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主体内在自我成长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唤醒教育",即通过阅读教学唤醒学生的阅读欲望与审美体验,唤醒学生的德性与灵魂,唤醒学生生命的成长觉悟与创造精神,让阅读滋养、丰富和建构生命。  相似文献   

2.
孙菲 《考试周刊》2014,(28):168-168
柏拉图关于圆的观点能给人带来惊讶感,它给人们的启示是:教学不是灌输而是唤醒,教学不能画地为牢,老师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而要具有哲学思想,并将哲学思想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拥有一颗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的敏感之心,拥有一颗及时实施教育的责任之心,拥有一颗善干开展教畜的智慧之心. 德育,不是简单的"告诉"和传递,更不是生硬的说教和灌输,而是一种熏陶、唤醒、润泽……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幼小而鲜活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从本质上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唤醒人类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推动人作为一个思维主体在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全面觉醒的教育活动。写作正是人类自我构建能力的一种展现和实现自我构建的一种重要方式。基于写作的特别性质和功能,作文教学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唤醒,而不是灌输。然而,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着学生无话可说、话不成文、文无个性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所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唤醒  相似文献   

5.
有位教育专家说:“真正的教育不是改造而是唤醒,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巨人一旦醒来,潜能尽情释放,一个真正的人从此诞生了。”  相似文献   

6.
汤勇 《学子》2015,(4):51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经济运行和发展,有它的内在规律,而教育是人学,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的事业,人的发展和成长相对于经济,更有其必然规律,教育更应该树立一种新常态意识,体现一种新常态思维。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该是强迫,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施压,而是影响;不是改造,而是改变。它  相似文献   

7.
有很多教师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都会存在着同一种问题,将学生当成灌输对象,然而,实际上,现代教育教学所提倡的并不是如此。真正的教育并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所点燃的是学生的求异思维。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教师一股脑灌输的教学方法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燕 《辅导员》2009,(21):55-55
拜读《于丹论语心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该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万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其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书中简单而朴素的话语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每位读者感到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本是培养"人",是为了学生吸收文化营养,获得人生经验,充实生命内容,提升精神境界,达到生命和人性的"全面唤醒".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主体-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主体际交往关系.阅读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一个灌输的过程。这种灌输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行为,而是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相似文献   

11.
沈毅 《现代语文》2009,(12):122-123
安娜的悲剧不仅让托尔斯泰神伤,也让各国读者心绪难平。这是一位聪慧、美丽、善良、执著而又敢于抗争的女子。她有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可是却嫁给了头脑僵化、思想保守、虚伪成性的“官僚机器”卡列宁。与弗龙斯基的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生活的追求,也一步步促使其走向悲剧的边缘。她的悲剧既不是基于性格的个人悲剧,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婚姻家庭悲剧,而是一个源于社会的家庭悲剧和源于家庭的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12.
1引肓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基于新课改的新教材注重以学生为本、理论联系实际、探究性学习、多元化评价,学习不再是一种可怕的负担,而是一个可以表现自我、掌握新知的过程。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是与学生平等交流,带领学生成长的真正的园丁。一种由新课改带来的新理念、新变化正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3.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相似文献   

14.
刘玉玲 《宁夏教育》2013,(7):140-141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抗争的行动者已呈现多元化,包括直接参与者、在场旁观者和离场介入者,离场介入者尚未引起国内研究者的注意。通过对"乌坎事件"的个案研究发现,离场介入者并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同在场抗争者具有互动关系的行动者。离场介入者对抗争事件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离场介入者借助多元信息渠道获取话语权,对在场社会抗争诉求与议题产生影响,在横向和纵向上扩展抗争空间影响社会抗争进程,从而具有间接塑造抗争剧目、避免过激行为、平衡在场抗争各方力量的作用。研究表明,离场介入是现阶段中国社会抗争的一种新动向,同时也是研究社会抗争事件不可或缺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对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一、教育的有效秘方——唤醒在教育学生时我们教师对学生要  相似文献   

17.
教育文摘     
灌输教育与注入式教育 灌输教育与注入式教育是不同的。 第一、灌输教育不是单向传授知识,而是着重于传授思路,讲授知识的内在结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立足于提高学生觉悟。而注入式教学则是一种单向式封闭式教学。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的非凡才能并不是像很多人所认为的是勤奋的结果,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关键是如何去唤醒它们。  相似文献   

19.
前两天看了一本唐诺的书《阅读的故事》,我如同走进美丽富饶的世界,那么恬静、悠远、丰润……读书在唐诺的眼中不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不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不是思想的灌输,而是心智与心灵的洗涤与丰厚。闭卷沉思,我想到了我们的课堂,常年的毕业班工作,看到的是高高“书丛”中被淹没的笑脸,听到的是一声声无奈的叹息……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学生个性为支点,在弘扬人的主体性中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发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用个性唤醒素质教育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