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对比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借阅制度的基础上,以中山大学图书馆"借阅无限量"制度的实践入手,通过分析和对比"借阅无限量"政策实施前后的借阅数据,探讨高校图书馆实施"借阅无限量"制度的可行性,以及该制度对读者阅读行为与习惯的影响。最后对实施"借阅无限量"制度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对数字图书馆实现手机借阅功能问题进行了探讨。介绍了"数字图书馆"和"手机图书馆"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数字图书馆"手机借阅的研究意义。分析了"数字图书馆"实现手机借阅功能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3.
关于在高校图书馆流通书库设立“主题借阅区”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明奎 《图书馆建设》2011,(5):50-51,55
大多高校图书馆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排架。这种排架方法需要读者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熟悉过程,了解整个排架体系,才能很好地利用馆藏文献。在流通书库划分出相对独立的区域,将某一主题内容的文献集中在一起,设立"主题借阅区",可以更加方便读者利用图书馆。各馆可根据本馆自身情况设置考试考级、参考教材、经典名著等主题借阅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考察国际图联图书馆电子借阅原则及相关文献,解析国际图联关于图书馆电子借阅和电子图书知识产权的新观点。[方法/过程]图书馆电子借阅面临着出版商知识产权保护的限制,国际图联以《图书馆员及其他信息工作者的伦理准则》等文件表达过其立场。现在国际图联通过"电子借阅"和"电子阅读权利"表达了新的立场,并发布了《国际图联图书馆电子借阅原则》。[结果/结论]分析该原则的具体内容,认为应该以公众权利作为图书馆电子借阅的思想基础;国际图联提出的以电子阅读权利为理念的电子借阅原则,很好地表达了图书馆界对电子借阅服务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司维 《兰台世界》2017,(1):96-97
文章通过对当下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借阅制度的调研,真正站在"以人为本"、为读者服务的角度,找出不符合"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不合理借阅制度。并提出平等的、合理的、适应新服务理念的借阅制度改进措施,使高校图书馆借阅制度的服务对象、借阅限制和违规惩罚更加完善、合理、符合新的服务理念,为高校图书馆在服务读者方面的发展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6.
最近,笔者看到<图书馆建设>1998年第5期上康安宇同志的<借阅多卷书"上帝"何其难>一文,提到借阅多卷书的两点难处,并提出了解决方法.我馆1989年对多卷书借阅方法进行了改革,经10多年的借阅实践,证明了借阅多卷书,"上帝"并不难.  相似文献   

7.
"藏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是近几年来图书馆提倡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改变过去以文献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强调藏以致用的原则,方便了读者,提高了藏书利用率,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进入以读者需求为主导的运行机制.本文结合作者所在馆实行"藏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对"藏借阅一体化"的意义及如何完善"藏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图书借阅是图书馆提供的重要服务之一.研究用户的图书借阅行为模式,有助于图书馆提供面向用户的个性化服务,从而提升服务质量.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图书借阅记录.这种图书借阅行为形成了一个用户到图书的"图书借阅网络".另一方面,相同的图书可以被不同的用户所借阅,图书作为知识的载体,通过这种共同借阅关系将不同背景的用户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用户到用户的知识分享社会网络,称作"共同借阅网络".基于这两种网络,本文对用户的借阅行为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了影响用户借阅行为的因素,并从用户借阅行为中挖掘出了新的知识,构造了个性化图书借阅推荐系统.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推进图书馆服务向Library 2.0时代迈进.  相似文献   

9.
基于"藏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指出"藏借阅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时策,以及进一步提高"藏借阅一体化"管理模式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高校图书馆"藏借阅咨"一体化的概念入手,分析图书馆藏借阅咨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优势和应用意义,分析图书馆藏借阅咨一体化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如何进一步优化藏借阅咨一体化的图书馆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图书馆与读者这两方面对借阅矛盾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和谐借阅"理念在当前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图书馆"是传统服务的升级转型,宁波大学"智慧图书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想对传统借阅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融合。作者介绍了"智慧图书馆"APP中的微书导读、图书转借服务、图书配送及实体书店借阅等功能模块与借阅服务流程,认为开展"互联网+图书馆"服务需要改变服务思维、升级业务流程和创新服务模式。在后续发展中,需要在用户贡献模式、自助服务、用户社区、个性化阅读、馆藏虚拟化呈现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参考》2011,(1):42
◎1月5日,台中图书馆数字公共图书馆开馆,近万册电子图书及电子数据库、数字典藏及数字学习教材等,每种各有三个复本可供借阅。民众只要有借书证,在数字图书馆申请认证码,即可在线借书。◎2月27日,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出席永龄基金会举办的"2010感恩幸福安康慈善嘉年华"时表示,将捐赠3亿元  相似文献   

14.
浅谈高校图书馆开架借阅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做好高校图书馆开架借阅的管理,搞好开架服务,分析了开架借阅中存在的"丢,乱,损"等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可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个体读者借阅权保障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苗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6):71-75
借阅权是读者权利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基本人权,具有基本人权的"平等性"、"个体性"特征。图书馆应改变注重共性化的整体需求而忽视个性化的个体需求的传统思维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个体读者的借阅需求,并通过改革现行借阅制度,制定满足读者需求的采购策略,加大电子资源建设力度,提高信息公开程度,增强管理系统功能等,来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体读者的平等借阅权。  相似文献   

16.
"鞍山地区公共图书馆联合借阅"项目于2018年4月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全国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以此项目建设为依托,对国内外联合借阅服务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弥补了理论上的弱势。详细梳理了鞍山地区公共图书馆联合借阅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更新理念,探索新思路,拓展新模式,为公共图书馆联合借阅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 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我国出版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特别是大量而丰富的文学作品,对我们理工科院校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扩大知识,增长才智,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思想教育职能和综合教育职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少侠义小说、言情小说、描写西方现实社会、侦探暗杀之类的小说中某些不健康作品也一起涌进了图书馆.图书馆文学作品的借阅量猛增,据我馆1981年统计,小说的借阅量占全馆借阅量的38.7%,1982年小说的借阅量占全馆总借阅量的38.3%.1982年全院平均每个学生阅读小说10本.这在理工科校的借阅图书问题上,是一个不太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基于借阅时间评分的协同图书推荐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的读者借阅历史数据,提出利用图书借阅时间计算读者兴趣度的评分数据模型。该模型把读者的借阅行为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续借、超期借阅(长期超借与短期超借)、正常借阅、盲目借阅,设置阈值,分别计算其相对借阅时间,得出读者对图书的兴趣度。在该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实现一个基于协同过滤技术的图书推荐系统,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陈明利 《图书馆》2017,(12):44-50
溯源现代公共借阅权思想之滥觞——德国公共借阅权制度的缘起和肇兴,阐析德国"版权"模式下的公共借阅权立法机理,解析其立法实践序程,解读德国与公共借阅权制度相关的政治架构安排,辨析该制度所涉及要点,分析数字创意及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德国公共借阅权制度的新进展与适应性变革,稽考德国公共借阅权制度对我国该领域相关立法实践的启示及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解析"公共借阅权"一词的词语来源及其概念定义,分析公共借阅权制度的内核关键及其存衍的社会基石,梳理欧盟92/100指令背景下公共借阅权制度递嬗之脉络,概述全球化视阈下公共借阅权制度发展之现状,阐释有关我国公共借阅权制度框架建构及具体实施方案的几点思考。公共借阅权以其权利自身存在的社会公平合理性及其在平衡、调和社会公众与作品权利人二者之间关系所能发挥的独特作用,使得与之相关制度的确立在我国只是社会发展何时需要和相互适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