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交往活动,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丰富并且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德育是师生主体间在生活世界里为达到共同遵守道德规范和实施道德行为所展开的交互共在、协同互动的交往过程。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回归并融入生活世界的德育,它建构了主体间精神活动的过程,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基础;师生主体间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一种以"互交主体"为中心的师生主体间协同互助的融合,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达洛卫夫人》勾勒出了20世纪上半叶人类群体生态的症候,即人的孤独、势利与无奈的情绪。透过孤独、势利和无奈,文本宣扬了理想的主体间性:以依恋和尊重为前提的浪漫爱情观念;以身份和默契为前提的世俗友谊观念;以和平和自由为前提的真实生命观念。从群体生态的症候到理想的主体间性,文本的隐合作者提出了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4.
"主体"是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是西方文化的中心范畴和重要发展线索。主体性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发展演变过程。近现代哲学主体性问题经历了从产生到辉煌再到衰落直至死亡的过程。当代哲学以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从本体论和语言学哲学的角度重建主体间性,走出了意识哲学方法论的唯我论。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这个哲学概念虽然是西方哲学话语,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意义的同时也对"主体间性"有着深入的探究。在儒家文化中,"主体间性"既存在于主体当下的纯然心性中,又将其同生生不息的天地大道相联系,并且在主体心性自觉和自觉行道的过程中得以彰显和实现。这些思想对于人的自我实现、人际间的和谐建设以及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都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教育主体间性之意义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视阈中的主体间性研究是我国主体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也是当前教育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它的提出不仅使我们对教育主体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突破,也使我们在处理教育活动中主体与主体间关系的问题上获得了崭新的思路。文章以教育主体间性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基础,结合教育主体间性所提倡的复数主体和所奉行的主主关系,分析了教育主体间性对以往教育主体观和教育活动观的超越,从而揭示其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以其上下文关系可译为或理解为主体之间性、主体际性、主体(观)通性、共(多)主体性、主体间本位等[1](P86-91)。笔者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的主要内容是规范一个主体(教育者)怎样与另一个完整的作为主体(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期在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信仰是人类生活的理性基础。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问题是一个迫切的时代课题。主体间性超越了传统哲学实践观"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更加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和理解关系。本文基于主体间性之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重要性,探究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思想方法、文化建构和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9.
高级英语课是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的核心课程之一,课堂上教师作用的发挥显得更为关键。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能为探讨高级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就是以"主体间性"这一哲学方法论为基点,通过对主体间性教育内涵和特征的归纳,对高级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的分析,对高级英语课堂上教师角色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介绍了主体间性的概念和国内外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随后探讨了主体间性视角下师生关系模式的构建,最后得出结论:主体I".-1性的师生关系模式,既吸收了传统师生关系的优点又抛弃了不适应时代的弊端,从而最终使得师生关系走向和谐,在和谐的氛围得到发展和进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论教育管理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既包括管理.也应该包括被管理,管理主体与被管理主体之间构成主体间,而且具有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关系中的内在属性,即相关性与统一性。教育管理中所体现的主体间性具有4个特征:受制性、平等性、交互性和主动性。在主体间性研究的视角中。提出未来教育管理的新构想——走向交往式的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作为我国重点培养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群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尤为重要。在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分析了当前研究生的思想现状与问题症结,提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茵 《文教资料》2012,(32):15-17
本文试图以"主体"、"自我"为关键词,将之与"他人"、"主体间性"的关系为索引线延展,将拉康文论中的"镜像说"、"三界说"、欲望理论间建立联系,并结合文学理论中对主体与身份认同的研究,指出拉康将语言学的概念引入到精神分析,并将之运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具有极大的独创性,它集中体现了拉康开启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文论中以主体无意识为内核的哲学本位。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过程中共在的主体,以语言、教材、技能、活动等为中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促使主体间相互理解、共生共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的交往实践活动。开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认识论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贴近现实生活,从价值观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方法论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交流沟通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5.
以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指向的德育活动,比其他各育对师生关系的依赖性更强。文章对传统德育师生关系范式的理论背景进行了反思,认为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基础上的传统德育师生关系范式,要么使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很好的发挥各自的主动性,要么就会导致"个人中心主义"极端的出现。哲学概念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德育师生关系范式的新视角。"对话"、"理解"、"互动"型德育师生关系范式是在主体间性哲学视阈下德育师生关系的主要范式。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主体间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主体间性的核心观点在于消解传统哲学中的一元主体,用对话理性、交往理性代替主体中心理性的基础性论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相对于本科生而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适合自主性要求高的研究生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树立互动意识,加强实践教育。二是发展主体间的平等交往。三是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搭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对主体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子式个人主体理念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为了使人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对立分离状态中结合起来,西方哲学提出了“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范畴。倡导主体间性对现实主体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践观、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师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主体教育应把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呼唤主体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间性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最经常的就是交往活动,使活动的双方主体都能有所收获,得到发展。可以说双赢是主体间性的宗旨。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人自身的价值和合理需求日益得到重视和张扬,普通教育也将视角从重视单子式的主体性转向重视主体间性。本应最具主体间性的高等教育却严重缺乏主体间性。这种缺乏主要在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中表现出来。这种缺乏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致命的。因此,高等教育中不得不发出对主体间性的呼唤。  相似文献   

19.
从主体间性视角审视远程教育,可以发现隐藏在现代远程教育观背后的哲学观是主客二元对立论。主体间性提供了一个回归教育本真的哲学路径,教育中师生“主一主”关系的确立,为远程教育的教师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建构主体间性远程教育的着力点有两个:从静态而言,课程建设是“主体间性”思想的静态呈现;从动态而言,教学活动是“主体间性”思想的动态实施。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间性是当代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特征,师幼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主体间性的交往.从主体间性的哲学视角看,主体间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主体间的互识,二是主体间的共识.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师幼交往具有主体平等性、双向互动性、结果互惠性等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