哲学思想尊崇至高无上的梵性精神,认为梵与人、梵与万物以及人与万物之间体现了一种梵性的和谐,美是梵性的和谐,美在韵律之中。老子的和谐美论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理悟道的自然美与精神美,以道性精神的“自然无为”来把握、体察“万物齐一”“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5.
道家遵循“人与天一”、“道法自然”的哲学原则,主张万物与人平等的价值理念,提倡“知足寡欲”的生活方式,并探索了许多保护生态资源的举措。这对于我们走出盲目发展的误区,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建设新的生态文明是极富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在继承和发展先秦道家和其他诸子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汉代道家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生态和谐观,包括自然的和谐、人类自身的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汉代道家认为,自然界本身是天然的生态家园,天地、日月、星辰和人间万物和谐共存;人类作为万物之长,也应效仿天地自然,注重相互之间的和谐共处,形成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六亲和睦的社会;天地自然是万物之母,人类应该努力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的最终目标或落脚点、归宿。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闻的和谐,即社会内部的和谐,还包括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人的实践活动既是构建和谐的途径,又是破坏和谐的路径。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自身发展规律的实践活动才能够构建和谐,而违背这些规律的实践活动不仅不能构建和谐关系,反倒破坏已有的和谐关系。马克思主义是强调和谐的,即便在强调斗争时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构建和谐关系,但是这种强调本身并不是无原则的,而是有条件的。我们只有在强调和谐时看到问题的另一面——矛盾、对立、斗争,在力争构建和谐关系时及时、准确地解决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顺利达到目的,才不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才不会给各种极端思潮的泛滥留下活动余地。  相似文献   

18.
人、地、天、道之间效法递进,道与自然之间不是效法递进关系。自然是道的本性,万物效法自然,圣人治国效法自然,以自然为原则,采取无为的方式,通达理想的无为治国的自然境界。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蓝本,是自然原则的具体体现,实质上是精神超越、瞩意未来。  相似文献   

19.
石涛"一画"论思想根本的"一画"对万物的观照和形象气韵的表现,与草书通过气动流美的点画线条表现万物的生命精神之气韵是一致的。草书以"一画"之法类自然万物情性,可以获得生动之书法气韵和主体精神气象的表现。运用"一画"之法可以促进主体高度自由的草书创作,使草书有通达天地、汇聚人文的意境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