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瑾 《青年记者》2012,(11):69-70
大气磅礴——《故宫》 2005年,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中央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了12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故宫》,并于2005年10月底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受到了传媒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成为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和文化现象.《故宫》的成功绝非偶然,它几乎凝聚了所有成功纪录片所包含的因素:专业精良的制作团队、资深的专家顾问团体、优质精良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主流媒体的宣传与表达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故宫》题材本身所承载和蕴涵的浓厚的经典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新书推荐     
《我与故宫五十年》那志良黄山书社定价:20元作者历经了故宫博物院成立、文物南迁、文物精品运台等重要的历史时期,一生与故宫及其文物结缘,是故宫历史和故宫文物的重要见证人和守护人,他在书中再现了这些往事。  相似文献   

3.
故宫博物院前任马衡院长,字叔平,浙江宁波人,著名的金石学家。来故宫工作以前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国学门研究所的导师。故宫博物院成立,任故宫博物院理事会  相似文献   

4.
正1924年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系统点验、保管故宫文物工作陆续开展。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在点验、保管文物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故宫所藏档案、文献的整理工作。档案、文献整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明清档案的编目与选辑、古籍文献的编目与出版。一明清档案的编目与选辑故宫博物院初建时设有图书馆,下分图书、文献两部,文献部后改掌故部。1929年起,掌故部改为  相似文献   

5.
巴亦君 《传媒》2019,(13):59-60
借助设计师的创意、智慧和高科技等元素,顺应时代潮流,实现自身的创造和再造,是近年来历史文化传播的新方式,《上新了·故宫》就是其中的代表节目。该节目由北京卫视和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每期围绕不同的主题,寻找故宫历史文化元素,以文化产品“上新”为制作内容,赋予故宫历史文化以时代新意。由此,故宫不只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成为文化创新、文化传播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博物馆》2023,(S1):27-29
<正>“志愿讲国宝”线上文化宣讲系列项目是由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以下简称故宫宣教部)策划,故宫志愿者参与撰稿并出镜,为公众讲解、介绍故宫博物院精品馆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线上视频节目。节目每期选取一件或一类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精品,在向观众介绍文物的文化艺术内涵的同时,将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文化知识乃至展览信息向观众娓娓道来,希望以亲切、生动的形式向观众传递文物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7.
正故宫博物院现藏大批玻璃底片,其具有历史影像载体与20世纪文物的双重属性,而且,这些玻璃底片尤其是古建类底片,对中国历史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史研究、古建原状复原、古建保护与修缮、故宫整体保护、数字资源系统建设等方面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有必要对故宫博物院以古建类为代表的玻璃底片进行整理、保护与数字化。本文向读者介绍这批玻璃底片的价值,同时分析了未来玻璃底片保护方向。从辛亥革命到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从故宫博物院成立再到新中国成立,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与新中国的历史紧密相连。借助一百多年前问世的摄影术,  相似文献   

8.
方裕谨 《历史档案》2006,(1):F0003-F0003
2005年10月10日,在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之际,故宫与中国紫禁城学会共同举办的中国明清宫廷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9.
郑欣淼 《出版史料》2009,(4):64-64,65,66
宏伟同志将关于故宫的一些论文结集为《故宫问学》,问序于我,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我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以来,每看到一本故宫员工的著作问世,都倍感欣慰。特别是关于故宫学术的论著,我更加关注。  相似文献   

10.
琉璃瓦打中盗宝贼 "珍妃之印"有惊无险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想借"破四旧"之名毁故宫文物的大有人在,周恩来下令关闭故宫博物院,并派了军队把故宫保护起来,所以,尽管"天下大乱",故宫的珍宝却安然无恙.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故宫重新开放.  相似文献   

11.
文创产业体量庞大,需要不断转化传统思维,并与各行跨界合作.故宫人遵循"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前沿科技为依托,以学术研究成果为支撑"的原则开发文创产品,让产品携带文化基因、倾注传统血脉.故宫出版的文创之路还很长,一切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2.
在今天的故宫博物院神武门门洞上方,悬挂有一块郭沫若所题"故宫博物院"石匾,该匾颇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是一段岁月的见证。实际上,"故宫博物院"匾自故宫建院以来,几易其材质、几更其作者,同时亦几更其悬挂地点。本文依据大量史料及影像,对"故宫博物院"匾的流传经过进行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13.
马晓羚 《今传媒》2022,30(2):20-23
教育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在数字化时代的推动下,博物馆正向着网络化、教育化、智慧化的发展进程迈进。同时,博物馆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衍生出了"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思维。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博物馆的标杆,紧跟时代步伐推出了"数字故宫"小程序平台,是我国文物数字化的成功典范。本文以"数字故宫"为案例,分析其成功运营的途径,以期对"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1925年10月10日下午,在故宫乾清门举行的隆重的故宫博物院建院典礼正式宣告了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建院伊始即设古物馆和图书馆两个组织机构,而后故宫博物院建制演变频仍,时至今日,由当初的两个组织机构已经演变为三十多个部门。古物馆也已不复存在,唯有图书馆仍保留其当初称谓和功能而存留至今。但图书馆所藏之图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鉴于善本图书及民国时期出版物日益凸显的重要性,拟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藏之文献的源流方面予以梳理、阐述,旨在对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的图书整理征集保护工作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5.
耿洪利 《档案》2023,(1):67-70
民间文献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载体,散落于民间的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汇款副收条,不仅是抗战期间故宫文物南迁藏于四川峨眉山的珍贵历史见证,也是以那志良为代表的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在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中守护国宝的缩影,更是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和保护的珍贵原始档案资料。  相似文献   

16.
宫旭 《新闻传播》2007,(10):66-67
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完成的12集大型电视记录片《故宫》播出后,受到了整个传媒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了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与文化现象。《故宫》激发起人们寻求历史、探寻深厚文化底蕴的情绪。故宫不仅仅属于北京、属于中国,还属于整个人类,当前的盛世中国应该以磅礴的气势承担起向世界传播灿烂辉煌的中华经典文化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后纪录时代的纪录片——观大型纪录片《故宫》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声屏世界》2006,(4):41-42
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摄制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精华版)在央视一套播出。《故宫》展现的是一种全新概念的纪录片。它迥异于以前的纪录风格和理念,呈现出纪录片创作中的一种新的趋势。技术·奇观化当我们批评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中体现出来的技术决定论观念的时候,技术却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纪录片的创作。《故宫》片中近80分钟的三维动画创造了纪录片中动画创作的新纪录。央视和故宫的相关领导都表示,此次拍摄“不敢说绝后,但一定空前,而且估计20年之内不会再有”。…  相似文献   

18.
赵曦 《现代传播》2006,(1):94-96
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于2005年10月底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受到了传媒界、文博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成为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和文化现象。播出期间,《故宫》收视率最高达到3.09%,收视份额最高达到9.36%,并连续两周进入央视收视排名前十名,创造了纪录片多年来少见的收视高潮。《故宫》所引发的许多话题,如纪录片与传统文化,电视媒体与经典文化,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市场,电视衍生产品的制作与推广,纪录片在新形势下的创作,以及《故宫》自身创作的得失以及启迪等,受到业界与学界的广泛…  相似文献   

19.
梁炜 《东南传播》2018,(6):155-157
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一直走在国内博物馆的前列.在SIVA理论的基础上对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进行营销策略分析,能够厘清其获得消费者青睐的原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消费者的喜好及满意度进行调查,进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总结故宫文创产品存在的不足,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创新、实验、传承--《故宫》创作构想和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兵 《现代传播》2006,(1):89-94
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播出后,受到了传媒界、文博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成为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与文化现象。2005年11月17日,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大型纪录片《故宫》研讨会”,就《故宫》及其相关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为此,本刊特约大型纪录片《故宫》总编导周兵,就《故宫》历时三年多的创作历程撰文,于本期“个案研究”独家刊发,同时刊发的还有本次研讨会的综述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