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课改推进的数学探究,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进行个性化内化,而内化的重要依据就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正弦定理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对其探究可以强化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两个环节。通过问题的设计与探究反思,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品质。  相似文献   

2.
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亦是高中数学学习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高中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而高效的反思,进而提升学生能力的发展.本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知识形成的反思过程中认识问题的本质;在对知识内在关联的反思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在对问题解决的反思过程中提升思维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数学教学仍以题海战术为主,在讲题的过程中缺少对解题过程和思考方法的反思与理解,更缺少对思维品质的训练。为了提高教师对解题教学的反思研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本文将通过对解题反思发展以及思维品质提升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为广大高中数学教师提供教学的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4.
反思与叙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一种存在理论、技术、运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反思的内容指向过去,功能却是面向未来的。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方面一些纯技能性东西的反复琢磨;另一方面是对教师个体整个历程的回顾。反思的本质在于评价地、判断地朝向那些曾被进行过的意识行为。教育反思就是指向教师教育生活、教学工作的原认知活动,通过这种活动记录教师经验的全部,  相似文献   

5.
荀巧孜 《考试周刊》2013,(70):39-41
本文主要就中职单招学生大作文写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就多个问题因素进行了反思研究,进而从目标、内容、教法、学法、评价五个维度尝试提出提高单招学生大作文写作能力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学会质疑反思,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题型模仿、类型强化、技能操练固然重要,但这些措施离开了质疑反思,也只能是无效行为.只有质疑反思才会发现问题,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搭建平等的教学平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疑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难以摆脱师道尊严的传统角色,而学生唯命是从,形成了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模式.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7.
小学思品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良好道德和政治觉悟。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一些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较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只教给学生“美德袋”,而忽视了学生个体身上的内化过程,即道德思维过程,造成了思品教学费时低效的状况。我认为思品教学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注重学生道德思维的训练和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一、加深道德认识,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思品教材中的内容编排一般是一课一理,理即是道德知识。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容,懂得该怎么做,而且要能分析其中的道理,使学生认识到道德知识的深刻本质。道…  相似文献   

8.
王纲 《湖北教育》2004,(1):47-47
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自己预设的思维轨道,学生被动地沿着教师的思维走向思考问题。特别是毕业班,一些教师手中攥着“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不放,不厌其烦地讲述那些所谓的知识点。一个“之”字,从词性到意义到用法,旁征引博,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改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日益融合,越来越强调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习反思是学生学习过程重要一环。“反思”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个体头脑中对目标问题的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反思,特指学生适时回望学习经历、及时修正学习策略、监控调节学习过程的思维过程,其最终目的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相似文献   

10.
王秀娟 《生活教育》2011,(21):79-81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课堂被教师所垄断,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教师讲授的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着、制约着。老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独立的人格与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发展。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主体,都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都需要得到他人的  相似文献   

11.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democratiz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 in Malaysia beginning in the 1990s, many students who do not have academic credentials are allowed to progress to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attitudes of these students towards two important aspects of schooling – namely, learning and examinations, as well as their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 to asses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have fulfilled the aims of the democratiz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 among which is to produce more highly trained and well-educated manpower.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in five sampled schools to explore the issue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The attitudes of the students towards learning and examinations as well as their levels of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were generally found to be wanting regardless of their background. This study has revealed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 of the democratiz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 in Malaysia. The democratiz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 within the ambit of a highly academic and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has not served the needs of academically weak students. This study has also revealed the lack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vailable to these students. The lack of resolve among teachers to handle these students and enough counsellors to guide them through the schooling process further complicate their problems.  相似文献   

12.
Neoliberalism has spread globally and operates hegemonically in many fields, including science education. I use historical auto/ethnography to examine global referents that have mediated the production of contemporary science education to explore how the roles of teachers and learners are related to macrostructures such as neoliberalism and derivative sensibilities, including standards, competition, and accountability systems, that mediate enacted curricula. I investigate these referents in relation to science education in two 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discrete contexts Western Australia in the 1960s and 1970s and more recently in an inner city high school in the US. In so doing I problematize some of the taken for granted aspects of science education, including holding teachers responsible for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control over students, emphasizing competi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between collectives such as schools, school districts and countries, and holding teachers and school leaders accountable for student achievement.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以对社会人的素质提高为内涵,它强调知识的综合化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的师生关系存在着单向化、功利性、间离性的弊端,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是相悖的。素质教育的师生关系强调和谐化、互动性,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己任。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从教师职业特性出发,做好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的工作,使教师会教、乐教、善教。真正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办高校素质教育的缺陷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化民办高校素质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通过对调查资料时分析认为。民办高校学生素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来源的限制、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外活动的单调和学校育人环境的缺陷等。强化民办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学生个性和生理健康、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等。  相似文献   

15.
应试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现象或教育模式,它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是一种非正式的、隐性的制度,由一些包含了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隐性规则系统组成,深刻调节着人与人、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特质——天人协调、取象比类、崇德利用、贵和持中,以及其衍生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决定了应试教育制度的生成,制约了应试教育制度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外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大学外语教育由基础外语教学、专业外语教学、非外语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以及相应的语言应用氛围等部分构成。综合性大学担负着高级创新研究人才的培养任务,理应将外语教育置于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语言的功能不仅体现在人的思维和社会的交际等方面,在学校教育中,语言有着知识传递和思想交流功能,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熏陶作用,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直接影响。外语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应的语言活动及交际环境,有利于学生的研究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学校在外语教育规划中应注意语言教育功能的体现,注意语言教育的多层面和语言的多元化等的相互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内化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把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作为学院教育的一项明确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策略上要充分利用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注重激发兴趣,强调积累知识,探求掌握方法,倡导自由体验,注意联系实际,多角度多层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强化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应当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和主要内容。素质教育的宗旨决定了它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反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19.
程美琴 《天津教育》2021,(6):104-105,120
通过对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调查发现,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将“语言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将阅读课视同语言课,导致学生语言积累、思维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针对这个现实情况,笔者立足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尝试应用“阅读圈”教学法,在组建阅读小组、分配研讨角色、分享阅读成果、评价阅读成绩等策略的运用下,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积累语言知识,锻炼英语思维,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法制教育内容遵循"注重人性、体现综合、强化实践、呈现美观"的特点获得了教师与学生的认可。但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也呈现一些困惑与难题,如教材知识体系弱化与教师对教材掌握的矛盾、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程的矛盾等。因此,进一步推进思想品德课程法制教育内容的修订工作,必须寻求多种路径实现有效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