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7 毫秒
1.
彝族火把节起源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于祖国西南地区的广大彝族人民盛行过火把节,十分隆重,十分虔诚。火把节起源,说法很多,在彝族集居地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在各种古籍中有很多记载。详考这种风俗,可知火把节源于彝族先民的火崇拜,是彝族火文化的演化。  相似文献   

2.
阿细祭火是云南弥勒彝族支系阿细人的一种重要祭祀活动,它再现了阿细先祖钻木取火的远古场景,是阿细民间传承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在民族文化可以资本化理念的推动下,阿细祭火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通过对阿细祭火民俗旅游资源概述、开发与保护的探析等,引发对阿细祭火民俗旅游的思考,以便传承阿细祭火民族文化,打造阿细祭火旅游品牌,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峰彝族火把节面具制作并为其开光、祭天、耍火把、扫邪驱鬼及送火把等仪式,表现出了当地彝族对星相变化的细心观察,天人合一的内心呼唤,娱人娱神的情感宣泄,古代征战的历史记忆,社会精英的地位彰显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火把节是彝族年度性重大传统节日。彝族传统火把节有敬天祭祖、占田祈丰、烧虫逐疫、叫魂赎魂四个民俗特征,富含深厚的文化意义。正是这些独特的民俗特征,一直源源不断地推动着彝族火把节的传承和发展,使火把节成为川滇黔桂四省区彝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彝族周期性地演述这些节日民俗特质,不断沟通天地人际关系,同时也规范着彝族社会。  相似文献   

5.
火的传说     
在连绵不绝的大凉山中有一个火的民族——彝族。他们生于火中,祈福的火围绕着每一个新生婴儿;他们归于火中,火葬的习俗让生命结束得如同凤凰涅槃般美丽、灿烂。火伴随着他们的每一个子民从生命的开始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们甚至成为了这个地球上少数为火设立自己节日的民族,这是整个民族对生命的崇敬。就让我们走进火把节,走进美丽的月城西昌,去感受彝族火的文化吧。  相似文献   

6.
杨甫旺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1):29-32,46
火是彝族一个重要的自然崇拜对象。自从火在生活中产生非凡的作用,人们对火更加深了神奇之感。特别是对于已产生各种巫术观念和宗教信仰的人类来说,火不仅仅是一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离不开的自然力,而且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神异的灵物。火神也随之登上神坛,并产生了很多敬火、祭火及祭火神、送火鬼习俗。  相似文献   

7.
高峰乡彝族支系格苏颇火把节的傩祭系统严谨、独具特色,包括祭祖、开光、祭天、耍火把、扫邪驱鬼、送火把等六个部分。傩祭仪式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衍生出一些具有众多时代特征的文化内涵。但在外来强势文化冲击,少数民族文化在裂变又尚未整合为新的文化过程中,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传承、保护和开发傩文化是亟待思考和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欢快地2一41=C3呷呷哆丝鲤啊啊12一啊啊啊丝啊耀 /八O。/1罗罗罗 手6 6 36}厂入厂一、}鱼鱼旦Z3212{丝3lI6呷嘿呷哆哩哆哩嘿哩哆哩哆哩呷哩哆哩呷哩呷哩3们火家6·友等大…的朋红们小红我6·呀呀呀3手来舞拉脚起手跳跳肩并肩,手拉手,唱着歌,下煮束匀不二不一万尽鱼兰}1 616一}锣呷呷呷嚼哩哩哩6.哆嚼哆6,哆哆哆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弃族人的火把节。这天,弄族人民都要穿上盛装,跳起脚,弹起三弦欢度节日。晚上,还要围着葺火,刃匕着舞直到第二天天明。这首歌曲表现火把节时弃族小朋友欢度节日的情节。函一起跳(彝族歌曲)@岳永红~…  相似文献   

9.
民族节日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项。节日文化认同是衡量族群内部对文化的认知倾向和归属感的重要指标,对民族节日文化良性发展、族群凝聚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借助田野调查,对彝族火把节文化的认同现状、现实原因等方面进行考察研究。以期对提升凉山彝族火把节的节日文化认同感、民族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路径选择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锣笙"为云南彝族"三笙"舞蹈之一,与"老虎笙""小豹子笙"齐名。"大锣笙"是彝族罗婺支系中传承的一种祭祀与娱乐并蓄的原始图腾舞蹈,"大锣笙"是在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期间举行,200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大锣笙"作为一种傩祭仪式进行研究,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大锣笙"历史渊源深厚,其仪式过程更是富有极深的文化内涵,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在裂变过程中尚未整合为新的文化时,已经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禄丰县高峰乡彝族火把节充满着原始的野味,神秘的色彩,探究高峰乡彝族火把节文化内涵及意义,对保护、继承和发扬彝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祭火仪式是蒙古族传承至今的文化习俗,有着漫长而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火习俗发生了变迁。本文以鄂托克前旗蒙古族祭祀成吉思汗圣火与民间祭火习俗为对象进行探访观察,对鄂托克前旗蒙古族祭火习俗的传承、变迁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贵州彝族跳脚舞体现了彝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贵州彝族本土文化,根植于当地彝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本文从舞蹈的内容、功能及表现形式等角度,对贵州彝族跳脚舞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生活在云南哀牢山区仅有的4万人口的彝族支系花腰彝创造了绚烂多彩、独具风格的花腰彝文化,花腰祭龙节就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之一。本文阐述了祭龙文化,分析了祭龙民俗的旅游价值,并提出应从四个方面对祭龙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采用节庆活动的模式;树立花腰舞龙品牌,打造海菜腔、烟盒舞原生态歌舞名片;与其它习俗结合起来进行旅游开发;开辟一条滇南花腰民俗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15.
纳西族采用夏历纪年,所以他们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是相同的,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和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一样,纳西族也过火把节。除了这些节日以外,纳西族也有许多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具会、三多节、龙王会和骡马会等。纳西族的三月龙王会是由纳西族传统的祭署神仪式发展而来的,改土归流后,受汉族龙文化的影响,民间逐渐把祭署神流变为祭龙王,成为一年一度的庙会。后来规模扩大,民国初期把"三月龙王会"改为商业劝工会,解放后又改为三月物资交流会。  相似文献   

16.
彝族狩猎是短缺经济社会的一种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彝族狩猎方式主要有犬猎、刀猎、枪猎、套猎、板猎等。猎具有套索、弩箭、猎夹、猎网等。狩猎分为个体狩猎和集体狩猎,猎获物见者有份。狩猎必祭猎神,祭猎神分为祭家猎神和祭山猎神。近年来,随着国家禁止私藏枪支弹药和禁猎,彝族狩猎逐渐式微。  相似文献   

17.
祭火文化是蒙古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运用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对新疆蒙古族藏传佛教祭火文化从产生、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论述,特别分析了新疆蒙古族藏传佛教祭火文化的历史缘由、祭火习俗的宗教文化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彝族烟盒舞虽有丰富多彩的传说由来,但烟盒舞是彝族人民在长期以来的劳动生产斗争生活中,经过无数代人的集体创作和不断丰富而发展起来的,并与乐作舞、跳鼓、跳乐等同出一源。彝族烟盒舞除了正弦类和杂弦类之分外,按表演的形式和内容还可分为纯舞、表演、技巧、歌舞,以及情绪舞、情节舞、技巧舞等类型。彝族烟盒舞表演具有"柔、韧、脆"等风格,而这些风格与彝族居住地理环境、生产劳动、生活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9.
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发展旅游业对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节庆有巨大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无形方式世代流传于人类社会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开发极大的促进凉山州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火把节的开发对凉山州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以及凉山旅游的发展反过来对火把节的保护作用,探讨如何实现将两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四、彝家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1.彝家的节日彝家的节日甚多,其中最重大的节日是春节、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其中“火把节”,彝家尤为重视,“火把节”不仅是彝族的节日,且是白族、傈僳、拉祜、纳西、普米,甚至汉族等民族重大节日活动.清代《易门县志》载,彝家“以六月二十四日为大节(即火把节),是日宰牛、剁生、拜坟、祭祖.”不少县、州志书皆有记载,又如《宁洱县志》(采访)记述云彝家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