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民伦理作为现代法治的伦理基础,在独立主体精神、权利与义务统一精神、契约精神、社会正义精神以及市俗伦理精神诸方面为法制现代化提供价值合理性和道德正当性的支持与引导。市场经济不成熟、民主宪政不足以及传统宗法伦理的消极影响严重制约我国公民伦理的发育,使得法制现代化深层乏力。实现法制现代化,须致力于培育公民社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法治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实现公民道德和法治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们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治信仰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精神要件,公民法治信仰的程度决定着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在现阶段,现实和传统中的一些因素导致中国社会法治信仰缺失。本文从权力的科学、规范、有效运行,公民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形成以及社会发展综合要素的健康发展来探讨公民法治信仰的培育。  相似文献   

3.
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流思想的中国,孕育出来的是重德轻法的主流思想,由于民众的法治意识淡薄,导致民主与法律精神先天不足,制约着现代法治进程;加之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价值震荡和真空状态,极易造成社会成员价值选择的迷茫和失范。以儒家文化为视角,通过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冲突,探讨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培育民众对法律的意识,有利于构建与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新文化、新伦理。  相似文献   

4.
培育公民文化是中国现代化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培育公民文化,一方面要以理性主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形成人们的理想主义诉求,使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法治精神和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理想主义的契合是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将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统一在日常生活批判中,才能对公民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转型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主与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公民意识的培育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社会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而现代公民意识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公民,就没有现代化的国家。对此,我国著名学者李慎之一语中的:"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终目标,是促使社会生活更加规范、更加有序,逐步走向法治化轨道。法治中国建设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视域下,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培养公民自觉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能够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支持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7.
以公民个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为核心的公民理念是现代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超越传统的“人民”的理性界限而倡导公民理念。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落实公民理念要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公民社会、弘扬公民文化这三个重要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建设法治中国的社会基础是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因为公民是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参与者和体现者。大学生公民的法治教育是高校理应承担的教育职责和社会责任。大学生的敬法意识、懂法能力和守法行为不仅需要大学教育,还需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和活动中的自觉养成和积极践行。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公民意识逐渐觉醒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公民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建构能力,使学生能够建构自己的公民身份,进而能够建构公民社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公民的教育”是一种直面我国现实的、具有创生取向的学校公民教育新理念.“成为公民的教育”落脚于学校日常教育实践,创建班级公民武生活,让学生在班级中正如“公民”一样生活.“成为公民的教育”是在创建班级民主法治的公民式生活中完成的,即:通过班级自治与民主,实现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通过班级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通过参与班级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通过班级公民式生活体验,使学生自主养成公民能力.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理论的分析,尤其是其市民社会理论中内涵的自由、法治和民主精神,对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教育具有现实的时代意义。当前,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教育十分必要,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在推进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教育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为前提,以民主和法治精神的培育为核心,以切实扩大基层民主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以公民教育为核心,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关键要素。学科活动是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基本载体,构建活动课堂是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构建"体验型"活动课堂,引领学生价值,实现政治认同,培育有立场、有理想的政治公民;构建"议辩型"活动课堂,启迪学生思维,树立理性精神,培育有思想、有理智的理性公民;构建"综合型"活动课堂,塑造学生品格,培养法治意识,培育有自尊、守规则的法治公民;构建"实践型"活动课堂,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公共参与,培育有担当、有情怀的责任公民。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法律文化和语境的差异是寻找各自权利意识形成发展的根源,肯定中国古代社会民众有较强的权利意识,不能以缺乏“权利”一词而贬低民众的权利意识,要从不同的语境下解读。从中国现实入手通过培育公民社会、维护宪法权利、树立法律权威、完善司法保障体系等途径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权利意识,为法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德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出中国德育事业走自主发展、特色创新的中国式新道路的决心。德育现代化通过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德育体系自身的现代化以及面向数字化转型的现代化等方面,全方位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格支撑及道德基础。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德育现代化,涵盖了一体而多样的德育、平等而有尊严的德育、和谐而共生的德育、实体而虚拟的德育、国家而世界的德育等重要主题。为了更好地实现德育现代化,我们应进一步推进德育目的的革新,培育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国人;促进课程教学的现代化变革,实现共同价值的传递;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构建协同共治的现代德育治理体系;面向人的数字化生存,以技术革新引领德育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培育具有健全的现代人格及现代精神的人。  相似文献   

14.
项目式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对真实问题产生深入关注、深刻体验学习历程,促进学生在项目探究中的深度合作,特别是克服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中重知识轻能力、重解题轻实践、重片段轻结构等弊端,促进学科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本研究以初中“中国式现代化”热点专题复习课为例,尝试在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中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通过项目的设计、启动、执行、总结四个环节,整体规划、协同推进,在真情境、真任务、真问题中落实复习目标、培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的现代化要以人的现代化为根基,这就要求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来培育素养健全的现代公民。从生命维度对公民教育加以考量,应以公民的自然生命为起点,发掘生命的社会属性,提升生命的精神境界。将生命历程与公民教育有机融合,以“生命”底蕴温润公民教育,将有利于现代公民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现代治理理论的兴起,推动了学术界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维度研究.而政治文化在不同的国家治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现代政治文化能够通过理性启蒙、法治熏陶、民主包容等途径树立现代公民角色,提高社会和民众的国家认同,从而降低国家治理成本.中国应立足当前的发展现实,构建以现代理性公民、软治理、法治精神为基础的现代政治文明,重塑现代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十分成熟的现代化公民社会.这些国家十分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具体做法主要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公民教育与宗教活动相结合;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西方国家培养公民意识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然而,我国对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四方面的启示: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涵摄;培育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保证是“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治国方略上开始了从人治向法治的历史性转变。由人治转变为法治,是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基本精髓,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奋斗目标。要扩大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这是实现法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建立完备的权力制约机制,这是实现法治的关键;要培育社会成员的法治精神,这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现代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也包含了政治现代化过程。政治现代化是实现我国长治久安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党的重要任务。政治现代化离不开成熟的公民社会的支撑,而公民教育作为转型中的中国对现代化进程的回应,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培育具有公共意识、公共美德和公共理性精神的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合格公民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公民教育——也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史航 《衡水学院学报》2023,(2):88-91+100
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中的中国法制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渊源。该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中国法制建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地位,指明了当代法制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提出了实现国家与社会生活法律化、以法制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目标和价值指向。中国法制现代化模式是以中国本土的变动因素为基础,受国外法律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法制现代化模式。这一理论在法治依靠力量、法治道路构建经验、法治发展战略举措、法治建设基本方针等方面对推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形成、发展与深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