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医学模式不仅体现了医学人文精神,更体现了医疗卫生对人才的要求,加强人文课程改革,促进医学人文教育成为社会发展和医学发展的必然。基于此,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医学人文类课程的结构、内容、授课方式等相应的改革,以期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全面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2.
王作军  蒋姗姗 《考试周刊》2010,(16):203-204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医学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对生命健康的珍爱。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的交叉学科,因此医学教育本身就应包括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所以,选择医学生人文素质问题进行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以关爱生命、关注健康、减少疾病为宗旨的医学技术和卫生保健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精神健康的核心是关心健康、珍爱生命。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开发人的生命的潜能。精神健康教育是以国际通用的新健康标准为目标,实施小学生珍爱生命的早期教育,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良好、社会适应良好、珍爱生命的小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去体现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德育必须要以人为本位,关注人的生命,即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以生命的成长与自由为终极价值,这是现代德育回归人性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教学,充分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同时,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语文教育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学会生存是一个人立于世间的必备条件。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以人为本,充分反映并体现了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思想和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如何利用和挖掘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有效地实施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目标,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生存问题和困惑,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一、紧扣人生,强化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生存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所谓自我保护,一是要懂得珍爱,二是要学会防范。珍爱生命是保存生命最起码的要求,防范对生命的外来侵害是保存生命最基本的措施。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教师将这些…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必须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探讨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模式和途径,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四个课堂",系统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珍爱生命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以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切入点,阐述珍爱生命教育的四个方面——生命知识、生命价值、生命伦理和死亡教育,指出需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协助,并强调生物教师应学会以生物学科知识为载体,渗透珍爱生命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指政治、经济、文化(文史哲)知识,人文精神是指人的价值观念体系、责任心和创造力,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爱。大学生是学生,也是要走向社会的社会人,他们理当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具有  相似文献   

10.
生死观教育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西方国家,后逐渐设立为学校正规教育课程。我国生死观教育起步较晚,尚未成为各级院校的正规课程,但生死观教育是育人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特别是随着医学人文方向的发展、新医学模式的兴起,为了适应医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和改善医患关系等要求,必须从生死观教育着手,树立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促进医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医疗服务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许多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师生的生命性和课堂的生命性得到了高度重视。本文就生命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要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要求我们尊重生活,尊重生命,尊重个性,用事业的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课程,强调人性、人情、人文关怀,整合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超越固定课程内容,实行人性化管理.这是高等教育办学精神、教育观念、培养目标之所在,也是高等教育课程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发展从本质上看是人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人的发展要求培养人的主体意识,使每个人都要认识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发展价值.同时,全社会也要努力去满足个体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需要,促使个体全面、可持续地发展.现代教育对此提出人文素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  相似文献   

14.
人文素质课程是提高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明确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以及综合开发为宗旨的原则,确立人文素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建设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全方位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开展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关注的问题.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可以成为人文精神教育的切入点.对生命教育内涵、目标有正确的理解,才能保证生命教育课程的真正实施.  相似文献   

16.
正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我们生物教育渗透在具体教学活动的一点一滴当中.下面,笔者就自己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点滴做法与诸位共享一二,不甚成熟,还望大家多多指正.一、依托教材,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杰·唐纳·华特士在《生命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即生命"的观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活动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论是赏识教育,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自主合作课堂模式、生本课堂教学策略,都无一不在彰显着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以理工专业特色为主的高校也陆续开设了文科专业。理工类高校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亟待加强,是与大学生人文知识、心理素质、行为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相适应的。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优化人文素质类课程、发挥图书馆综合信息的渠道作用等,高校可以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日趋综合必然要求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现代社会的人才观对于大学生培养的规格、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势必要求在高校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高校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探索和拓宽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应在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注重学生人格培养上下功夫。具体到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求教育者尊重教育对象的精神需要,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本文试就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智力知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审美艺术教育,激活学生内在的健康向上的精神需求,同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人文追求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追求.现行教育课程改革把学校管理改革作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要求学校管理者树立起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学校管理的理念和体制,并最终实现以人文追求为目标的学校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