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的阐述,认为周易太极,阴阳五行,道教思想,孙子兵法,以至于道德伦理等中国传统文化都可以在太极拳中体现出来。具体剖析,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规范,道家的为人策略与养生技术,佛家的禅定方法,兵家的作战思路,最后简单阐述了太极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是借用了“太极”概念,建立在太极学说基础之上的武术拳种。为改变当前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中对太极文化的遗漏和疏忽,从文化本源切入,结合高等院校当前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在教学中如何通过肢体活动等技术载体来充分展示和表达太极拳内在的文化坐标,并提出符合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发展与创新改革的对策,以期在现代体育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契合点,从而将承载着中华博大精深文化传统的太极拳切实有效的运用到高校现代体育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3.
太极柔力球运动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柔力球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项体育运动,它是东方传统文化的必然产物。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核心思想、思维形式和价值取向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合为一";太极柔力球的运动特征和运动形式主要表现在"圆"和"空"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太极"理念和"圆"的运动规律,是自然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太极柔力球与太极拳是同一法则下的两个独立事物,是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只有较好地辨析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才能为正确、务实地引领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论》为王宗岳所作。研究认为,太极拳论中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深受当时程朱理学的影响,太极拳论是传统文化中儒道合流的产物。本文分析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与太极拳定名的关系,儒家"时中"思想与中正安舒之道,道家"时变"与舍己从人的原则,以及"所以一阴一阳,道也"与以拳悟道的关系,探究理学思想、道家思想在拳论拳理的上的体现。力图在当时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对《太极拳论》做出解读。  相似文献   

5.
运用调查、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河南文化产业,尤其对太极文化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太极文化产业在河南已起步并有好的发展空间;但是,产业发展中存在没有充分发挥“太极根”优势,太极拳传承中专业中介、现代传承方式及拳理、复合型人才、太极文化品牌意识的缺失,太极旅游业软、硬件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认为发展与繁荣太极文化产业,首先,政府应给予重视与支持,其次,应努力开辟国内外太极拳培训市场、开发太极相关产品、加快太极圣地基础建设、打造太极文化品牌旅游、推出太极文化的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6.
以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太极拳项目为主线,集中探析太极拳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传播并推向世界,让跟多的人理解太极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在太极柔力球运动起源问题上,众多学者都把太极柔力球项目与太极拳运动相提并论,认为太极柔力球运动是“汲取了太极拳精华的拳理和功力之精髓”,或是“把太极拳的拳理和网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的技术精华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为正确、务实地引导太极柔力球运动发展方向,通过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起源、核心思想、运动特征和运动形式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努力探求其文化根源,辨析太极柔力球与太极拳运动、网球和羽毛球运动的区别,还原太极柔力球运动起源的真实面貌,纠正不合实际的偏见言论.为此,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太极”不是某项运动的专有名词,它是宇宙万物普遍运动发展变化的法则,太极柔力球和太极拳是“太极”法则下的2个事物,是2种不同的运动形式,不能仅依据起源时间的早晚,囿于太极拳运动理念和其他球类运动概念来决定2项目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文化特质与演变历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中国武术重要拳种之一的太极拳,自诞生起就具有典型的高雅文化特质。其拳理是吸收了太极文化、儒家文化及道家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形成了完善的太极拳理论体系。其拳法是博采了众多武术拳种之长,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拳技术风格特征。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理论体系成熟的体现,也是中国武术文明化进程的使然。在近代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太极拳技术上体现出由繁至简的演变特点;太极拳文化体现出由高雅到通俗的演变特征;太极拳受众体现了从少数武术精英修习到大众参与的特征。太极拳所具有的高雅文化特质被不断消解,从而影响了太极拳的文化形象。坚守太极拳高雅文化特质的本源,以“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共存的发展思路,促进太极拳的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中国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壤数千年,与传统文化的儒玄道释、兵医术艺等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它具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太极拳更是如此。它直接以我国古代太极哲理为拳理,不仅有着深厚的哲学理论基础,而且在诸多方面映射着华人的民族性格;就审美情趣来讲,它也代表着典型的东方审美情趣而迥然异于西方海洋商业文明的审美观。剖析其深层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太极拳修炼者从本质上理解与把握大极真髓,而且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无疑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形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功用独特,愈来愈受到世人重视。太极拳在萌芽、发展变化过程中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块土壤,其拳理、拳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渗透着东方式的思维方式,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整体思维、圆形思维等。研究太极拳的思维方式,可以进一步丰富太极拳理论,加快太极拳发展步伐,为建设现代太极拳理论体系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了陈鑫的传统体育养生理论,认为陈鑫穷其毕生精力探研陈式太极拳的价值和作用,对陈式太极拳的传统体育养生观具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保持身体康健必须要进行动静结合的身体活动锻炼的运动观;以阴阳辩证思想为统驭,调节人体运动与自然"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一种大系统、大整体平衡的辩证调养观。不仅强调了物质、哲学层面"气"的培养,更加注重"气"之伦理道德层次养练的气养观。另外陈鑫摘录大量《内径》经络学说的图解,为太极拳气血劲力缠丝运行原理找到权威的理论依据。强调练拳始终要以意识支配气血周流全身,以达到"培其本原","身本强壮"的目的。系统梳理陈鑫的传统体育养生观,不仅对陈式太极拳的理论建设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今天陈式太极拳健身运动的推广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太极拳理论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体系中优秀的拳种之一,她的一招一式表达了人与人在对抗技击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哲学。太极拳理论把技击、修炼、养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得淋漓尽致,堪称武术理论中的精品。在以往对太极拳的研究中,太极拳的理论引用频率很高,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使人觉得有距离感。其实太极拳的理论所包含的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生活之道、生存之道,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和发扬,是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家与国家的和谐等。其中,关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等思想和理念,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这些思想是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渊源,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文献法、逻辑演绎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瑜伽这一印度传统文化的载体,对比了印度瑜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身心观念;分析了中印身心观二者之间的历史演进与文化渊源,提炼了"梵我一如"、"天人合一"及"身心一统"等基于相似思想理念的身心文化认同;进一步阐述了"固守本土文化"的印度身心观价值与"后工业化时期身心观的返朴归真"以及"新时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等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身心观价值,强调了中印不同身心观所独有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滋养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作用。将“忠、诚、勤、朴”作为校训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再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指引性。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应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充分汲取传统的养分。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切实增强当代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中国哲学与美学视角,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提出构成太极拳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太极拳美学思想、起源、发展进程等不同侧面的分析研究,增进国人对太极拳的进一步认识,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太极拳理论体系框架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和汉语都是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文化形式,从语言学角度探讨太极拳的动作名称特点,有利于透视太极拳与其他文化形式之间存在的内在有机联系,更好地体会太极拳本身具有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柔刚”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等辩证原理。乒乓球弧圈打法历经时代的考验,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打法。以横拍弧圈结合快攻打法为范例,阐释弧圈打法在比赛竞技要素和制胜因素方面与《老子》“柔刚”思想存在的共性。对乒乓球弧圈打法元素特征中,“稳”与“凶”、“轻”与“重”、“近”与“远”、“快”与“慢”、“正”与“反”、及“发”与“接”6对对立统一的关系进行辩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