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2 毫秒
1.
杨帆 《语文知识》2004,(11):26-27
高中《语》第五册第14课《蜀道难》一后附有一篇《李白故事两则》,用言写成。第一则很简单,第二则较长,记载的是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李白酒后进《清平调》三章极力夸赞杨贵妃美貌”的故事。然而教材对《清平调》三章没有任何注释,教学参考书中也无一字提及。为了帮助广大师生准确理解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现补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美人:张九龄《感遇二首》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佳人:杜甫《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倾国:李白《清平调三首》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城:李商隐《北齐》:“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粉黛: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佳丽: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仙子: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丽人: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玉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  相似文献   

3.
传世的李白词,除争议颇大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二词外,另外十五首词中,只有《清平调》三首及《秋风清》为李白所作,余十一首虽为词,但皆系后人托李白之名而传世。《清平调》三首虽属李白的作品,但其是三首“披乐”咏唱的声诗,而非词;《秋风清》在宋蜀刻本《李太白集》中,其题则为《三五七言诗》,亦非词。  相似文献   

4.
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最艰难的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长恨歌》)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对于《长恨歌》的评价,由来已久。特别是关于《长恨歌》主题思想的争论,已相当深入;而对于其艺术成就的研究,尚嫌不足。本文拟就《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成就诸有关问题,进行一番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学人。《长恨歌》本事简介李隆基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半明半昏的皇帝,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诗词中含有大量文化内涵丰富的典故。李白《清平调》三首诗用了许多典故,诸如群玉山、云雨巫山、飞燕等,是难解难译的诗。本文运用韦努蒂的文化翻译策略,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六位译者对《清平调》中典故的不同英译,探讨不同译者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和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译文以异化翻译为主。这种翻译策略取向对汉诗典故的英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历史事实和艺术创造的问题在分析《长恨歌》中李杨形象时,让历史人物李隆基和杨贵妃,来代替文学作品《长恨歌》中的李杨艺术形象,确属不妥。把历史与艺术完全等同起来,等于抹杀了艺术本身的特性。分析艺术人物形象时,应该完全从作品本身提供的艺术人物形象和故事出发,实事求是地作细致具体的分析。作为文学艺术中所描绘的具体可  相似文献   

8.
1、行:题目带“行”字的诗,格律比较自由,五言、七言、杂言的都有。如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琵琶行》。2、歌:歌和行,虽然名称不同,但所表示的诗歌体裁是一样。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长恨歌》。3、词:没有配上音乐的诗。如王之涣的《凉州词》,刘禹锡的《竹枝词》。4、曲:唐朝以前是指民歌。如《西洲曲》。唐朝以后是指根据民歌写成的诗。如王昌龄的《采莲曲》,李白的《塞下曲》。5、谣:不用乐器伴奏随意吟唱的诗。如李白的《箜篌谣》,王建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是以“浪漫派”载入史册的。但唐代浪漫派诗人不止李白一个,陈子昂、高适和岑参、杜牧,其诗风都属浪漫一派,现实主义的自居易也有浪漫诗作《长恨歌》。  相似文献   

10.
《长恨歌》展现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宠爱杨玉环,纵情声色,致使国家动乱,从而引发的爱情悲剧故事。其主题思想可归结为爱情主题说、讽喻主题说和二重主题说。诗中婉转动人的故事,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展现了李、杨爱情悲剧的全过程。《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和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人心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和诗人心中深深爱情的情愫,诗人将故事诗化并且层层剥开,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1.
运用叙事学理论对白居易《长恨歌》进行叙事学分析,可从三个层面展开:分析《长恨歌》叙事语言的有机构成,通过“隐喻”“转喻”的符号理论具体阐释;分析《长恨歌》象征对叙事的推动;从故事角度把握《长恨歌》的故事线索,分析它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2.
唐代传奇创作对《长恨歌》叙事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先生认为白居易之《长恨歌》与陈鸿之《长恨歌传》“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是诗、传结合构成传奇的一种体式。这种“以小说为诗”的叙事艺术特色深受唐传奇小说的影响,从而使白居易的《长恨歌》故事情节的创造更富艺术想象力,细节描写更加细腻逼真,使抒情进一步向艺术渗透。  相似文献   

13.
我们欣赏诗歌不仅要注意诗歌写出来的东西,而且要特别注意那些没有写出来而又实际存在的东西。譬如读李白的《蜀道难》,那蜀地高峻险仄的山道、旅人羁旅行役之悲苦历历如在眼前;请看白居易的《长恨歌》那"回眸一  相似文献   

14.
欧阳予倩作为中国近现代戏曲改革的代表性人物,积极从中国古典名篇中进行情节摘选,不仅把孔尚任名剧《桃花扇》改编成京剧、桂剧和话剧进行舞台演出,完成了戏曲艺术的多角度尝试,还根据唐代诗词《长恨歌》中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走向,创作了戏曲剧本《长恨歌》。在改编过程中,欧阳予倩保留了原著人物、情节、结构等的有机组合,将戏剧改编和时代需要进行融洽,在具体的文本改编中,体现个人的艺术表达,满足当代观众的接受水平。在新剧《长恨歌》中,欧阳予倩通过截取故事的几个重要场景,突出主要人物和矛盾冲突,着意表现反抗奢贵君王的气节,在表现安禄山精神气质的前提下,着力提升“小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为古典戏剧的现代改编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5.
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长恨歌》的成就。第一,《长恨歌》精雕细刻了上海市民精神;第二,《长恨歌》是上海平民女子王琦瑶的爱情悲歌;第三,《长恨歌》具有风格写实,构思缜密、语言细腻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6.
《长恨歌》自问世以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但因其所写的李杨爱情悲剧的特殊性,加上故事本身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所以《长恨歌》的主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看,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此诗的主题持四种不同看法,即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爱情说、世界观矛盾说等。我认为,这几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成分,但也都存在着某些不足。 我觉得,对于《长恨歌》应该和别的古代作品一样,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及其产生的特定社会环境,并结合白居易本人的生活和当时的文学主张,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认识它的主题。 根据《长恨歌传》及有关史料,此诗作于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时年35岁,调任周至县尉。当时正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中唐时期,国家百病千疮,百业等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涂炭,生计维艰。这种颓败的局面使中唐的人们不能不回想盛唐生活的美好。整个社会,从上层的朝廷命官到下层的有识之士,大街小巷无不在追忆前唐轶事,于是出现了一股“抚今忆昔”的潮流。在文学领域,则出现了以回忆盛唐轶事为题材的大批作品,如《代曲江老人百韵》(张籍)、《马嵬》(刘禹锡)等。这些作品或感慨时势之变迁,伤今之不如昔;或针砭讽谏,无不笼上一层感伤的氛围。显然《长恨歌》的出现也  相似文献   

17.
文学知识     
1.青莲居士——李白,是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仙”,他的诗清新俊逸,壮大奇伟,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2.香山居士——自居易,是中唐时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的“诗魔”。其诗平浅精纯,雅俗共赏,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相似文献   

18.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使君王代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当年诗仙李白的这首《清平调》,将倾国倾城的杨贵妃比喻美丽的牡丹花,曾经获得唐玄宗的大加赞赏。同时也更加深了牡丹在人们心中雍容华贵、  相似文献   

19.
由当代小说改编为话剧,是近年来话剧产生比较流行的方式。小说《长恨歌》在话剧改编的过程中,对故事结构、叙事手法、人物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改写。一方面维持了《长恨歌》小说的基本情节与内涵,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同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不同文体的各自特点及其美学追求,可谓"异构"。在"同质异构"之间,跨界艺术的张力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20.
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唐·李白《北风行》最寂寥的环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韩愈《江雪》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最难寻的东西: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长恨歌》最暖的春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