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泛娱乐化时代,资本乐于像流水线一样地包装打造一批又一批的偶像。但在社会照妖镜之下很多偶像现了原形,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偶像们接连“塌房”:他们或三观不正,或文化素养低下,更有甚者突破法律底线违法乱纪。随着偶像“塌房”层出不穷,粉丝们对偶像的聚焦关注形成了事件信息的聚焦效应,因为立场和态度的不同形成争论,从而推动网络舆情向不同方向衍变。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分析了在大众传播下偶像人设崩塌引起的网络舆情现状,并针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张晓捷 《东南传播》2011,(12):53-54
网络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正在无所不在地改变着社会文化生活的模式,这其中对传统意义上偶像的生存模式和偶像的消费群体的消费模式产生影响。在网络语境中,“网络红人”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红人”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与传统意义上偶像的特质不尽相同。其某些特质被放大,某些特质则被缩小或抑制。本文将以网络红人“凤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  相似文献   

3.
甘月童 《青年记者》2017,(32):11-12
早在2014年香港“占中事件”牵扯到香港在大陆活动的艺人时,“国家面前无偶像”的观点开始在网络平台上出现,意思是国家利益大于偶像崇拜,在国家面前没有个人偶像.随着中韩关系的起伏,“国家面前无偶像”更多地被谈及. 提起韩国的文化传播,很大程度上可以用“韩流”这个词概括.“韩流”一词起源于围棋,后用以指代韩国文化在其他地区的影响力,通常指韩国电视剧、电影、音乐等娱乐事物的地区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廖冲 《传媒》2019,(10):61-62
当前,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8亿,在视频网站上观看综艺节目的人群中,超过一半是“90后”,他们观看综艺节目的时长高于其他群体,这为网络综艺节目带来了巨大潜力,也为网络综艺节目制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偶像练习生》就是一档通过网民投票参与选手选拔的节目,每一个观众都可以参与投票,这些观众和粉丝也被称为全民制作人。  相似文献   

5.
作为媒介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虚拟偶像从早期亚文化的边缘逐渐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具有高度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在技术赋能的背景下,虚拟偶像从早期单向模拟人类声音、外貌等特征演变到如今对人类精神特质等高层次的模仿。本文从保罗·莱文森提出的“补偿性媒介”视角出发,审视虚拟偶像发展背后的技术引擎,从根源上分析虚拟偶像出现的必然性并探究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规制之策。  相似文献   

6.
李悦 《新闻前哨》2023,(16):61-6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IP的多样性对于游戏产业的重要性日渐显现,游戏中虚拟偶像的IP化也应运而生,这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重视。然而,由于资金、技术等多方因素的限制,游戏产业中虚拟偶像的运用仍然存在显著的问题。本文在对相关理论和信息进行广泛搜索和整理的基础上,运用个案研究法,对虚拟偶像的IP化为游戏产业带来的变化及其发展策略展开研究。在对英雄联盟K/DA女团这一个案进行研究后,本文得出结论如下:游戏产业中虚拟偶像的IP化是对IP的进一步发展,其出现不仅给游戏提供更多的话题、热度,并且达到“破圈”效果。本文也发现了游戏产业中虚拟偶像IP存在的问题如资金短缺、IP影响力不足、“中之人”的把控等,希望对游戏产业和虚拟偶像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虚拟偶像越来越多地流行于社交网络中,借助语音合成、3D视觉呈现、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与用户的类人化交往。这种准社会交往是否会让用户变得更加孤独?本文对643名虚拟偶像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虚拟偶像用户的准社会交往和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媒介依赖在准社会交往和孤独感之间具有遮掩效应。同时,虚拟偶像是代表“互联网+文化”的新形态偶像,其在发展过程中伴生的用户沉湎、资本收割、监管缺失等多重风险因素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鸿水 《青年记者》2006,(17):23-23
“美国偶像”的英全称为:“American Idol”,但“美国偶像”并不是自主开发的产品,它的前身来自英国的系列电视真人选秀栏目“流行偶像(Pop Idol)”,当年,美国福克斯电视台花费了近亿元美元购得版权。和“超级女声”一样,“美国偶像”也是在“流行偶像”的基础上进行的修改和加工。孰料,一经推出,收视率暴涨,最后连美国总统都要接见获奖的“美国偶像”。  相似文献   

9.
看板     
斯帕克斯成最年轻“美国偶像”5月23日晚,《美国偶像》第六季冠军产生,来自亚利桑那州的17岁黑人少女乔丁·斯帕克斯夺冠,成为最年轻的“美国偶像”,同时也是有史以来人气最高的“美国偶像”。观众共投了7400万张票,创造了《美国偶像》历史上的最高票数纪录。最终的决战是在斯帕克斯和刘易斯之间展  相似文献   

10.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07,(7S):7-7
“偶像文化”需正面引导;学术明星轮番卖书“签售经济”引领书市;功利写作渐成主流网络文学不是提款机;供养作家与文学无关;网络KTV成版权空白点  相似文献   

11.
张佳  王雪莲 《青年记者》2017,(26):41-42
近年来,网络直播平台迅猛发展,手机直播APP呈井喷之势.其中,聚集了众多帅哥美女、草根偶像、才艺达人的秀场类直播尤其受到年轻人追捧,用户数量大、黏性高.用户通过购买虚拟礼物赠送主播,创造了网络直播的“吸金神话”.“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有特定“需求”的人,他们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本文对观看网络秀场直播用户的需求进行剖析,并揭示掩藏在狂欢体验下的不良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两鬓已经斑自的李宁说:“我不是一个明星偶像,我只是一个拥有十几年企业经营史的企业家,一个商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信息时代的“数字劳动场域”得到进一步体现,产消合一的资本主义通过社交平台运作的规则设计,在“偶像”生产机制中对粉丝群体进行着剥削与异化。研究认为,在资本逻辑下,商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服务于“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和目标产品”的商品化,进而设置“产消合一”的偶像传播制度,将粉丝行为纳入“集体协作生产”框架,使粉丝成为资本创造性的工具,并赋予他们“自由与权利”的错觉。资本“产消合一”的规则背后是从“粉丝的需求”这一最高层次进行剥削,从而实现“产品的异化”和“过程的异化”,打破了粉丝原有的社会化性格和平等的社会关系。无论是偶像还是粉丝都意识到剥削的存在,却难以“脱域”,反而在“去异化”过程中被进一步剥削。在“产消合一”生产逻辑的引导下,“饭圈”行为通过互联网的孕育已扩散到更多的社会性议题和领域,让整个社交媒体中“饭圈思维”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4.
对于生在70年代的知识分子而言,鲁迅不再是偶像,甚至不是偶像的黄昏。想到他,已经觉得遥远。晦涩难懂的课文,不过是学生时代的折磨。只有网络上“拍砖”时候的激烈语言,才引起对他的微茫记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看板     
《中国新闻周刊》2014,(41):96-96
蕾哈娜 当选2014时尚偶像 全美时尚设计师委员会日前将26岁的巴巴多斯女歌手蕾哈娜选为2014年度时尚偶像。对于时尚,蕾哈娜还表达过自己甘愿为其饱受皮肉之苦的决心,比如像她那双4英寸高、尖跟的圣罗兰靴子,“有很多个夜晚,我不得不踮起脚尖走回家,因为脚上的泡疼得我无法站立。”  相似文献   

16.
声音     
《网络传播》2005,(3):19-19
“网络作为媒体,它的形式并不重要,影响力才是问题的关键.每天关注新闻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要是不让我看新闻.不让我知道这世界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哪怕只有一两天.我也会受不了。电视、报纸与网络我都会关注,相比之下.我上网可能会更多一点,网上的信息毕竟要快得多。”  相似文献   

17.
姚远 《今传媒》2024,(3):114-117
品牌虚拟代言人是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自诞生以来,因具有超长在线、风险可控、边际成本低等优势而受到众多品牌方的青睐。随着网络技术进步和品牌沟通模式的升级,虚拟代言人从被称作“吉祥物”的2D卡通形象升级为数字化的3D虚拟偶像。本文对品牌虚拟代言人的迭代、虚拟偶像的文化逻辑以及升级的拟社会互动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拟社会互动理论探讨了虚拟偶像如何从二次元走进现实,进而在与受众的拟社会互动中为品牌带来经济效益,旨在为品牌虚拟代言人实践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时下,作为媒体“造星运动”、受众“偶像情结”和广告主“暴富心理”的综合产物——明星广告,受到了一致追捧。似乎,只要舍得钞票,请到巨星,借助明星的光环效应,再平淡的广告创意,也能博得受众的欢心和销售的飞涨。但是,在我们从飞人乔丹代言耐克到韩国金喜善代言TCL等成功案例中感受到明星广告神奇功效的同时,也应看到有更多的明星广告不但没有收到良好的  相似文献   

19.
向含笑 《新闻传播》2023,(2):117-118
“饭圈”是粉丝群体因追逐同一偶像而结成的网络社群。在“唯流量”论、“饭圈”资本化等规则裹挟下,加之平台和技术的鼓动、“绑架”,粉丝深度参与畸形造星模式之中。当前主管部门重拳整治“饭圈”乱象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后饭圈”时代仍有诸多环节需要深挖、整顿。如何继续深入做好文化引导,构建良性文艺生态,值得多方积极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疯狂“追星”的杨丽娟苦追偶像刘德华13年。父亲为成全女儿与偶像见面的心愿,不惜倾家荡产,甚至“卖肾”为她圆梦,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