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8 毫秒
1.
<正>在南充市档案馆,珍藏着一封红军家书和一份《参加红军家属优待证》。家书的写信人名叫何文元,家住四川省阆中市罗家塘一带。他1933年参加红军,在红三十军八十九师二七七团服役。因转战南北,行踪不定,自离开家乡以后,一直未能给家里写信。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何文元所在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奉命北上抗日。8月24日,在陕西省三原县云阳镇待命出征前,他听说四川连续两年遭受严重旱灾,对家人十分牵挂,给父母写了这封家书。  相似文献   

2.
<正>在湖北阳新县博物馆保存着几封90多年前红军战士的书信。从信件的落款来看,书信的主人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九师九团的红军战士,正是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给家乡亲人报送平安后不久,便在对敌斗争中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些烈士家书已在博物馆的库房里,一待就是四十余年,文物管理部门根据这些家书产生的年代及内容,确定为国家二级革命文物。  相似文献   

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70年前的长征是那么遥远.对于我们这些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当年红军战士形象是高大却遥不可及的。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这支队伍为什么叫红军?浙江有过红军队伍吗?参加红军的是怎样的人?他们怀着怎样的梦想参加了红军?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在我们周围还有健在的红军战士吗?带着疑惑、好奇,我们这一群参加“现代传媒技术在档案抢救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的浙江传媒学院在校学生,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前夕追寻传说中的英雄。  相似文献   

4.
我叫刘银清,是1932年3月参加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的一名红军战士.后来当过红军营长、团长.不管是营长也好,团长也罢,我们都是要参加打仗的战士.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就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爱这个名字,我爱这个称呼,因为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的.  相似文献   

5.
正二十多年前,我有幸拜访了曾参加过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紧接着又参加了十分悲壮的红军西路军征战的十余位老红军如今,曾向我亲口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这段极为悲壮历史的十余位老红军,均已先后离世。而今,当我每每打开二十余年前拜访这些红军西路军老战士时留下的一本本访谈记录本时,脑海中重新浮现了他们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庞。每当我一遍又一遍地凝视着他们留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日本,由寻常百姓踊跃参加不同主题的家书征文活动,待精选编辑成册出版之后,又竟相购读,这种大众家书集的出版活动方兴未艾。 94年由日本福井县丸冈町主编、大巧社出版发行的《日本寄予母亲的最短书信》首开日本家书集出版之先河,家书集的出版给小镇带来4500万日元的版税收入,并跻身当年十大畅销书排行。此后,丸冈町人再接再厉,《日本寄予家族的最短书信》即将出版发行,有望成为95年畅销图书。95年伊始,由秋田县二井町主编、日本广播出版协会出版发行的《日本情深意长的情书》,同样使二井町名利双收。丸冈町的母亲家书集和二井町的恋人家书集的出版,其轰动效应促使日本出版界不得不考虑进一步修订出版分类法,意欲增添“家书本”类目项。 现代书店出版的《致心上人的感谢信》,作者包括家庭主妇、学生及社会名流等,该书出版后,在  相似文献   

7.
2006年9月,我们得知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家书的线索,有幸在包惠僧的侄外孙熊渭川家里,征集到了包惠僧写给侄儿及侄外孙的家书共88封。这些家书,年代最早的一封是1955年10月18日写给侄儿包春芳的,最后一封是1972年1月4日写给侄外孙熊渭川的。其中大部分家书是写给侄外孙熊渭川的。这些家书,除10封是用钢笔书写的,其他78封全部是用毛笔书写的。这些家书,时间前后跨越18年,(听熊渭川说远不止这些家书,遗失不少,他也感到很遗憾)。  相似文献   

8.
<正>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之首,在伟大的长征途中,红军两次经过昆明,并和居住在这里的汉、回、彝、苗、傣、傈僳等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红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昆明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有150多名昆明儿女参加了红军,特别是寻甸县丹桂村有10多个当地回族青年参加红军,红军把他们编成回民班。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我踏上这块红色土地去寻访当  相似文献   

9.
民间家书的定位及分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丁 《山西档案》2012,(2):64-69
本文结合抢救民间家书的实践对家书和民间家书的概念进行了解析,并将民间家书分为八个大类,认为民间家书是集档案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属性于一体的综合载体,是以家书实物为征集对象、以家书文化为传承对象、以家书内容和形式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对民间家书进行定位和科学分类,无论是对家书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还是对家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媒》2012,(10):9
正"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古时,一封封家书承载着远行游子最深沉的情感。但在现代社会,这个萦绕着乡愁的表达方式被使用的频率却越来越低,城市快速的发展,正在淹没居民最朴素的期待。2011年9月,大连《新商报》发起"城市家书——写给大连的一封信"大型民意民智征集活动,只要心系大连,就可以用一封温情的家书说出自己对大连这座城市的意见和诉求。2148封家书,是2148个故事,更是2148个城市建设中的民心民意。《新商报》的"家书"创意连接了普通市民与政府部门,媒体的责任、担当与公信力也在对一封封家书的刊登中得到了重塑。因此,"城市家书"引起了本刊的关注,它是不是徒有一  相似文献   

11.
家书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献,在构建家文化中具有重要、独特的价值,收集、整理、宣传家书,挖掘家书蕴含的内涵和价值,有利于打造端正高尚、和谐宽仁的家文化。地方图书馆是文化机构,可以利用馆藏资源和多种途径传播家书,助推地方文化建设,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民间家书的档案价值,提出档案化管理是抢救民间家书的重要途径,同时结合中国人民大学“抢救民间家书项目”,从民间家书的征集、整理、保管、开发利用等环节,探索民间家书的档案化管理路径,并提出在民间家书档案化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我军的军史资料中,有一张弥足珍贵的照片《朱德总司令在机枪训练班上的讲话》。这是我军最早的摄影家,原四野副参谋长、中将83岁高龄的苏静拍摄的。这幅照片从拍摄到冲出胶卷,洗出照片历时三年余,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曲折故事。 1933年2、3月,红军开始了第四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采用大兵团伏击战法,在大龙坪消灭了国民党第52、59两个师。击毙敌一师长、生俘敌一师长,缴获了一批蒋介石刚从外国进口的新式武器,其中包括一批新式的轻机关枪。这挺轻机关枪在当时是现代化的武器,但红军却不会使用。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在反“围剿”胜利结束后决定办一个机枪训练班,请俘虏的国民党士兵来训练红军,在江西遂川,机枪训练班开学了。苏静时任红一军团司令部侦察科员(参谋)。他是福建海澄(今龙海)县人,1932年参加红军,此前曾因生活所迫出国到缅甸谋生,在小学教书时学会了照相。苏静参加红军后成为当时红军中唯一会摄影的人。红军从遂川的天主教  相似文献   

14.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史》《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月20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和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联合召开了这一座谈会,宋平以及洪学智、陈锡联、廖汉生、李德生等当年参加长征的老同志以及有关方面人士100余人出席了会议。两套丛书分别由辽宁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江泽民总书记为《红军长征史》题写了书名及“英雄的史诗”的题词。刘华清副主席也作了“长征精神万古长存”的题词,并为《红军长征纪实》丛书作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第一张报纸名为《叶报》,是一种在树叶上编写的报纸。这一独特的报纸是由一名叫郭小才的红军战士发明的。郭小才,江西吉水县水南乡人,1927年参加工农红军,因为其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在当时就成为红军队伍中难得的一位人才,曾担任红四军某团的宣传员。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由于抗日形势的发展和重要,吸收新生力量,增强抗日队伍是当时刻不容缓的一项政治任务.为争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参加到抗日战场上去,红军在西安七贤庄成立了"红军联络处"进行半公开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俞岚 《浙江档案》2006,(5):51-51
家书是在外游子对家的一份牵挂,是父母对远方儿女的关爱.在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第一展厅,陈列着这样一封普通的家书:用当时“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笺用”书纸,以直行书写,共分六页.这封看似普通的家书,字里行间却体现了一个青年革命--麻植烈士崇高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18.
梁兴初1912年8月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市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自幼为雇主打铁,深受剥削和压迫。1930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在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中,英勇顽强,机智灵活,荣获红军三级奖章。在长征中,担任红军第一任骑兵侦察连连长,多次出色地完成重要的侦察和战斗任  相似文献   

19.
“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由于抗日形势的发展和重要,吸收新生力量,增强抗日队伍是当时刻不容缓的一项政治任务。为争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参加到抗日战场上去,红军在西安七贤庄成立了“红军联络处”进行半公开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人物背景:邓福坦(1922—),福建省福鼎县人,1936年参加红军,被编入红小兵班,随红军挺进师转战浙江。1947年任青景丽第二县队队长,建国后曾任温州建材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我是14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从政治上说,在1933年到1934年间,闽东红军就常常来到我家,那时候我们就接触到了革命。到了1935年,刘英同志和粟裕同志就带着红军挺进师过来了,那时候他们在浙江泰顺打仗,打伤的同志就送到我家来治疗。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对红军有了进一步的感情,也懂得了更多革命的知识。1936年10月13号,在福鼎,刘英和粟裕消灭了国民党一个加强连,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