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型述略“写作体验课”是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并获得写作经验为主要特征的写作课.这类课往往要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写作活动,让学生焕发写作兴趣,生成写作内容,感受写作过程,体验写作经历,感悟写作规律,获得写作经验和技能.这种“写作体验课”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以获得写作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2.
青年大学生囿于社会生活经验的薄弱,不少学生不能"以文理事"或"因事述文",使应用文写作坠入虚空的境地。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机智,本文从遵循人类认识规律、写作规律出发,借鉴"非构思写作"等现代写作思维研究成果,阐述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情境生成的可能和必要,从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想象、采取现代手段、师生互动创设等途径,着力帮助学生建构、再现或模拟应用文写作任务的情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英语写作来实现的。而通过英语写作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又有多种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写作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即任务型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此模式能使学生在完成英语写作任务的同时完善英语知识,以培养其英语写作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本文通过英语写作任务样本分析,从理论上讨论和阐述了写作任务的设计,旨在为英语写作教师在编写教材时或在教学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比修辞研究对于英语写作教学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即英汉句子结构、篇章结构、段落划分来进行对比,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英语写作规律,提高其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对比修辞研究对于英语写作教学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即英汉句子结构、篇章结构、段落划分来进行对比,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英语写作规律,提高其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9,(93):116-117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适应初中英语写作模式和写作规律,没有掌握英语写作逻辑,导致英语写作能力提升不足。支架模式的提出为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其主张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通过多种模式为学生搭建起学习的"脚手架",培养学生写作逻辑,在交流和指导中提升写作能力。因此本文结合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从支架模式角度分析初中英语写作学习和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支架模式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失真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写作中的不良现象,当今学生作文中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为了更好地进行写作教学,不使记实作文中的失真与想象作文中的虚构以及写作学习中的模仿混淆起来,有必要从写作学视域界定这三者的区别。唯有从理论上廓清它们的不同,教师才能在不同文体的写作教学中给以明确的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方能真正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8.
假期到了,按惯例要给学生一点语文作业,免不了布置写作方面的任务。对于老师来说,这本来是一项很简单的事,给学生几个作文题目,提出一些相关要求,让学生写到作文本上或是作文稿上。假期结束,学生上交,教师批阅,打个分数。再选一两篇优秀作文读一读,或是在教室墙上展示一下,也就完事了。但是这种简单化、程式化的写作与展评方式,存在诸多弊端,特别是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因而也就大大弱化了写作训练的效果。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也有许多违背教学规律的因素。首先是学生写作  相似文献   

9.
《经济写作》是成人夜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的课程,与其它课相比较,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回顾本人讲授《经济写作》课程的实践,认为上好这门课关键在于掌握成人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和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才可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下就这些方面谈一些教学体会。一、成入夜大学学生特点成人高校的显著特点是学制短,专业性强,以培养适用型人材为目的。学生大多是在职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他们迫切要求在理论上得到全面提高,并使所学知识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陈敏 《中国教师》2013,(22):49-50
在作文教学中,想要学生学会写作,就要弄清作文的"源头活水",本文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的探索和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学习,通过写作规律的探索和教学实践总结,从学生出发,旨在探寻作文写作的奥秘。作文要有活力,就得有"源头"。写作材料最主要的来源是社会生活。笔者从三方面探讨寻找作文源头活水的策略。一、关注生活重积累学生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就是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感觉作文难 ,主要原因就是对作文不感兴趣 ,每次作文都应付了事。所以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就成了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一、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学生无动笔的欲望 (即没有内在的推动力 ) ,也就谈不上有写作兴趣。作文指导教师 ,应善于变被动为主动 ,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现在的学生都比较成熟 ,有一定的表现欲和见解。因此 ,在教学中应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一是不讲大道理 ,不讲名家。讲大道理、讲名家 ,学生会觉得离自身太高太远 ,自己可望不可及。所以从学生周围着眼 ,把…  相似文献   

12.
语文研究性写作最难的可能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开展研究的课题。在研究性写作过程中,“问题是研究性写作呈现的主要方式”,问题的选择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制约着学习的内容,关系到研究性写作的目标能否实现。从理论上讲,无论选择怎样的课题都会让学生有收获,可在实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学写作教学日益成为受教者的包袱,也成为施教者的教学障碍,形成了"学生厌写,教师烦改"双向停滞局面,结果是教师以讲为主,写作理论有规可循,但最终双方倍感困惑;学生以学写作理论为主,无有效写作操作与写作训练,更无写作的最终规律,于是师生双方茫然失措,致使整个大学不同阶段写作教学恶性循环。教与学双方名副其实陷入"沙化"现象。本文试就目前大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剖析并研究写作教育中的"沙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王玉芹 《现代语文》2006,(6):118-118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大多数同学怕写作文,在作文课中冥思苦想、搜肠刮肚,却无从下笔。我认为:写作材料的匮乏是导致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因素,正是胸中无丘壑,下笔难有神。因此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教师就必须从内容入手,帮助学生广撷博采,积累写作素材。胸中有墨,才能下笔生花。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和鼓励:  相似文献   

15.
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认知规律,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如果能认清写作的规律并按照一定的程序去实施,那么作文教学就可以踏上良性循环的快车道。教师要找到适合学生写作的方法,以生为本,让学生认清写作的规律,融入写作之中,就能有效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一、阅读为纳取之本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学生在阅读时,对所阅读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会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语言能力、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观书有感》中就有"一鉴开、清如许"。但学生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写作规律问题 ,早在古代文论家那里已作过一些可贵的探索。但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提出 ,则是 80年代初期正式有了写作学科以后的事。2 0年间 ,关于写作规律的表述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 ,反映出认识的延伸和理论思维的递进。然而现有的诸多表述模式仍然有其缺陷。归纳写作规律时 ,应突出理论上的包容性 ,表述上的简明性 ,操作中的示导性。根据这一思路 ,写作规律应概括为三条 :一是意化律 ,二是序化律 ,三是形化律。“三律”概括了“意”的生成、序化和完形 ,反映了文章的动因、演进及取向 ,具有理论的涵盖性和实践的可行性。抓住意化、序化、形化 ,就等于抓住了写作的总体纲领。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一方面是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是真正能掌握写作的人有寥寥无几,如何能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写作存在的实际问题,重新审视写作的特点和规律,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法,从而有的放矢地激发引导学生的写作的热情,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偏低是公认的事实,然而中国学生在非语言环境下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最为有效的方法即进行广泛、大量的阅读。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以读促写的可行性,继而探析以读促写、以阅读带动写作的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对话式作文教学"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进行多向互动,多层次立体的信息交流,在师生经验中创生知识、碰撞思想、达成视野的融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对话活动,激发写作欲望、生成写作内容,升华思想认识,感悟写作规律,获得写作经验和技能。这种"对话式作文教学"摒弃传统的以传授写作技巧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师独白式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封闭式的写作方式,开放心灵,沟通理解、思想碰撞、灵魂交流。  相似文献   

20.
就已出版的高校写作教材存在的诸多失误,分析其中的共同问题,提出教材编写的理念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要有以培养学生创新的写作能力为核心的意识和阐释适合于大学写作教材的科学理论的层次观念,找准写作学独有的研究对象,探索能够既揭示写作规律又符合教学规律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写作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