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读者意识.即所写文章要考虑阅读对象——读者.写作者要千方百计让读者对自己的文章有兴趣.甚至产生共鸣.纵观中学生的作文.往往忽略了这点。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相似文献   

2.
正写作占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让学生爱上写作,乐于写作,写出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作品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当前写作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现象就是学生没有内容可写,所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东拼西凑,没有真情实感,就是一堆华丽辞藻的堆砌,完全是应付了事。素材是写作的基石,没有素材的写作就是无米之炊,纵使你有再高超的教学技巧,没有写作素材,依旧是写不出能够打动读者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3.
张瑞璞 《学周刊C版》2014,(9):175-175
写作占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让学生爱上写作,乐于写作,写出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作品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当前写作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现象就是学生没有内容可写,所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东拼西凑,没有真情实感,就是一堆华丽辞藻的堆砌,完全是应付了事。素材是写作的基石,没有素材的写作就是无米之炊,纵使你有再高超的教学技巧,没有写作素材,依旧是写不出能够打动读者的优秀作品来。  相似文献   

4.
这篇课文,从文字来讲,学生阅读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是,要真正掌握内容要点、描写方法、历史背景和写作目的也是不易的。因此,指导必须抓住以下几个环节。一、理清文路、扫除障碍、把握内容要点。教师应在十分简明地介绍课文所写内容的历史背景和写作年代之后,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通读课文,做好阅读笔记。笔记内容可以有三点:一是全文段落层次的划分及内容概括;二是划出难字生词,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写出解释:三是提出需要老师讲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在以往阅读分析时,我们往往以分析文章语言点为主,老师和学生关心的是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至于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观点等等,却不大在意。.这种阅读方法实际上是把文章看成是语法结构和句子、词语的堆砌,是培养不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阅读过程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文章意义进行猜测、证实,再猜测、再证实的心理活动。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阅读效果,必须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6.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不同场合与不同对象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写作是交际的一种手段,是作者借助其作品和读者之间进行的交流。写作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根据交际双方交际需要用得体的方式,通过其作品和读者进行交流的能力。对于写作者来说,写作的目的是进一步交际,而要达到进一步交际的目的,必须有读者的参与并在阅读后作出一定的反应。读者阅读并理解文章的内容,是作者实现其写作目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学生在写作文时没有考虑到读者这个因素,就不可能知道读者的需要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有效读写,提高学生积累和运用素材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写作是阅读的拓展延伸,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为作文提供知识储备。大量阅读,是学生自主写作的前提。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有很多学生读了不少书,却不太会阅读,在写作时往往用不上读过的材料,于是便觉得阅读对写作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8.
袁伟 《成才之路》2012,(2):70-70
正让小学生通过阅读、读写结合,提高作文水平,提升阅读能力,这是新课标推广以来广大教师的共同愿望。学生只有做好有效阅读,才能够积累写作的材料和方法,只有认真地阅读好文章,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从中汲取好的写作方法,受到良好的教育。一、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激发写作兴趣,以读促写  相似文献   

9.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 一、讲清读书目的,提高阅读认识 要使学生能自觉阅读,必须让学生认清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一重要意义。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五年级第十册中,有一篇作文题目为《妈妈的手》,学生拿到题目非常兴奋,可兴奋后却又不知如何写?这时我告诉他们,无法用笔表达出心中的东西,是因为你们阅读量太少,脑中没有可供提取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所以,讲读课应有机地将阅读与写作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获取阅读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下面谈一谈我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几点做法。一、提纲挈领,在文章题目上做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对题目理解得透彻,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章内容,又可以帮助我们写作时恰当选材、组材。为什么学生作文总有脱离题目的现象呢?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审题能力不高。为此,我在讲读课文时,  相似文献   

11.
徐晓英 《江西教育》2003,(12):29-29
摹仿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对前人范文的结构方法、写作技巧的摹仿,要懂得“拿来”,大凡成功的作家,都经过摹仿的阶段。在你写作蹒跚学步时,范文就好比是一根拐杖,让你倚之前行,直到你丢开它而能健步如飞。初学写作的学生,适当摹仿范文写作是必要的。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不在于摹仿不摹仿,关键在于怎样进行摹仿。精挑细选取佳作选什么文章作范文,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思想、阅历等条件相贴近的脍炙人口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可以是课本中的,也可以是报刊上的。多阅读勤写作阅读是知识的吸收,写作是知识的外化…  相似文献   

12.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奠定语文学习的基础,而语文学习的基础无非就是语文知识的内向积累以及语言文章的外向表达,这两个过程的达成途径就是阅读和写作。而阅读和写作之间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明确的先后关系与互助作用:阅读必须要在写作之前,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能言之有物;阅读后学生也要及时进行写作练习,这样才能扩大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本文针对小学生语文写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同时揭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上述研究提出了几种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水平的教育策略,希望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过:教育上最主要的理想是预期。如果学生不是随着他们的修业经历而逐渐增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如果学生能够记住课本大部分课文却不能很好的阅读和写作,这不能算是语文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我们阅读外文书籍时、既要速度快,又要领会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需要很多技巧。其中之一就是掌握signalwords(信号词)的用法.本文就signalwords作些阐述,总结。一、Thefunctionsofthesignalwords(信号词的作用)、signalwords是文章中常用的。单个的signalwords.你可能都认识,但你很可能没有注意或意识到,他们在阅读及写作方面的事要作用。这些词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要领实质。掌握了信号词能迅速、准确地推测作者下文要点,从而决定对于你正在阅读的文章是否加快,放慢或停止阅读速度,来确定你所阅读的文章是否理解…  相似文献   

16.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水平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写作教学如此重要,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不爱写作、不会写作是普遍现象,所写出来的文章大多是流水账,只是词语的堆砌,无特色与情感可言。如何扭转这一局面,让学生要写、会写、乐写,成为写作的主人,这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现今的高中生写作时往往没有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和期待,致使写出的文章也大多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让读者找不到共鸣。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要让读者感受到辞藻的优美和写作技巧的娴熟,还要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起伏,要想达到这一点,学生们在写作时就要注重"读者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写作水平是学生语言知识与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目前的写作教学却不尽如人意,教师怕教,学生怕写,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写作水平低下。如何扭转这一局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这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生活、阅读与练笔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几年,伴随英语教育质量逐渐提升,学生学习基本功已相对扎实。作文中语法及拼写等方面渐渐找不到那些显而易见的错误了,但是从很多学生写作情况看,其文章却总是让人感到缺少英语色彩,让人感到主次不够明晰,让人阅读起来有华而不实与空洞之感,这是亟待相关部门注意的问题。究其原因,我们能看到这些学生英语写作中强调手段用的不够贴合实际,或是把母语写作手段应用于英语写作中,本文希望通过强调几点容易混淆的概念,来为相关人员以后英语写作时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知识的吸收,写作是知识的倾吐,倾吐能不能合乎情理,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的书越多,积累的信息就越多,自然就会写出好文章,这也充分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脱离阅读就无法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素材往往来源于阅读中的感受、体会和积累。因此,只要我们找到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让阅读很好地服务于写作,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