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1999年,我和严文团同志采写的通讯《37年,那崎岖的山路》在陕西省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此稿能够脱颖而出,是我和严文团同志勤于采访,深入挖掘人物的闪光点而写出来的。我们感到体会颇深。 一、捕捉新闻的眼光应该投向普通人 在我们报社,总编辑卢愚常常对我们说:“要写出好稿,首先要有一个创优意识。也就是说,记者在脑子里时时都要有创优的概念、创优的标准、创优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己善于捕捉新闻的眼光,才能在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典型,好新闻也就不会从你身边溜走。”通过…  相似文献   

2.
陈明 《传媒观察》2012,(6):47-48
作为一名驻站记者,多年的新闻实践和收获,使笔者体会到,要想抢抓热点、采写好稿,追求精品力作,必须始终保持热度、追求高度、创新角度,即要用"三度思维"引领新闻创新创优。保持热度,增强创优意识是"逮"到好新闻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十多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采写800多篇稿件,其中有十五篇被省、市级新闻单位评为一等奖、二等奖或好稿、优质稿。回顾十多年写稿实践,我的体会是,要想不断进取,必须坚持“四学”。  相似文献   

4.
罗彬 《新闻导刊》2007,(2):27-28
本人从事多年法治报道,在采写实践中遇到过各种稀奇事,接触过不少当事人和法律专业人员。采写出大量法治新闻,有的被评为报社好稿,也有作品被全国各大媒体大量转载。通过这些新闻的采写,我谈谈自己的采写体会。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阐述的"创优意识",主要是指中国地市报人深入思考、精心采写,争获优秀新闻作品奖的"创新意识"。争获优秀新闻作品奖,是许多地市报人,特别是中、青年新闻采编人员孜孜以求的强烈愿望。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新闻改革的深人进行,不断增强新闻采编人员的“创优意识”,在当前新形势下又遇到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消息《个体贩运大军搞活湘粤赣边境流通渠道》(载《湖南日报》1986年11月5日一版),见报之后,在读者中,特别是湘粤赣边境地区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获得全国1986年度好新闻一等奖。这对我们来说,既是鼓励,又是鞭策,激励着我们在今后的新闻实践中,更好地增强创优意识,精心采写新闻。这篇消息的采写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头脑中有没有刨优意识,或创优意识强不强,情况是大不一样的,稿件的质量当然也是大不一样的。具体到这一篇,我们的创优意识,重点体现在选择主题、深入  相似文献   

7.
2008年,笔者采写的广播新闻《荒唐的秸杆“放倒证”》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回首这篇作品的采写过程以及多年来的新闻实践工作,触发了对广播新闻创优的一点思考,笔者认为在广播新闻的创优过程中,须把握以下四方面的信息,这四方面的信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7,(12)
记者要有创优意识——采写《雷仁义代表四年提一案有了结果》的体会文/江长录企业以生产名优产品而兴,记者以采写佳作而名。创优,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生产者永恒追求的目标。去年,我采写的《雷仁义代表四年提一案有了结果》一稿有幸获’96陕西新闻一等奖。...  相似文献   

9.
2015年"小雪,我要让你站起来"这篇广播新闻专题荣获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次获奖得益于新疆人民广播电台高度重视广播精品创作,始终保持积极的精品创优意识。回顾这篇作品获奖的历程,记者深深感到,台领导班子的正确指导,是这篇作品成功的先决条件。作品有细节、有情感、感染力强对新闻事件的全程追踪报道,则是成功的第一要素。本文主要记录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个地市报的普通编辑,编稿之余也写写稿件,但不觉间,从1999年到2003年5年中,自己采写的稿件竟然有二十多篇获得了省级以上新闻奖。其实,仔细想想,很多同志的功夫比我深,采写的稿件比我好,我之所以能获奖,只是自己采写稿件格外用心罢了。所以,我常说用心就有回报,干什么事都要尽心,有多大的劲就用多大的劲,老天不会辜负有心人的。扑下身子,多研究些问题。新闻关键是新,没有新意,就没有新闻。写新闻如何写得有新意,这是能否写出好新闻的关键,而要写得有新意,就要多观察、多学习,多研究些问题。我获奖的稿件多数是问题新闻。这些问题,或是…  相似文献   

11.
贵刊约写采写体会,内心感到十分荣幸和感激。笔者曾有十多篇作品在全省和全国广播优秀稿件以及中国新闻奖等评选中获奖,却从未写过一篇采写体会文章。对我来说,确实需要“回头看再前进”,总结自己采写体会也许比写好稿更需要、更重要、更迫切。其实,在我采写《“亚星”“奔驰”何以平起平坐》一稿之前,全国和本省各大媒体都报道了“亚星”“奔驰”合资合营的消息。这个新闻发布会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我并没有参加。不过,我对这一新闻事件比较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对“亚星”的背景有所了解,国内曾有许多报刊称“国产大客车处临…  相似文献   

12.
谈新闻报道创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涛 《视听纵横》2007,(3):113-113
有一句农谚叫"秧好一半谷"。农民朋友种水稻,要想取得好收成,秧好是关键。同理,记者要想宣传报道创优,题材是关键。题材不好,作品做得再好也很难拿大奖。记者应站在时代的潮头,反映时代的主旋律、最强音。衢州广播新闻综合频道获2006年度浙江广电好新闻7篇作品,从题材上分析,有新农村建设的,有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创优题材也要从地方特色和工作亮点中去找。本地特色工作在全  相似文献   

13.
记者,不只是写稿王绍据1995年3月28日,闽东日报一版头条刊登我来写的新闻特写《50万元贷款落户记》,此稿获1995年度福建新闻奖一等奖,1996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是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中福建报刊类唯一获奖的一篇作品。许多同仁要我就此稿的采写过...  相似文献   

14.
1998年11月13日在《通川日报》刊出的通讯《父子竞选村主任》(见附稿)有幸分别获得1998年度四川省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地市州盟报好新闻一等奖。每当与编辑部同仁谈及《父子竞选村主任》时,他们几乎第一句话都是说:“那篇稿子题材确实很好。”不少新闻界同仁在谈论创好新闻作品时,都首先强调要有好的新闻题材。好新闻作品必须有好新闻题材,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前提。然而,我采写《父子竞选村主任》后的体会是,有了好的新闻题材还必须下功夫采访与写作,才能充分反映题材的新闻价值,从而才有可能出现新闻价值高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在广播界,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好稿。好稿泛指稿件当中的精品,特指各级各类获奖作品。在我20年新闻从业生涯中,先后有几十篇新闻作品在全国、全省等节目评选中获奖。一篇作品成功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都离不开精心写作这一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盐阜大众报》记者杨树立撰写的《好稿采写例话》一书,近日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好稿采写例话》收录了作者的省以上好新闻获奖作品,以及在省级以上新闻业务刊物发表的论文、采写心得共76篇。全书以专题研究方式,针对新闻采写中不同题材、不同视角、不同形式的处理,深入 浅出地进行现身说法,如“把新闻写成花边消息”、“一个题材多种处理”,“把现场新闻写深刻”、“多视角审视社会问题”、“采写人物通讯的得失”、“用投稿者眼光编辑”、“记者经历的故事”等等。《例话》中收录的作品大多是作者从采访一线捕捉的“活鱼”,以…  相似文献   

17.
张兵 《军事记者》2004,(10):6-6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既然是事实.那组成这个“事实”的,就包括细节。分析一些获奖新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包含着不同于“别个”的独特细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要采写一篇好的新闻作品.有时。细节决定成败。  相似文献   

18.
去年11月5日,由我台播出的录音通讯“耕夫老农牵红线 九亿农民有新歌”继摘取盐城市优秀广播节目、盐城市好新闻奖、江苏广播奖、全国农村优秀广播节目四个一等奖之后,近日又传来喜讯:该节目又被评为’96中国广播奖二等奖。这对于省市电台来说,或许不足为奇,然而,它却写下了我们这个县级电台创优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回顾此篇作品的采写过程,心灵的感应——这是我最深切的体会。 一个难得的创优题材  相似文献   

19.
悟! ?     
(一) 创优期间。某记者特赴省城向一位对优稿颇有研究的德高望重的专家请教如何写好现场目击式短新闻。这位专家连忙从案头找出一篇佳作念给他听。念毕问来访者:“这篇如何?”记者恳求:“你能否给我分析一下这新闻好在何处?”专家于是又从头至尾念了一遍,然后说:“这新闻就好在这里!”  相似文献   

20.
对于年轻记者而言,多在新闻实践中磨砺自己,多采写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精品,应是努力追求的目标。在新闻实践中,我坚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敏感的新闻嗅觉及时捕捉身边的新闻。2001年我采写的一篇深度报道《西瓜啊西瓜,农民的伤心瓜》获得了2001年度湖北省市州报新闻奖一等奖、湖北新闻奖三等奖。回想起这篇新闻稿件的采写经历,的确感受颇多,受益匪浅。要有精品意识要想采写出新闻精品,首先必须时刻保持新闻敏感,牢固树立精品意识。2001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在市场上闲逛,由于天气太热,准备买个西瓜解渴,到瓜摊一问价,6分钱1斤,我吃了一惊:2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