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都刺生年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萨都刺是元代重要的少数民族诗人,其生年问题是元诗研究的一大难题,这一面是因为有关萨都刺的直接可靠资料太少,一面是由于萨龙光在十四卷《雁门集》编注本中掺入许多并不可靠的材料,后人不加考辨就引用,致使萨都刺的生年,出现1272年至1308年的不同说法,前后相差达三十六年。本文在对现行的诸家学说进行详尽辩驳基础上,重新论证萨都刺的生年问题。关于萨都剌的生年,主要有以下八种说法:  相似文献   

2.
萨都剌(公元12827—?),字天锡,号直斋,至元十九年生,卒年不详。元代干文传在《雁门集》序中说:“若吾友萨君天锡,亦国之西北人也。自其祖思兰不花,父阿鲁赤,世以膂力起家,累著勋伐,受知於世祖。英宗命仗节钺留镇云、代,生君於雁门,故以为雁门人。”由此可知,萨都剌的祖先原为西域色目人,随蒙古军西征后,来到中原,以武功起家,世居雁门(今山西代县),所以萨都剌是雁门人,名其诗集日《雁门集》。萨都剌诗中屡言“朔客”,言其家在  相似文献   

3.
在元代文学的研究中,著名诗人萨都刺的生平仕履,一直是学术界瞩目的一个焦点。尤其是他后期的仕宦经历,由于没有史传的明确记载,长期以来聚讼不休。比如,他是否担任过南台侍御史的职务、近些年就有不少文章进行过往复辨难。肯定者大都引用干文传所作《雁门集序》中“升侍御史于南台”的记载,以证实清代萨龙光的考证。否定者则以为萨都刺担任南台侍御史,“既不  相似文献   

4.
萨都刺,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也有人说为蒙古族。祖籍西域。元初,祖思兰不花、父阿鲁赤以勋伐留镇云、代,遂为雁门人。有《雁门集》传世,存诗八百余首。在有元一代作家林中,萨都刺以“别开生面”驰骋于诗坛。其诗“流丽清婉”、“风流俊爽”、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诸体俱备”,不仅是元代诗歌中的  相似文献   

5.
一、姓名元干文传《雁门集序》云: “君姓萨,名都刺。萨都刺云者,即华人所谓济善也,天锡其字,别号直斋。”《溪行中秋玩月序》云: “我乃萨氏子。”  相似文献   

6.
阅读和分析《雁门集》,可以对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诗歌风貌作正确和全面的解读。从诗歌内容的几个方面看,他对于下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对于征战和统治者荒淫的控诉,对于山水的描摹和个人怀抱的抒写,都能自然流露出那个特殊时代文学家的心灵苦闷和理想情怀。  相似文献   

7.
萨都剌的一生,是将诗歌看作比作官还重要的事业来从事创作的。在《雁门集》中,到处提到写诗的事。他有一句名言:“过江日日水与山,诗人得趣如得官”(《晓上石壁滩》),他把生活中获得的诗意,看得如同得官那样值得欣喜,那就无怪乎他在诗中反复提到作诗之苦乐了。例如,翻开《雁门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诗句:“吟诗思苦家人骂,捣药声高邻舍闻”,“何如与子谈诗夜,雪冻空林落归柯”(《休上人见访》),“酒热春如海,诗闲日似年”(《题高秋泉诗卷》),“山鬼每惊诗句险,客怀惟恨酒杯乾”(《陪张子寿御史游古竹堤》),“官船到岸人多识,楚馆题诗客又来”(《秦邮  相似文献   

8.
才子观灯     
明代江南才子祝枝山和文徵明,元宵之夜同往苏州去赏灯猜谜。祝才子忽见一盏大花灯上悬着录自元朝诗人萨都剌《雁门集》中的一首诗谜:“开如轮,敛如槊,剪纸调胶护新竹,日中荷盖影亭亭,  相似文献   

9.
元代回回诗人萨都拉与佛教人士的交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都拉是元代著名回回诗人,著有《雁门集》。他一生中游历了许多佛教寺院,和许多佛教人士有着比较深的交往,写下了不少唱和酬应之作。作为回回诗人,萨都拉在交往中实现了社会交往角色的适当转变,能够宽容地对待和理解其他宗教。这种社会交往行为对于当代不同民族宗教之间的和解与交流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认为:“诗品出于人品”。作家的个性与其文学创作的风格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一个作家个性的把握与对其创作风格的研究密不可分。这种理论对研究萨都剌同样适用。因各种历史的原因,现存史料中有关萨都剌生平和个性的记载甚为罕见,这给研究,把握萨都剌的个性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困难。本文从考察萨都剌交游入手,力图从侧面探知萨都剌的个性。然后将对萨都剌个性所做的推断与现存史料中弥足珍贵的有关萨都剌生平的记载相印证,概括出一个较为符合萨都剌个性实际的结论,并期望这种结论能有助于对萨都剌诗歌创作风格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萨都剌是元代杰出的蒙古族诗人,元诗坛之大家。他主要生活于元代中后期,当时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官场黑暗,作为地方官吏,他具有不满现实,同情百姓疾苦思想,以其诗作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作了如实反映,被誉之为“诗史”。他出生于北方雁门(今山西代县),成长于江南,接受了传统汉文化教育,以清新雅丽诗作标帜于元诗坛;同时他作为蒙古族人,本民族的心理性格,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使他创作了不少具有粗犷、豪放民族特点的诗作,为蒙汉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享有“有元一代诗人之冠”之美称。  相似文献   

12.
也论萨都剌的族别问题龙德寿萨都剌是元代卓越的回族诗人,他不仅以诗词名家,而且兼通书、画,是少数民族作家中之佼佼者。他的诗词,内容丰富多彩,风格自成一家,不仅见称于元代诗坛,而且影响及于明、清,历来受到文史学界的关注。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其先居住在...  相似文献   

13.
《江西教育》一九八五年第六期刊载的《“拨刺”小议》是《“拨剌”小议》之误,全文中的“剌”字都误刊成“刺”。(编者按:徐斌同志的意见是对的。)“刺”“剌”误用频繁,例子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14.
萨都剌(拉),约生于1284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甲申),卒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戊子),终年六十四岁。祖名思兰不花(一译萨拉布哈),曾随世祖征战有功。父名阿鲁赤(一译傲拉齐),于英宗时(1320—1323)镇守云、代等州(今河北省北部赤城一带与山西省北部代州)。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蒙古族。萨为姓,据其后裔在《雁门萨氏家谱》中云:姓系元帝所赐。生于雁门(其父任所),后定居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区),四十三岁举泰定帝泰定四年(丁卯1327)进士,历任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掌印及实权的正官)、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燕南河北道肃正廉访司照磨、福建闽海肃政廉访司知事、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经历、江北河南道肃政廉访司经历、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江浙行中书省郎中、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经历等官职。  相似文献   

15.
元代回回人萨都剌的诗作具有民族本色,其游历经商的生活经历使得诗作中亦有对于游的描写,然不同于李白游侠和庄子之游,实质还是近于少数民族的游牧,也即为生计而游,而作为用汉语创作的诗人,萨都剌的诗作又有着明显的少数民族学作汉人诗的特点。本色与模拟的交融,学效汉族诗人,诗律的尚未成熟,思想感情中的儒家内容和形式风格上的民族痕迹,这些构成了萨都刺诗歌的整体特点。  相似文献   

16.
宋太祖暴亡 ,给后世留下了“烛影斧声”这一千古疑案。其弟赵光义 (宋太宗 )在“烛影斧声”之后继位。六年后 (即太平兴国六年 ) ,宋太宗又首次在朝廷中正式公布了“金匮之盟” ,内容为 :太祖之母昭宪杜太后生前曾嘱咐太祖死后将帝位传给其弟光义(其实“金匮之盟”内容还另待商榷 )。其具体过程《长编》卷 2 2根据《太宗实录》和《三朝国史》记载为 :赵普主动提出“金匮之盟”一事 ,太宗根据其线索在宫中发现了金匮 ,并将其中誓书公布 ,赵普亦随之恢复相位。对于这个“金匮之盟”的真实性 ,史学界大都持否定态度 ,尤其是在张荫麟先生提出其…  相似文献   

17.
梁份《怀葛堂集》,《四库全书总目》谓“前十四卷为杂文,末一卷为诗十二首,漫游杂录十一条”,《清史稿》谓梁份“著有《怀葛堂文集》十五卷”。今存于国家图书馆之《怀葛堂文集十四卷诗集一卷》(以下简称国图本),殆为清修《四库全书》时江西巡抚采进本,署“南丰梁份质人著,同学诸子校”,特多评语,附于各篇之后。书前有姜宸英、王源序,前十四卷收文共一百四十七篇(其中《送朱修龄序》缺首页,  相似文献   

18.
李纲是以爱国著称于世的。作为政治家,他的业绩彪炳史册;作为词人,其词却鲜为人重,没有一首编入他的集子里。如《四库全书》收他的《梁溪集》,有诗、文一百八十卷,附录六卷,独无词。这种冷落直到清末才有改观,王鹏运刻《四印斋所刻词》,将他与李光、赵鼎、胡铨的词合辑为《南宋四名臣词集》,其中李纲的《梁溪词》收词五十首。唐圭璋先生编《全宋词》,又据别本补入四首(其中残篇二首)。但这还不是李纲词的全部。《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四引《词谱》云:“绍兴初,都下盛传《苏武令》一  相似文献   

19.
《元氏长庆集》唐本百卷已亡,佚篇尚存于《唐粹》、《苑英华》、《才调集》中。宋代重编为六十卷本,有闽、蜀、浙刻。今蜀刻已亡,只存闽、浙两种宋本。有称为残宋本蜀刻的,实是闽本之误。明代各个重刻本都出自浙本,亦无出自蜀刻之书。  相似文献   

20.
大足石刻位于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大足等县境内,这里素有“石刻之乡”之美誉。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49年),历经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于两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相齐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