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孙式太极拳身法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是我国特有的武术项目之一,是一种“内外兼修”的运动(内主静心养性、外主锻炼体魄)。它以柔曲为体,以刚直为用;非柔曲不能化,非刚直不能用。体用则为以柔克刚,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方法。练此拳时应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内外相合,千万不可用拙力,应以意行力意到力到。关于太极拳的练法,先父常说:郝为真先生谈练太极拳有三层意境,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如泅者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  相似文献   

2.
“调身”是运用意识调整身体的形态姿势的外部动作,从而促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以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武术运动中讲究“一直”、“二顶”、“三节”、“四梢”、“五行”、“六合”等要领。这些“调身”要领可以使体内的气血运行和外部的肢体运动有机地结合起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一代宗师陈长兴公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的第六章讲: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太极拳是心意相合,以心领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整体健康运动。心如何想,意思就如何随;内气如何引,劲力就如何走;全身筋骨、四肢百骸或顺或逆、或上或下、或走弧线、或走圆圈,螺旋缠绕,动作或动或静、或  相似文献   

4.
亚历山大·蒲柏这样认为:“心灵的力量是锻炼,而不是休息。”柏拉图同意他的观点:“运动可以治愈一种负罪感。”如果你也这么想,是时候学会以一种有控制的、分级的方式运用锻炼给身体进行压力的方法了。运动如何减轻压力有氧运动对我们的大脑很重要,就像它对我们的心脏一样。一开始我们可能感受不到,但事实上,把锻炼坚持下来我们将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祛病健身机理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是拳术的一种,具有柔和、缓慢、轻灵的特点。其用于祛病则疗效显著;用于健身则延年益寿;用于制敌则外柔内刚,已成为国人喜爱的一种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培养意志和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本文试从六个方面探析太极拳的祛病健身机理,当信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太极拳的了解,使其进一步推广,并达到祛病健身之目的。一、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意到身随”,以意识引导动作,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练拳时思想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到每个细小的动作中去,使动作柔和、连续而有节奏。此时,大脑皮质除了运动  相似文献   

6.
原地慢跑是一种练身与练心相结合的运动,其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气候的限制。对于老年人来说更为方便、安全、适宜。原地慢跑时要求“数息”,“数息”不是数呼吸的次数,而是数跑步的次数。  相似文献   

7.
赵炬 《健身科学》2011,(12):39-40
太极拳是一种按照道家阴阳学说的理论,通过柔和缓慢的形体动作修身养性,去寻求人体自身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个体与社会的协调的运动形式。太极拳运动是历代圣贤智慧的结晶,它融养生、健身、防身于一体,是一种动中求静的运动。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心静意导,呼吸自然;中正安舒,松柔连贯;动作圆活,周身协调;轻灵沉着,刚柔相济,  相似文献   

8.
刘军 《中华武术》2003,(11):24-24
太极拳运动动作变化多端,每一动作既要求手、腿、身、步的高度配合,还要求身体运动与内在精神意气的协同一致。即所谓“外三合”“内三合”之说,意与气合是内三合中所强调的主要关于“意”与“气”的凋节配合。意与气合广泛地存在于体育运动之中,而太极拳在意与气的要求或体验上特别突出和明显,它是太极拳教学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功效。强调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的内外统一;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是一种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太极拳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其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的特点,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的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的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  相似文献   

10.
传统身心二元论扬心抑身,包括体育运动在内的身体运动从性质上被视为没有任何认识论价值。现象学的“返回事物本身”促使人们重新关注身体运动中那种第一人称的、原初的身体体验,而这种身体体验恰恰构成了心智与认知的最基本素材。具身认知主张,认知是一种具身的行动,身体的感觉运动模式塑造了人们的思维风格。以这种观点看待体育运动,则作为一种特殊身体活动方式的体育运动必然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因而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 身随意 的运动 服,一头 长发随 意地一 扎,骑着 一辆半 新不旧 的自行车……范雪平是一副典型的女大学生模样。擦身而过的她或许吸引不了你的注意,然而正是眼前这位文文静静的姑娘从1994年到1998年连续获得太极拳的全国冠军,并在第三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和曼谷亚运会上分别获得太极拳第一、第二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曾经说:“诚以德智所寄,不外乎身。”“一旦身不存,德智则随之而堕矣。”他还著文说:“体育不是一般的爱好问题、兴趣问题,是为了锻炼我们顽强的革命意志……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在他所从事的运动项目中,尤以冷水浴最艰苦,也最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3.
瑜珈术以其特有的姿势和冥想术及良好的精神调节、心理调适等强身健体的功效吸引着广大健身者,是一种使人易于接受的体育运动项目。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用意识引导动作,意到身随,配合均匀细长的呼吸,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使全身上下得到均匀而协调的活动。它既能使人体的运动器官得到一定的锻炼,又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循环和消化系统等促进,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将瑜珈与太极拳进行多维比较,揭示两者的异同,以指导大众今后能够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运用其进行锻炼,达到健体娱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回到运动本身并不是重返"身体"对象,而是进入"前-身体"的反思,是介于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中间道路",它将运动的情绪、心智、时空、文化等具身化为"我思——我动"的时间性"身体图式"和"身体行动"。身体并不是运动的基础,而是运动本身,其包含着原初的前-意义,不存在一具静止的、无意义的身体。运动本身一方面是身体图式在运动中不断更新与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突破身体的极限和向死而生使不可被语言化的前-身体存在-出来;再一方面,通过投身于交织着运动的他者的场域,在与他者的镜像中获取自身实践的意义及动力。  相似文献   

15.
张世昌 《武当》2023,(3):4-8
<正>法理,亦可称为法度,指事物动态的准则和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和规矩。太极拳之法理,是指太极拳的“手、眼、身、法、步”,手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法为源,步为根,这是前人总结出来的以技击为目的的动作方法和动作规范。法理一般分两种,蓄劲待发与定势的形态为静型,而运动的全过程为动态,包含了“手、眼、身、步”四种技法的原理、规程和法则。法者,象也,  相似文献   

16.
乘虚执用,阴阳托凭。拳拳得善,五常彰明。游鼍化险,身虽急而心自暇;要必以心相应,以势相随。手法内掠外格,尚柔不尚刚;步法提膝、跪膝要以虚受敌;身法正击、侧避,要毋执我意。恃道而不恃气,如此潜移暗化敌势,其有忧乎?  相似文献   

17.
“神意不同处”是印诚大师王培生先生从几十年教练太极拳的丰富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太极要诀,是学好太极拳的指南。何谓“神意不同处”呢?在这里,神是指眼神,意是指意念活动,就是说在太极拳运动中,眼神和意念活动不能同时集中在身体的同一部位上。运动中眼神与意念在身...  相似文献   

18.
邹金利 《健身科学》2012,(12):38-38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飞速发展,世界各体育强国都在普遍重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如何有效地挖掘运动员的内在潜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传统体育——意拳则是一种独特的、将心理训练与运动训练密切结合的拳术,是一种能够挖掘人体内在潜力的训练方法。近些年来,我国体育科研工作者已经开始重视对意拳的研究,重大体育科研项目《篮球运动科学化训练初探》就把意拳对消除运动员的疲劳与紧张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从北京体育科研所的候郅华在运动员身上应用意拳站桩实验所取得的结果上看,进一步印证了意拳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可以作为我国现代运动训练中一个具有独特风格、效果良好的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20.
<正> 武术套路技术教学既具有一般体育教学的特征,也具有鲜明的项目特征。一般说来,武术套路都是由几十个动作组合而成的,方向多变,路线复杂,外要手、眼、身、步的协凋配合,内要神、意、气、劲的高度统一。根据武术项目的特点和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规律,武术套路教学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如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