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教育》今年第3期《气蒸波撼常如此,后乐先忧今有人》一文的作者认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扬了滕子京虽属迁客骚人之类的人物,却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我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椎,理由如下: 一、《岳阳楼记》的作者先是赞扬滕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政绩;继而委婉地批评滕不应象一般迁客骚人那样“以物喜”,“以己悲”;最后规劝滕应该具有“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襟和抱  相似文献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岳阳楼记》中典型的互文见义句。笔者以为,以此作为解读全文的切入点、突破口方能够省时省事,事半功倍,其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3.
赞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国大夫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佳话,一直流传到现在。宋朝包拯,不徇私情,不畏权贵,铁面无私,至今仍被人们传颂着。我国历史名臣范仲淹,无私无畏,身为“遣客”(被贬职),胸怀坦荡,在“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境况下,他不“忧谗畏讥”;即使“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也不能使他“宠辱皆忘”,他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后忧,后天  相似文献   

4.
七、分号应改为句号的:2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5.
义教初中语文第五册《岳阳楼记》的练习(理解、积累)第三题中第1题是:“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第343页中的答案是:“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奋发有为的治理政事,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阔大胸襟,跟一般的‘迁客’不同。”笔者认为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是以此来展现他的政治才干,对其“谪守巴陵郡”而愤愤不平,从而说明他仍是“以物喜,以己悲”的一般“迁客”。依据有两点。一、从《岳阳楼记》中所写的人物来看。可以肯定滕子京是一般的“迁客”。文章开篇写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具  相似文献   

6.
互文·变文     
教《岳阳楼记》一课(初五册),学生在预习、讨论时,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句不能理解。参看课本脚注“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仍然想不通。 也难怪,这种句子单从字面上孤立地看,就是讲不通。原来这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法,称之为“互文”。其特点是,上下文的含义互相呼应、映衬和补充,解释时需把它们揉合起来,经过疏通,方显句义通合。如上例,给“喜”补上“己”的含意,给“悲”上加“物”的含意,使喜和悲都含物、己两方面的因素,意即;不以物好、己得而喜,也不以物坏己失而悲。这就文通理达。 这种修辞手法,由于具有“言简意繁,辞约语丰”的作用,古人行文,往往采用。同一课“朝晖夕阴”也属这类。意表朝夕的阴晴变化,并非朝一定晖,夕必然阴。还有《醉翁亭记》中“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句也是。“歌于途””的不仅  相似文献   

7.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所拥有的博大胸襟。他的这种胸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可我们是普通人,“以物喜,以己悲”又何妨?特别是学生写作文时,恰当适时地运用环境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开窗     
青山绿水、壮丽山河使我们心旷神怡,世俗丑陋,人心奸险使我们伤感无奈。当读到范仲淹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时候,我的心羡慕不已。能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人着实不多,而那些以“物”喜以“己”悲的却不在少数,面对大千世界,我们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9.
分号同其他标点符号一样,在书面表达中很重要。可是如果使用不当,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会影响表达的准确性。下面举初中语文教材中分号连用致误的两个例子做点说明。例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人教社2001年12月第1版初中《语文》第五册129-130页)该例中的第二个分号宜改为逗号。这是由其各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决定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个意义单元,从反面说“古仁人”如何不计较个人得失;后面的为另一个意义单元,从正面说“古仁人”如何为他人担忧。故两者之间应有个停顿,这…  相似文献   

10.
《岳阳楼记》最能体现范仲淹宏大抱负的一段文字是“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优。然则何时而乐耶7其必日,‘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这段文字的关键所在是“古仁人之心”。“古仁人”是指谁呢?历来注家没有提及,《范文正公集》(《正谊堂全书》作《范文正公集》,《四部丛刊》作《范文正公集》)中也没有明确记载。当今注家往往就“古仁人”的字面含义,加以解释。例  相似文献   

11.
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一连六个"忧",借楼抒怀,道出了自己那鲜明的忧  相似文献   

12.
自读书以来,小生似乎就从未大喜大悲过,悲也是哼一声.喜也是哈一声,哼哼哈哈头发白两根这可不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不过年纪轻轻就被命运调戏了好几把,以至于成天木然一张脸,哭不得也笑不得。  相似文献   

13.
《岳阳楼记》是如何一步步推出观点,并表明自己对朋友的规箴之意的呢?这是学生理解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明比”和“暗比”的理解来突破这个难点。首先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明比”。要使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明比”的内容和作用,应抓住文中的两个“异”。第一个“异”引出第一组“明比”,这便是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表现出他们“物悲则己悲,物喜则己喜”的情感变化,道出的是人之常情,为第二组“明比”铺陈蓄势。第二个“异”引出第二组“明比”,就是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迁客骚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二者的差异,突出古仁人的情操伟大而高尚。最后作者以古仁人自比,虚推古仁人,  相似文献   

14.
【中考原题】阅读古文,完成后面各题。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相似文献   

15.
庄子《逍遥游》中的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很容易令人想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来。在世俗的世界里.这应该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他对功名、利禄、成败等等从未汲汲追求.这样的“方外”高人活得多么了无挂碍、优游自在.  相似文献   

16.
“给我一个支撑点,就能把地球撬起来”(阿基米德语)。同样的道理,在写作时,如果找到一个支撑点,就可能写出一篇佳作。文章的支撑点,也就是一篇文章最亮丽的风景线。大凡脍炙人口的传世杰作,除了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之外,都有一个支撑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果没是有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相似文献   

17.
[甲]范仲淹二岁而孤①,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②,辄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注释:①孤:很小的时候死了双亲。②昏怠:昏沉困倦。③沃:浇,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别人坏话。[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相似文献   

18.
一、记楼不写楼,借“离题”之笔巧写人生情怀 《岳阳楼记》一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该文虽易“岳阳楼记”为题,但除第一节外,文章的主要内容却爿不是写岳阳楼,而是写岳阳楼外广阔浩渺、气象万千的洞废湖,写迁客骚人登楼看湖而产生的不同的览物之情,特别提写作者由此引发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那么,这篇文章这样写离题吗?  相似文献   

19.
当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语文告诉我“满招损,谦受益”。 当我陷入灰心沮丧时,语文告诉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相似文献   

20.
我校高二语文期中试卷中有一道题:下列文句中没有全都使用互文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烟笼寒水月笼沙主人下马客在船B.主人忘归客不发秦时明月汉时关C.水村山郭酒旗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