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记者的职业需求与人的公共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者这个职业确实有一定的特殊性。记者的天职是追寻新闻,捕捉新闻,挖掘新闻,发现新闻。深入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去“追”、去“捉”、去“挖”、去“发”,是记者的职业需求。记者在履行职责、尤其在行使舆论监督职能时,因为要“追”、要“捉”、要“挖”、要“发”,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磨擦,激起一些波澜,甚至引起一些矛盾,遭到一些白眼,但记者只要出于公心,行为举止符合法律法规、恪守道德规范,社会受众都是理解、支持、拥护的。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全国记者队伍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由于某些媒体对记…  相似文献   

2.
当今时代被称作"全媒体时代"、"全民记者时代",大众传媒和职业记者在流淌的新闻长河中跋涉的同时,自身也不时地爆出新闻,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近来一连串记者被通缉、被袭击、被辱骂、被殴打、被告上法庭等事件,只不过是一次比较集中的爆发. 媒体和记者构成"新闻元素",缘由多多,不可一概而论.不过,有一个缘由愈来愈突出起来,那就是舆论监督所引发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标题似乎是"正确的废话"——职业记者本来就要到新闻现场去.但是在网络、手机便捷的今天,许多职业记者和编辑不再积极去现场捕捉新闻了,有的去了新闻现场写出来的仍是公文.  相似文献   

4.
胡弦 《新闻前哨》2021,(1):17-18
"记者的任务是向社会抓信息,但是社会上并没有为你准备好现成的信息,要靠你去找、去挖,就好像猜谜语,告诉你'打一什么',到底具体是什么,却不能告诉你."[1]好的新闻,需要记者"花心思经营",才能从中找寻到关键信息,让读者眼前一亮.湖北日报报道武汉接力7年的修山路,正是较好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5.
6月28日,我到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下基层采写的最后一篇稿件见报.总计9篇下基层稿件中,有6篇被评为A级稿,3篇上了头条."新闻是跑出来的,脚底板下出新闻",这句话在"记者下基层"活动中再次得到了验证. 近年来,我积极参加<(莱芜日报>组织的"记者下基层"活动,收获了一些好稿件,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的内涵、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素材中寻找新闻点,并将新闻点做到标题中去,这是每一位编辑的基本功和必修课.但是,最近几年,有一个热词成为一些媒体人,特别是一些新媒体人在做标题时最强调的,那就是"爆点",所谓的"爆点"就是能使新闻刊播之后能够"像炸弹一样嘭的一声爆炸"的新闻元素.除此之外,还有"矛盾点"敏感点",甚至还有生造新闻点.这些标题手法频繁使用是产生"标题党"现象的主要原因,也影响到新闻的品位、价值,甚至导致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7.
这种事让我碰到不是少有的几次:要材料——越来越多的年轻记者常在采访一些会议时,追着会议举办方的有关人员问"有没有材料"。这是"画面"。"画外音":没材料怎么报道?早先是为记者提供领导讲话稿,后来是发给记者"新闻参考稿",再后来就更直接和更干脆了,连"红包"带"新闻通稿"  相似文献   

8.
梁衡 《当代传播》2007,(1):9-13
新闻在社会上是一个耀眼的职业,我相信每一个报考新闻专业,又能进入到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以及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心里都存有一个当名记者、做一名杰出传媒人的梦想.这里需要首先弄清楚的问题是,干新闻要不要讲责任,责任和记者自身的成功矛盾不矛盾?责任到底是单纯的付出,还是同时能让媒体和记者收获成功的双赢?这是我们要探讨和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委宣传部及网管办最近举办200余位网络媒体负责人参加的培训班,邀笔者去讲一课,出的题目是《新闻主编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自己是干记者出身的,一直热衷于对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业务的总结.到新闻研究所从事新闻出版专职学术研究以来,偏重的也是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比、媒体承担舆论监督功能、辨别和封堵虚假新闻等方面的探索."新闻主编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对笔者来说是个尚未专门涉及但又非常值得关注的新课题. 就职业分工的特点而言,对跑一线记者的要求,较多地强调新闻眼的具备及新闻采访与写作业务的提高.但对新闻主编的要求,则较多地强调新闻"把关人"的职责履行和社会担当.借助来自湖北同仁的敦促和压力,笔者结合自1986年起在新闻出版单位历任部主任、副总编、社长蒹总编辑,特别是中移动手机报终审,承担新闻"把关人"的实践,归纳出新闻把关人的九个"懂",现交流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体十分重视这样一种新闻,即让记者在新闻采访中进行"角色置换",以某一项工作或某一个事件的参与者身份,投入到这一工作或事件中去.然后进行报道.对于这类新闻,目前尚未见到专家学者为之下一个明确的定论,笔者姑且称之为"参与新闻".  相似文献   

11.
说长道短     
既有深度又生动活泼要使新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深入第一线采访,注意观察现场气氛是十分必要的。新华社1月2日播发的通讯《元旦追鱼记》,就是记者深入实际采写的,颇有一点新意,很值得一读。通讯一开始就写现场情节,告诉人们广州人一年四季大都能吃上活鱼,记者在鱼市上看到许多顾客把手伸进鱼池中“捉来捉去”。“这么多的活鱼是怎样从鱼塘到居民菜篮子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记者没有用概念化的语言,也没有引用从机关  相似文献   

12.
此文提出的"红包"问题,很值得记者、编辑、通讯员同志高度重视。现在企业和一些部门借新闻发布会、产品鉴定会之机.假"劳务费"、"辛苦费"、"车马费"、"误餐费"诸多名义,给到会记者发"红包",少则数十元.多则几百元,其实质是笼络记者达到发表新闻之目的。此类事发展下去,将会败坏党报和记者队伍的声誉,也使报纸版面混乱不堪。因此,不仅记者应该谢绝"红包",企业和有关部门也不应再发"红包"。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原生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记者追求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职业理想,但一直以来,也有不少的报道使人们认为记者是冷血动物,媒体的所作所为是极其令人生厌的。面对这一现象,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显得更有"人情味",尤其是对灾难事件的报道。然而新闻报道要做到有人情味,记者和新闻机构的管理者必须要考虑到许多很实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今年1月5号,我国"神舟"四号飞船成功着陆,对于这一举世瞩目的事件,我们的记者有幸采写到许多有价值的幕后新闻。在本期"记者亲历"中,我们集中选发了3篇文章,《"神舟"飞天记》是专讲发射的,而《茫茫雪野追神舟》是专讲回收经过的,在《"神舟"飞船发射报道背后的新闻》中,记者披露了"神舟"4次发射过程中的鲜为人知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夫妻是一生的朋友。此话十分贴切。因为"朋友",又与这样几个词汇相等同——陪伴、帮助、共同成长。那么于记者而言,新闻敏感就是陪伴其在职业道路上前行一生的"朋友"了。没有了这位"朋友",记者将无法实现眼光和境界的升华,也就没有了心血和汗水交融后闪光的职业价值。那么,何为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又从何而来呢?何为新闻敏感就像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朋友一样,新闻敏感,注定要伴随记者的整个职业生涯。没有了新闻敏感,新闻报  相似文献   

16.
陈钢 《新闻知识》2015,(3):107-108,96
在突发事件、重大活动、热点问题、重大调研等"显性新闻"之外,围绕新政策、新趋势、新民情等"隐性新闻"开展日常就地调研挖掘新闻,是媒体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能否抓住机遇把"大新闻"做出"高大上",是记者职业素养和水准的体现,同样,在表面相对平静之下让日常"小新闻"出彩,也反映着记者的发现力、采集力、写作力。根据笔者多年新闻工作体会,让日常就地调研不断"出彩",一要克服审美疲劳、保持职业热情,二要坚持"走  相似文献   

17.
基层有新闻,最精彩的新闻来源于基层。曾有一位年轻的记者问新闻界的老前辈穆青"记者怎样才能尽快成才?"穆青告诉他,成才没有捷径也没有秘诀,记者只有把根扎在人民群众之中,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穆青认为,做记者决不能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一旦脱离了,记者的职业生命也就完结了。联系新闻战线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记者认为,新闻工作者更应当加强和基层群众的联系,积极到新闻一线去、到基层去,释放自己的正能量。一、带着责任走基层走基层是一个"苦旅",或者说是一个"苦差"。因此,有的记者不喜欢走基层,认为到基层采访又苦又累,有可能走了基层之后依然是没有成效、两手空空,还不如  相似文献   

18.
第一题:如何寻找新闻线索 "扫街"是寻找线索的好方法,但一些新记者总是把"扫街"理解为到各个街道里弄去转转.其实街道里弄只是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则在商场、菜市场、中介市场、社区、公园、医院、酒店、学校等地方.新记者常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扫"来的新闻都是"大路货",缺乏思考,而思考是记者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在千变万化的现实社会中,新闻信息虽然无处不在,有些新闻还是需要“抢”,需要“挖”,需要记者用敏锐的“新闻眼”去发现,有的更要求记者们用睿智的头脑去分析思考,存真去伪。这就注定了记者要有职业的敏感性、高度的责任心和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如邹韬奋。范长江、穆青等等,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今的中青年新闻工作者也大多继承了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品德和作风。然而,在我们这个庞大的新闻队伍中,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少数记者缺乏一个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包括理论修养、业务知识和实际能力以及品…  相似文献   

20.
记得在一次新闻工作者的培训班上,一位副教授讲到合格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时说:记者要有"过人的思想"。他所说的"过人的思想",应该是近似于新闻敏感性,而且是超常的敏感性。我很赞同这位副教授的见解。记者要有"过人的思想",反映了新闻这一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说明记者应当具备一种敏锐地发现和判断一件事物新闻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要超于常人,而且在某种情况下要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