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电视已然成为当下人们日常生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趣,构建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也引领着社会时尚和审美潮流。电视具有自身的审美特性,本文对电视审美的特性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杨惟名  刘库 《传媒》2014,(6):60-61
正电视舞蹈选秀节目成为当代全球电视舞蹈产业的主要发展潮流,以美国FOX电视台举办的《舞魅天下》(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为主要标志的选秀节目红遍国内外。毫无疑问,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电视选秀浪潮中,电视舞蹈选秀节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当我们看到国外成功的此类节目时,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媒体平台是目前的时代潮流,新媒体应运而生,正在逐步地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主要的传媒渠道,新媒体的发展给我国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巨大挑战和冲击。新形势下,电视媒体只能通过主动连接网络、引入新媒体元素来发展自身,从而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本文就当前传统电视媒体发展现状及策略进行分析,以期适合新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电视综艺晚会从它闪亮登场的那一天起,就以其无所不包的巨大综合能力、紧随时尚潮流的纪实传真性,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观众的喜爱。以春节联欢晚会为典型代表的各种节日庆典晚会和大型主题晚会,更是光耀荧屏,蔚为壮观,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电视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电视艺术属于大众文化范畴,在电视节目起始阶段,电视曾因其大众文化的特性而被排除于审美体系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引领诸多社会理念发生变化,当前社会的审美已经从高雅文化向日常生活迁移,大众文化开始进入审美领域。故事类电视节目作为电视节目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以遍地开花之势在各个电视台大放异彩,同时它也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而其节奏的变化无疑具备一定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令影视人心潮澎湃的时代:电影院线快速扩展,电视网络覆盖增强,影视人才需求倍增,影视院系遍地开花,影视作品收益可观,电影和电视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伴随着消费社会成长起来的影视艺术成为引领大众文化消费的排头兵之一,在生活工作中散发着巨大的影响力.纵观近些年中国电影电视的种种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影视景观呈现出文化精神的商业化嬗变、芦肃命题的世俗化解构、艺术品质的娱乐化转向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正收视率是检测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量化指标,在中国电视媒体发展进程中,它扮演着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角色。在眼球经济风靡的时代,收视率成为商业逻辑下的一个重要指标,以"点"论价的交易模式使收视率成为电视市场的"通用货币"。然而,收视率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电视媒体机构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因引发的种种负面影响饱受诟病。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收视率至上的商业逻辑使电视媒体产生泛娱乐化和低俗之风的倾向,不少学者和业界  相似文献   

8.
电视纪录片在目前电视银屏上,已呈兴旺、繁荣之势。创作们以一种审美的视角和理性的目光观察生活,许多具有思维品格和审美价值的纪录片不断推出。如《英与白》、《舟舟的世界》、《幼儿园》等。这些精品不仅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好评,而且,有的已经走向世界,赢得了崇高荣誉,引起了巨大反响。这表明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水准日臻提升并走向成熟。社会的新变革、化的新格局,决定了当前电视化的审美趋势,而最能体现电视纪实美学思想的是电视纪录片。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以真实自然、贴近生活、没有说教的纪实手法,使观众在观赏当中感到一种主观诠释客观,朴素反映本质的美即纪实美,这种纪实美是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电视民生新闻这股潮流实际上是在当前的电视竞争格局和大媒介环境下,地方电视媒体面临巨大压力之下的一种“求生存”策略,“民生新闻”这一概念的实质内涵和精神品格并未得到深入的挖掘,这类新闻至今仍面临着概念上的模糊不清和理念上的误区,因此很容易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渐行渐远。本文试图对电视民生新闻所标榜的“民生”、“人文关怀”、“三贴近”等概念在当下的本质内涵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0.
郭五林 《新闻界》2006,(2):87-88
都市化是当代中国电视所处的宏大历史社会背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高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城市人口每年以上千万的速度增加,是27年来中国社会的一股浩荡潮流。数亿农民向市民转化,整体性地提高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建设丰功伟绩的一个巨大成果。中国电视的蓬勃发展几乎与此同步。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大众文化状态发生了巨大了变化,大众文化话语成为整体社会文化话语的强势,正是在大众文化的潮流中,人们的娱乐意识和方式逐步成熟,大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的复杂与扩展,还是在电视真正被视为娱乐手段以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大众文化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原动力,电视在制造着流行,推进着时尚,大众文化与电视文化同样迅猛的发展势头,是彼此相互推波助澜的结果。目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已经风起,占据着各大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各种娱乐节目充斥银屏,大有泛滥之势。下面,笔者就目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现状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e时代的到来,掀起了一股网络视频潮流。这股潮流在给广大市民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在挑战着传统电视媒体在大众心里的地位。网络视频的兴起究竟对传统电视媒体有多大的影响力度呢?本文就此进行探究并为传统电视媒体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3.
"潮流电视"是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Al Gore)创办的一个面向18~34岁青年人的商业电视频道,主要向电视观众提供非虚构的短片节目.其独特的运作方式是为青年人服务、由青年人支持、与青年人合作、给与青年人电视媒介的参与权力,把青年人自己制作的视频节目,搬到"潮流电视"上播放.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美国创新型的"潮流电视"模式,希望通过这篇论文探讨web2.O发展成为TV2.0的进程,在电视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为我国媒体的资源整合、媒体融合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姚休 《视听纵横》2008,(4):35-36
电视节目研发对于当今电视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越来越多的媒体重视并加强节目研发力量,设立节目研发机构,引进研发人才,开发市场对路的节目产品。特别是在全球化下,学会用世界的眼光去鉴赏、研究和追踪当今电视流行潮流及其趋向,借鉴、模拟和引进一些最新的节目形态和样式,并结合国情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开发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很显然,节目研发给电视媒体带来的效益是巨大而显著的,不仅拉动了收视率,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且扩大了媒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产生惊人的品牌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5.
张红生 《视听界》2006,(1):144-145
现在电视和电视从业人员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尊重个体、张扬个性。如果无视这一时代背景。电视和电视从业人员就无去找到发展方向。如果不顺应这种社会发展的潮流,就无法满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的精神需求。就会被排斥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之外。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综艺频道在最近的两年时间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曾绍武 《记者摇篮》2005,(5):30-30,25
电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电视产业,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需要,也是电视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积极发展电视产业,才能不断地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才能更好地促进电视事业的发展,满足观众精神文化的需求;才能有效地拉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积极发展电视产业,已成为时代不可阻挡的潮流,势在必行。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潮流,抢抓机遇,抓紧规划,尽快实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对电视艺术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性进行美学意义的思考。审美文化是集中体现当代审美特征的范畴,而电视艺术又以其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成为最适宜的建构审美文化内涵与使命的现实审美途径。电视艺术以视听一体的图像,使审美的内涵在当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异,它的情感兴发的力度更强也更直接,它的现实介入的深度更广也更强烈。因此,电视艺术比其他审美途径更适宜审美文化在建构层面上的深入发展。电视艺术应该以其艺术的完整性去突出文化的和人性的意义持存,通过图像引发惊奇,通过娱乐启发意义。电视艺术应该具有审美文化的全方位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福建电视的强势媒体,福建电视新闻综合频道责无旁贷地充当了引领电视时尚潮流、把握电视发展方向的舵手角色。那么,频道应如何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确立福建  相似文献   

19.
自电视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86年,电视技术在不断进步,技术作为电视艺术表现的一种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从电视技术的进步说起,简要论述技术对电视艺术的作用,同时技术本身也因蕴含着某种特殊的意义,而具有了审美价值。所以,技术从单纯技术可以发展为技术美学。  相似文献   

20.
范天明  王小青 《记者摇篮》2009,(9):34-34,10
信息时代科技的进步和读图化的潮流,给新闻摄影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电视和网络等新兴媒体形象直观的报道手段对平面媒体新闻摄影提出了新的挑战。新闻图片传播的理念、方式和机制等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为在竞争激烈的新闻报道中,突出个性,拓展平面媒体的发展空间,辽阳日报创新思维,于2005年改版之机,创办了“瞬间”专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