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老舍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以描写北平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小说为其所长。1941年前后老舍经历了抗战中期的一次重要的文学转折,他开始放弃通俗文艺、宣传文艺的写作,重新接续被抗战打断了的小说写作之旅,从写作风格、写作题材、写作体裁三方面完成了向新文学的回归,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构思和写作提供了深远的心理背景。  相似文献   

2.
老舍的《四世同堂》表现了普通中国人在抗战中的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与觉醒抗争的精神风貌,在正反两种文化人格类型的比照中寻找建构足以复兴民族,富强国家的理想人格的类型,以强化民族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作家的文化身份对其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赛珍珠的《龙子》和老舍的《四世同堂》同样都是以日军侵华战争为主题的小说,但由于作家的文化身份不同,所以他们的抗战小说也呈现出诸多相异之处。以《龙子》和《四世同堂》主要人物为例,分析了作品中的几组同类型人物形象,探析了作家的文化身份对其人物形象书写的影响,归纳了他们塑造人物形象的特色,为研究异质文化身份下的文学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龚国平 《文教资料》2005,(35):155-156
老舍抗战的力作《四世同堂》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从独特的文化心理学视角切入,以沦陷中的北平的一条胡同的居民群表现了旧北平在困境中灵魂的挣扎和觉醒,通过他们从“惶惑”、“偷生”逐步走向觉醒和抗争民心理历程,形象地展现了一部八年抗战史。《四世同堂》创作于抗战相持阶段,当时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时代呼唤民族的觉醒和奋起。老舍笔下的旧北平市民麻木、不觉醒,他们惶惑偷生,因循苟且,敷衍保守,显示了在长期封建统治下由传统文化的“精神负累”造成的民族弱点,同时,…  相似文献   

5.
《喧哗与骚动》和《四世同堂》分别作为福克纳和老舍的代表作品,都是关于家族没落的题材,并以此来反映一个社会的崩溃和一个时代的结束,而这一家族的没落直接体现在青年一代的悲剧中。文章以平行比较的方法,对《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家的三兄妹和《四世同堂》中的祁家三兄弟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福克纳关注家族没落过程中人内在的精神危机,而老舍所塑造的三兄弟的重点在于展示抗战背景下的国民性格。文章探索两者在以基督教文化为传统的美国家族文化和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国家族文化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老舍是新文学阵营中为数不多的可以把雅俗融合在一起的作家之一,他在新小说的写作中并不刻意避俗,俗中有雅,大雅近俗。雅俗共赏是老舍的文学魅力之一,《四世同堂》是老舍最满意的一部长篇小说。文章以《四世同堂》为例,分析老舍在民间立场下的平民意识和贵族气质。  相似文献   

7.
作品信息     
正老舍《四世同堂》全新完整版即将推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巨作《四世同堂》是著名作家老舍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长时间以来我们看到的《四世同堂》是残本——其中第三部《饥荒》中多段内容是根据美国出版社"改造"过的英文版返译成中文的。日前有消息披露,近70年前的《四世同堂》遗失英译原稿已被找齐并译出,最后16章未发表佚稿将刊发于2017年第1期  相似文献   

8.
感知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剧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话剧《茶馆》采取“人相展览式”戏剧结构,以人物活动构成一幅幅世态风俗的面卷,展示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横断面。《茶馆》将中国话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相似文献   

9.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作品集中地描写了市场生活,成功地塑造了市场形象,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再现了市民的性格特征,表现了老舍先生对市民刻画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10.
《剑北篇》是老舍在抗战期间用大鼓体创作的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作家生前出版过的唯一的一部长诗。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老舍创作的真实动人的一个侧面。长诗部分章节曾先后发表于一九四○年的《新华日报》、《大公报》、《抗战文艺》、《中苏文化》等报刊。一九四二年五月由文艺奖助金管理委员会出版了单行本。由于当时发行量比较少,仅印行过一次,早已绝版,现已很难找见。  相似文献   

11.
《四世同堂》表现了老舍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歌颂,对民族文化的反省,对民族国民性弱点的揭露和批判,以及必须改造这种国民性弱点的痛苦而深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老舍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因此 ,在老舍的作品里 ,日益深入的社会批判、政治批判乃至题旨鲜明的“反侵略”叙事中常常伴随着一种不断深化的文化反思 ,表达着作家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忧思。如《骆驼祥子》对乡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文明病的反思 ,《四世同堂》在“亡城”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等等。老舍的小说从内容上看 ,无论是“文明批判”还是“文化反思” ,都同时显示出一种现代意识 ,如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女权意识等。他的作品使现代与传统 ,世界性与民族性 ,得到了较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老舍对中国城市社会阶层中市民生活画面的描写更集中、更广阔,对市民形象的刻画更深刻、更典型,而他的作品《四世同堂》简直称得上是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中市民社会阶层的一部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4.
孝和忠分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和社会伦理观,在理论层面上具有价值同一性,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中二者之间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老舍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塑造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三个兄弟的形象,阐释了自己的忠孝观:孝和忠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在战争的异常状态下,当家和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国家意识的觉醒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可以使二者之间的矛盾暂时消解,这是一种中庸的、体谅的忠孝观念。老舍这种体谅的忠孝观对中国当代和谐伦理文化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于新型文化模式的探索和选择是老舍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在对市民生活题材的开掘、人情世态的描摹和市民心态的刻画中,老舍以清醒的理性精神对传统文化展开了沉痛批判,并在<四世同堂>的钱默吟老人身上表述了自己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6.
1930年代,老舍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向左翼功利性文学观念倾斜和对原有启蒙文学观念恪守的双重特点.一方面,老舍将艺术视野收回到严肃的现实,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角度批判现实,颂扬革命,从而增强了其作品的时代性.另一方面,老舍并没有忽视文学的审美特质,仍然注重对艺术规律的强调,坚持国民性批判的启蒙文学主题.这样,老舍在早期文化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批判的力度,从而使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创作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以老舍《四世同堂》和《茶馆》为例,本文试图阐释老舍小说和戏剧的贯通性:即结构的简单化、自然化(人像展览结构等);表现手法上的小说戏剧化、戏剧小说化;主题上的对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品格的审视与批判。  相似文献   

18.
《四世同堂》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对民族文化进行了反省,对民族国民性弱点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进行了由这种国民性弱点所引发的痛苦和深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丰子恺一生散文作品众多,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风格.他在抗战时期的散文,内容丰富,带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又不乏从容与恬淡.此与同时代作家相比,显得十分引人注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抗战大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他思想意识和艺术主张对其散文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丰富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朱熹是"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大学者。其著作与理学紧密联系,在传播过程中产生极大的影响。从日本人引进、复刻、研习朱熹著作的角度入手,考察日本人对朱熹思想的吸收与应用,从而找到日本社会僧侣、武士、儒家相互制约、长期并存的根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