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全面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新课改和新高考背景下的地理课程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案例、活动、试题的数量和类型逐渐增多,所以教师要更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不断开发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理课程资源,推动文化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的整合,从而更好地继承运用、传播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学科教学需要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以帮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策略包括:依据学情特点和教材内容,积极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氛围;基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精心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与作业;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合理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评价方案等。  相似文献   

3.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在现实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应紧跟国家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树牢正确的政治方向,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使他们关心民生疾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学生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弘扬优秀人文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文化自信自强。  相似文献   

4.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家的精神,又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包含着两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爱家情怀,第二层次是爱国主义情怀。大学思政教育可以通过课程增容、主题文化长廊、专题讲座、网络文化园等方式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来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5.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创新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外在彰显。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了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为我们厚植传统文化自信打下了稳固根基,文化自信语境的形成又为我们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6.
阐述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的渗透策略:基于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创设多种传统文化教育途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根据生物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让学生从诗词歌赋、古代科技成就和经典书籍等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文化自信,实现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广大青年要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坚持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瑰宝,爱国主义精神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当代青年努力奋斗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文化基因的融入需要把握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整合方法的使用,归纳出优秀爱国主义文化丰富内涵,提炼出优秀爱国主义文化民族特质,融入优秀爱国主义文化的价值追求、实践方向和精神...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语文课程以理解和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础,以涵养高尚审美情趣、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为重点,以全面提高语言文字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了解并学习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瞩目的一个文化现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所有学科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中小学生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认识理解流于表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把握不够深入的问题。音乐作为培养艺术修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显著优势。文章分析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以期能够在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1.
中国精神承载着独特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精髓,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自信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精神与文化自信实现了内在的统一。中国精神支撑熔铸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孕育涵养中国精神,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2.
周晖  郭慧 《大学教育》2023,(2):36-38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论述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时,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小说故事(寓言)、成语和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原理与知识,反映了中华祖先探索自然、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历程。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将学生耳熟能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普通生态学的教学中,在活跃课堂气氛、强化知识传授效果、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同时,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培育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的新时代大学生,传承宝贵的中华文脉。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背景,形成丰富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文章分析培养学生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探讨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指出教师要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傅育 《少儿美术》2023,(4):17-19
<正>《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聚焦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着力构建核心素养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宋代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精神的最高峰。笔者试图将宋代文化与学校美育相融合,让学生感受宋韵文化的感官之美、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思想源泉。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锻造培育中国社会牢固的精神纽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干部教育的角度,在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阐述习近平干部教育理论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习近平干部教育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作出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教育内容。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根与魂。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物质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还是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学校美育工作,应坚持正确导向,传承文化经典;结合时代要求,力求浸润无声;尊重教育规律,满足迎合学生需求;整体协同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等。其实施路径包括: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发挥美育的铸魂功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弘扬美育的教化力量;提高创造创新能力,彰显美育的育人价值等。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信有其生成依据和现实逻辑,它源于对传统与当代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豪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文化时代价值和现存状况的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它蕴含的丰富内容厚植了文化自信的底蕴,它具有的时代价值增强了文化自信的底气,它涵养的内在精神提振了文化自信的信心。坚定文化自信,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融进去""走出去",用鲜活的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之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9.
核心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本质,文化自信是培育核心价值观自信的源泉,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民族自信的根基。当前,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行为存在着矛盾,未能将传统文化的继承付诸实践;理想信念缺失,缺乏革命文化的精神引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整体和更深刻理解等。因此,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丰富精神资源,以涵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从内心深处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高校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体,以丰富教育载体和健全保障机制为两翼,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以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