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在明代,随着笔记小说的丰富积累及出版业的繁荣,不少小说家在笔记小说的文体上进行诸多尝试,体现出笔记小说发展中求新、求变的一面。晚明笔记小说在编撰形式上多采取丛编、汇编与增补、摘录的形式,将前代和同时代的作品进行重新分类编辑。张丑的《名山藏广记》则突破性地以史书体例来结构小说。此外,"笑话"创作形式的变化和叙议结合的风格,"小品类"笔记小说"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清新自然的语言、个性化的内容,《续耳谭》"以简御繁"的叙事策略,都是值得注意的文体现象。  相似文献   

2.
晚明笔记小说在创作方式上,受到当时学术风气之影响,杂抄类笔记小说大量出现,内容上具有更加博杂的特点,体现出较强的文献性和学术性。在出版业繁荣的大背景下,晚明笔记小说的成书时间缩短,具有应时而生的特点。在命名方面,增补类命名的涌现、淡薄的商业气息以及文体意识的凸显成为其突出特点,而命名往往与成书方式密切相关。晚明笔记小说的材料来源除了传统的见闻和摘抄两种,藏书和稗贩是颇具晚明特色的来源方式,进一步表明随着笔记小说的发展,材料来源也愈加广泛。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庄存与时代的学术与他的经学道路的分析,说明清代经学的发展到乾嘉时期出现的以文字训诂为中心的汉学,乃是中国经学发展的逻辑的"天",与清代社会状况的"人"结合的产物;而庄存与的家学与个人的学术兴趣,及其所形成的学术品格,则促使他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乾嘉汉学的治学道路.  相似文献   

4.
<正>一、小说与fiction中国的古典小说与西方的"小说"不完全是一回事,西方的叙事文体fiction在汉语中找不到对等的文体,而只有"小说"一词与之相近,于是fiction便译作了小说。小说与fiction只是近义词而非同义词。中国作家真正按照西方的fiction文体作起小说来,还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此前的小说,为了区别于后来的小说(fiction),汉学家浦安迪给它提了个名字,叫"奇书体"。  相似文献   

5.
学界迄今未有关于志怪小说韵文方面的专门论著。志怪小说中的韵文体量较小,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文体形式和思想内容;其成因与韵散结合的文学传统,所处时代的学术、思想和创作思潮,以及作者的文化学养和创作雅尚都紧密相关;其艺术水平、文献价值和小说功能总体上相对平庸。志怪小说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其韵文承载能力的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6.
李劼人的"大河小说"之于中国现代小说生长所发生的作用,是既调整了中国作家看取"现代"的视角,也丰富了小说叙事的方式,小说的诗性品格在这种小说体例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强调。在文体意识上,李劼人的小说无论是体裁、语体还是风格,都在艺术创作的中西融汇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此同时,李劼人从对本土文化的肯定和尊重出发,致力于发掘文学叙事中的人性存在和文体深层的诗性向度,他的艺术创作所具有的现代审美精神,无疑是其从理念到实践的一种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7.
<正> 重视文献资料考订,这是学术研究和文化普及的基础。更加可贵的是,前辈学人除强调实事求是,斟酌取舍,重视无征不信外,还主张"学"与"术"的结合,既重视文献资料的整理爬梳,又重视文化意义与学术精神的彰显弘扬。这就是学术史著作有关于"明道之要"(《校雠通义·原道》、《校雠通义·补校汉艺文志》)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萧萐父先生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梁启超、侯外庐等前辈学人重视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的传统,全面系统地提出了颇具特色的"明清启蒙"学术史观,蜚声海内外.但本文的主旨不在陈述萧先生"明清启蒙"学术史观的具体内容,而是通过对萧先生近半个世纪以来关于这一主题诸多成果的耙梳整理,既见其前后相承、一以贯之的精旨,更见其从初始萌发到逐渐形成,再到臻于完善的演进过程.进而,从一个侧面揭示"明清启蒙"学术思想的独特价值,尤其是它对于人们深入思索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的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并借以烛见萧先生"千淘万漉"、"吹尽狂沙"的学术执着与追求真理的热忱.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言公案小说.其题材最早源头上溯至五代一则私情冤狱案例笔记<刘崇龟>,中经明代文言笔记小说沿袭,直至清初<胭脂>仍袭用这一题材.本文考察了早期笔记中的私情冤狱雏形及其发展、<胭脂>集私情冤狱笔记之大成的特点、以及这一题材传播的原因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让读者在阅读中通过具体的人与事了解历史、感握历史,是策划本期东方话题——人与世纪的主要动因。下面这组文章向读者介绍的是在本世纪内有代表性的几位学人的学术生涯及学术思想。有的文章作者并非专业研究者,写法也不一定合学术文章的理路,但这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这组文章为我们回望与反思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发展所走的曲折历程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中国近代知识转型"是一个庞大的研究工程。欲探讨这个东西方学术交会冲击与裂变的议题,至少得从两个大方向进行,一是西方近代科学式知识如何在中国建构,包括体制与观念;一是传统中国学术在近代如何转变。本人一向致力研究后一议题,一方面想了解传统中国学术是否有一知识体系?一方面则探讨传统学术在近代早期亦即明清以降的变化,并试着梳理出传统学术的分化与开放的可能性。欲探讨传统学术的变化,"经学"——这个担当传统学术中心并和政治极度结合的学术载体毫无疑问是一焦点。本文即以经学为主题,观察它在明清尤其是清代乾嘉以降的变化情形,并解释这种变化的学术意义。欲研究经学,议题与角度极之繁多。  相似文献   

12.
杨洪 《华夏文化》2000,(1):20-22
考据学是在清代学术界居主导地位的学术流派。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简单说就是通过音韵、训诂、辑佚、校勘、辨伪等方法考证经史,这就是考据学,也称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这是就该学派的学术特色而言的。考据学盛行于清代乾嘉时期,  相似文献   

13.
本先回溯了《儒林外史》面世之初关于其“主旨”的两种重要观点,它们影响了整个20世纪学人对该书主题的评述。具有现代意义的批评是从世纪之初鲁迅、胡适开始的。直至建国前,学人的研究基本上沿着这一途径不断深入。建国后尤其是在1954年前后,发表了一批论,显示了学人努力运用进步的政治观念和先进的艺理论研究这部小说的水平和成绩。进入60年代后学术研究开始冷寂。“革”期间,少数人对这部小说的“主题”进行曲解。粉碎“四人帮”后,学术界拨乱反正,对《儒林外史》的研究渐趋正常并逐步走向繁荣,对《儒林外史》主题的概括力求体现出时代精神,又符合作品本身的蕴涵。  相似文献   

14.
陈宝箴、陈三立学术研讨会综述陈宝箴、陈三立学术研讨会1994年10月15日至18日在江西省省会南昌召开。这是国内首次召开这样的会议。30余位对义宁陈氏家族及其学术传统感兴趣的学人,及陈小从、陈流球、陈美延等陈氏後裔参加了会议。(一)关于如何评价陈宝箴...  相似文献   

15.
陈鸿森 《中国文化》2013,(2):137-148
去年七月,我第一次来到海宁,亲身领略了这个文献之邦浓厚的人文底蕴。我的研究涉及多个清代海宁学者,本来应该早早到访,寻访诸贤遗迹旧踪,但因过去和海宁这边并无任何渊源,乏人引介,一直以未能亲履斯土为憾。直到去年夏天,才偕复旦大学王亮教授到贵地访书,得以和本地几位朋友认识,此后书札往返,这才与海宁这块土地有了直接、具体的联系。我和海宁虽无渊源,但却有宿缘。我辑了十几家乾嘉学者的遗文佚诗,其中,我发表的第一篇辑佚之作,是1988年《陈鳣简庄遗文辑存》;我编了十几个乾嘉学人年谱,而第一个年谱,是1993年发表的《陈鳣年谱》。我的陈鳣研究,完全不期然而然的,古人所说的"如磁之引针,琥珀之拾芥",这大概就是一种宿缘。由於研究陈鳣,我同时认识了周春、周广业、吴骞等几位与陈鳣时相过从的海宁学者;由於常翻阅《海昌艺文志》,又留意到管庭芬与蒋光煦等人。我历年发表的专文,与清代海宁学者有关的有:  相似文献   

16.
阮元(1764~1849)是我国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与教育家,他“博学淹通”,于经、史、词章、天文、历算均有很高造诣,所编著《经籍纂诂》、《十三经注疏》、《研经室集》在很长时期内被学界奉为“科律”,他本人也被学人尊为“泰斗”。阮元十分重视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7.
陈言 《华夏文化》2000,(1):16-17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学术就十分注重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鄙视那些浅尝辄止、沽名钓誉、浮夸吹嘘、急功近利的陋习。新时期以来,中国学术适逢发展与繁荣的机遇,学人们思想解放,思维活跃,一些学术禁区相继被破除,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有了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8.
从对明清三大学术思潮即明末心学、乾嘉汉学、近代新学的分析研究,可以认定明清学术思潮的特质,是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理性思考和探索。其特点是出现了由心性学到考据学到政治学关注亮点的形式变异,由启蒙到学术到救亡目的追求的转移,以及由起到落再到渐起的波浪式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从对明清三大学术思潮即明末心学、乾嘉汉学、近代新学的分析研究,可以认定明清学术思潮的特质,是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理性思考和探索。其特点是出现了由心性学到考据学到政治学关注亮点的形式变异,由启蒙到学术到救亡目的追求的转移,以及由起到落再到渐起的波浪式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何谓小小说?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老舍、茅盾、林斤澜、汪曾祺等都从不同侧面作了概括,美国短篇小说家罗伯特·奥佛法斯特说小小说是"不超过一千五百字,却要具备一切小说要素"的文体,并进而提出小小说的"三要素",一是立意新颖奇特,二是情节相对完整,三是结尾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