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母教文化资源,至今依然有重要的价值。当代家庭中,母亲面临家庭责任、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化和挑战,需要借鉴母教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挥母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身为母亲的女性要提升自身素养、理性科学育儿,社会也要努力营造重视母教的良好文化氛围,为母教提供完善的社会支持与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
在清代江南家族文化发达的大背景下,江南常州地区产生了"贫门母教"和"闺房唱和"两个传统。本文以孕育了张惠言、张琦兄弟的常州大南门张氏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屡代父祖早逝、家贫如洗的情况下,如何依靠母教保证了家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发扬,并研究母教与女学如何相互作用,造就出张琦一门数代"人各有集"、"家集积尺"的女性作家群体。本文试图以张氏家族的微观研究展现清代常州母教、女学的一般样貌,并试图从家族文化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女性文化、教育成就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清代徽州女性诗歌中蕴含的女德思想有:崇尚节烈,遵从孝道,重视母教,恪守妇职及看重贤淑。这些道德是女性集体意识的体现,具有伦理美德与封建糟粕并存的文化特征,反映出徽州女性对男权的遵从和对自身角色地位的认可,也具有深层文化成因和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孟母教子的故事开创了中国母教文化的先河,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育德、勉学、垂范等主要内容,培养了无数圣贤才俊,奠定了母教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中国传统母教的精髓要义包含立志、重德、明理、礼敬、谨慎、勤俭等教子追求,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不仅有助于孩子成人成才,对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也起到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广泛搜集来的清代桐城女性文学史料,本文探讨了明末心学、婚姻和母教以及桐城特殊的文化氛围和女性文学兴盛的关系,认为心学、婚姻和母教为清代桐城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机会和条件,而桐城特殊的文化氛围是女性文学创作得以积淀并传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孟母教子故事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中,体现的是故事撰作者劝谏和教化的目的。随着《列女传》的流传和家教文化的普及,孟母逐渐从众多母仪典型中脱颖而出,成为母教典范。在历史变迁中,一些女性主动以孟母为模范,向孟母学习;另一些女性则因其教子成就被认定有孟母之范。从文化上看,孟母经历了从文化符号到家教世范的形象变迁。在当代,对孟母教子及其教育内涵应当在反思中继承和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7.
母教传统是明清时期桐城教育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除了外部社会教育氛围的影响外,也与当地重视女训有关。就母教内容来说,它以德教为先,兼重诗书教育。就施教影响而言,母教对桐城的人才培养、家族文化传承、地域风习养成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对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宋代东莱吕氏家族,自北宋吕蒙正至南宋吕祖谦,凡历八世。在为官从政和学术文化上,均取得了很大成就,成为有宋一代士人家族的杰出代表。吕氏家族的辉煌成就,与重视知识、读书,注重教育有很大关系,又与其家族母教密不可分。吕氏家族注重母教,母教兴盛并卓有成效,对传承吕氏家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东莱吕氏家族母教也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现代性话语体系中,国民形象是建构女性民族国家身份话语的重要内容。在"女性回家"的社会潮流冲击下,"五四运动"以来的"新女性"话语逐渐让位于新的"贤母良妻",母教主义成为"女国民"的时代标签,1930年代社会教育机关创办的母教比赛会是其代表性的外在表现。通过对母教比赛会考察发现: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对女性社会角色定位是传统的,声势浩大的母教比赛唤起社会对母教的认识和赞助,新时代"贤母"理念发荣滋长,女性的话语秩序中心逐渐被"贤母"所主导,母亲/主妇的家庭角色被凸显,女国民话语被悄然置换和解读为培育下一代合格国民的单一取向。  相似文献   

10.
古代的父亲是不亲自教育子女的,父教的施行更多的是假母氏或母族之手,这种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母系氏族社会遗存;二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有关。母教与父教的侧重点不同,一般来说,母重身教,父重言教,母教偏慈,父教偏严,但无论母教还是父教始终不离义方二字。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中期蒙古族家族文学与文学家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蒙古族家族文学研究一直为学界所冷落。清中期的蒙古族家庭文学因其民族融合进程中的文化地位及文学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清中期出现了法式善、和瑛、博卿额等文学家族,这些家族因为有着很好的文化传承和文学修养,家族多能文之士,文学创作也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由于女学教育取得了合法地位,女子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她们接受教育后反过来影响当时未受教育的广大女性,这是晚清女子教育的成功之处。表现在社会意识、婚姻观念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13.
遵义的沙滩曾是清代中叶全国知名的文化区,根本原因在于文化与教育交融。教育以传统文化为根底,文化因教育而繁荣。在这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随着文化的转型,"沙滩文化"的光辉暗淡下来,引起人们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4.
王士稹是清代诗坛著名诗人,对清代诗风产生过重要影响.王士稹所在的新城王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北方地区著名的仕宦家族,其家族有着良好的门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家族诗歌文化尤为兴盛.家族诗歌文化对王士稹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家族的文化风尚是王士稹“神韵说”形成的夙因.  相似文献   

15.
晚清教育家吴汝纶在写给儿子的书信《谕儿书》中,从中西文化观出发,提出了心理与身体并康、天道与人心相顺、养生与养德并重、健身与立学相谐等科学教育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进步意义,对当今家庭教育也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地域性特征作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在清代的泰州地区表现得较为明显。在这一地域性文化现象中,家族化的女性诗人群体更为其重要特征之一。全面分析泰州女性诗人群体的家族化特征,有助于对这一文化现象在清代地方文化史和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清末在西藏兴办的近代式的普通教育,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有史以来最深刻的一次,它给西藏封建农奴制腐化的社会注入了一些近代式的文明因素,近代式教育的文明之花从此开始在西藏萌芽。某些合理的教育思想难能可贵,同时清末西藏教育革新的开展,在某种意义上加强了汉藏文化交流,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汀州地区的儒学教育屡遭兵焚而受到严重破坏,以清初王廷抡为代表的地方官员采取各种举措振兴儒学,使汀州落后的文化面貌得到改变,儒家伦理道德深入人心。这个事例说明,教育发展与儒家思想传播和社会文化变迁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清初,由于统治者对科举考试认识的偏颇及科举体制的不完善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民族教育公平问题。随着统治的逐步巩固,民族间教育文化水平的差距和民族教育公平问题成为统治的主要障碍。面对这一问题,统治者实施了科举考试、崇儒兴学等措施,以促进民族教育的公平发展进而实现政治统治的稳定。虽然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诸多对汉族士子看似不公平的政策以向本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倾斜",但对教育文化水平相对逊色的少数民族而言,统治者从自身需要出发所作的决定,仍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应对其进行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新政在文化教育方面废除科举制度,在军事方面编练新军,在经济方面鼓励重商,在政治方面设立咨议局。其结果必然是使清政府"走错房间",促使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