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起新华社西藏分社原社长、北京分社副社长、现任中国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周鸿书教授,恐怕你还不一定了解.但是,只要你随便翻一翻各种新闻教科书和新闻理论书籍,就会发现,凡谈到“新闻敏感”这一问题时,大多会举这个例子:1978年11月15日,新华社播发了一则只有236字的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消息,新华社这条消息发在党中央正式为该事件平反前的16天.一下子震动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而这条消息的发现者和执笔人就是此文的主人公——周鸿书教授  相似文献   

2.
1983年8月28日上午10时,新华社驻马那瓜分社向总社发出了第一条消息。下午又发出了第二条和第三条消息。开张大吉的第一天,分社发出的这三条消息,意味着新华社依靠外电编发尼加拉瓜消息的日子从此结束,意味着新华社正朝着世界性大通讯社的目标勇往直前。岁月流逝,转瞬已五年多。分社记者已轮换三批。马那瓜的消息源源不断地发往总社,汇集到大广播和各条专线中去由总社发往世界各地。作为马那瓜分社的第一任常驻记者,我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多,经历了分社创业的艰辛阶段。回忆那难忘的日日夜夜,历历在目,感触万千。  相似文献   

3.
徐勤 《新闻实践》2005,(12):50-50
12月6日,新华网播发一条消息: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发现,现在一些媒体记者弃新闻真实性和职业道德于不顾,利用便捷的网络工具或其他手段,拼凑嫁接,抄袭新闻。这已成了新闻界的一大公害。 消息说,新华社记者在山西的一家报纸上看到,同一天就有两个记者合写的三篇篇幅较长的重点稿,而报社的朋友告诉他说,“那些新闻都是编的,他们是编新闻高手。他们很有新闻  相似文献   

4.
1950年3月12日,恰逢前苏联第三届最高苏维埃选举投票日,为了使每一个选民都有投票的机会,在前苏联的火车上也设立了选民投票箱。在一列开往莫斯科的火车上,正在赴任途中的新华社驻外记者李何和瞿独伊发现这一情形之后,立即对同行的前苏联旅客进行了采访,了解他们对此次苏维埃选举的感受和看法。这条消息后来成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发自国外的第一篇新闻。李何,原名洪履和,1918年2月出生于福建福州,曾就读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在校期间他秘  相似文献   

5.
1949年7月,南京《新华日报》社和新华社南京分社在羊皮巷三女中办了一所新闻工作人员训练班,培训了近两百名知识青年,使他们受到新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当年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如今大都成为新闻战线上的骨干人物,许多人被评为  相似文献   

6.
甘惜分先生1916年生于四川省邻水县,今年是甘惜分教授90周年寿诞。甘惜分于1938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抗日期间他在晋西北党校工作担任政治教员和政策研究员。1946年后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做过记者和编辑,任新华通讯社绥蒙分社记者,参加《绥蒙日报》的创办工作。1947年任新华社晋绥分社编辑。1949年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编部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中文系新闻专业副教授,从此开始转向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理论研究,至今已经50余年。此后,在1958年的院系调整时,甘惜分随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  相似文献   

7.
去年第十期《新闻战线》和《新闻业务》,在回顾我国新闻事业发展情况时,一个说新华社驻外分社有九十家,另一个说是九十一家;记得《新闻战线》还有一篇来自驻联合国的外交官员的文章中说,驻外分社是八十九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新华社到底有多少驻外分社呢? 据新华社外事部提供的情况,以上所引分社数,不能算错,因为时期不同,数字也不一样。他们告知,截止去年底,新华社驻外分社  相似文献   

8.
解放战争时期,为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新华社开始在海外建立分社组织。从1947年5月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新华社陆续在境外创建了香港、伦敦、布拉格、平壤4个分社,其中平壤分社是新中国成立前建立的最后一个境外分社。1949年9月16目,中共中央宣传部致电东北局:“派丁雪松同志为新华社特派员,刘桂梁同志为记者,前往朝鲜工作。”5天后,新华社平壤分社成立。  相似文献   

9.
赵苏 《军事记者》2001,(10):16-18
阎吾小传:阎吾,山东荣成人。1922年生。“七·七”事变后,15岁时即参加中共荣成县委领导的“河山话剧社”,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秋,他在战斗中负伤后到山东纵队宣传部任干事。1946年开始军事记者生涯,先后在新华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志愿军分社、海防前线分社、解放军总分社当记者,曾任新华社军事编辑组组长、解放军分社副社长、解放军总分社第一副社长兼党委书记等职。有新闻作品集《雄风录》、《奇志集》、《阎吾战地情景新闻选》面世。生平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十大名记者》一书。(…  相似文献   

10.
一、在革命的风暴中诞生《雪枫报》的前身是《拂晓报》。《拂晓报》,创刊于1938年9月30日,初为新四军游击支队政治部机关报,在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曾以联系实际、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油印精美称著于敌后。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新四军四师两万多人,遭到国民党顽固派汤恩伯、何柱国二十多万人的围攻。我军奋起反击,与敌转战三个多月,撤出了津浦路西豫皖苏根据地,向路东淮北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11.
刊林漫步     
穆青谈现场观察的重要性现场短新闻要继续提倡,要扩大宣传。这是提高报道质量,改进记者作风的好办法。“评选现场短新闻这样的工作就很有必要。”谈到记者深入现场的重要性时,穆青讲了最近的一个例子。8月21日莫斯科时间16时12分,塔斯社突然发了一条消息:苏联国防部部务会议决定把部署在实施紧急状态地区的部队撤回其原驻防地。并且报道,包围俄罗斯议会大厦的坦克已经撤走。在苏联政局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塔斯社这条消息的真假,是否转发这条新闻,没有根据。这个时候,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记者到现场察看,包围  相似文献   

12.
<正>新华社记者郭超人,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自觉走“在西部跋山涉水的路”,先后在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工作27年,从一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热血青年成长为著名记者,进而成为新闻战线优秀的领导干部、在国际新闻界有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负责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记者成才之路。  相似文献   

13.
图片报道     
(新华社照片,莫斯科)7月13日,新华社亚欧总分社在莫斯科成立。新华社副总编辑俱孟军(左二)、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临时代办李惠来为新华社亚欧总分社揭牌。当日,新华社亚欧总分社在莫斯科成立。这是新华社在海外建立的第七个总分社,负责在欧亚大陆的11个国家进行多媒体新闻信息采集和用户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4.
塔斯社纽约分社的记者出色地报道了美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新华社据塔斯稿编发了八条消息(见新华社新闻稿2月12日至15日)。这些稿件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采访象美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这样一个重要会议的记者,需要高度的政治水平,敏锐的新闻嗅觉和熟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个海外分社,是1947年5月1日正式成立的香港分社,社长乔冠华,副社长萧贤法。主要任务是抄收新华社播发的电讯稿,编辑出版后在香港发行。新华社香港分社是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和部署建立的。1946年夏,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16.
《论人民的报纸-1946年初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讲话》是范长江1946年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新闻讲义.抗战胜利后不久,范长江带领一批新闻工作者从原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驻地——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向苏北重镇淮阴进军.9月,淮阴解放后的第二天,范长江等人进入这座古城接收敌伪印刷厂,重建新华社华中分社,筹备《新华日报》(华中版)的出版和筹建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新专的筹划工作由谢冰岩具体负责.  相似文献   

17.
信息窗     
我国的通讯社简况   中国人自办的通讯社起始于 1904年,到 1947年,全国共有各类通讯社 647家,除了国民党办的中央通讯社和共产党办的红色中华通讯社 (新华通讯社的前身 )外,多数通讯社的规模都很小。特别是其中的不少民营的通讯社,往往一块钢板两三个人就能办起来。新中国成立后,通讯社一律由国家经营,保留下来的只有新华社和中国新闻社两家。在 50年代以来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两家通讯社只有国内 6个总分社, 28个分社,外加香港分社和志愿军分社,工作人员仅 2000来人。经过 50年的努力,现在的新华社已经拥有 32个国内分社,…  相似文献   

18.
美国和英国向伊拉克发动“沙漠之狐”军事行动的当天——1998年12月16日,马格达当地时间清晨6时15分左右,新华社巴格达分社记者卧室里的电话铃声不绝,刚熬过一个通宵,还没来得及打个盹儿的我急忙拿起话筒。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可靠的“消息人士”告诉记者,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今天下令,所有在巴格达的武器核查人员立即撤离伊拉克。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我心里很清楚。挂上电话,我一路小跑地上二楼,唤醒分社另一名年轻记者刘加文,并马不停蹄地陆续打电话通知远在北京的新华总社和开罗分社。数分钟后,有关消息用中文、阿文、英文通过海事卫星传到了新华社北京总社和开罗分社,乃至全世界。 据总社编辑部事后来电告知,从北京总社编辑部发出的第一条关于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撤离的消息比美联社足足快了两个半小时。新华社中东总  相似文献   

19.
战火纷飞中的太岳记者马明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活跃在太岳革命根据地的《新华日报》(太岳版)和新华社太岳分社的记者,在反“扫荡”、围困敌人、扩大解放区和根据地建设中,深入对敌斗争和生产斗争的第一线,和人民群众生活、战斗在一起,同生死共患难,把歌颂英...  相似文献   

20.
于无声处觅新闻新华社四川分社杨全新本人采写的《四川沿长江经济带快速崛起》一稿获得了1995年度四川省好新闻消息类一等奖。该稿的成功在于抓住了一则主题重大的独家新闻:在四川“一条线一高速发展的同时,四川沿长江经济带也在悄悄崛起!这是记者避开社会热点,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