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羁旅行役词和歌妓词是柳永<乐章集>的两大主要题材类型.前者常常出现悲秋情绪,后者屡屡出现"云雨"意象.而悲秋题材与云雨意象都是战国时代宋玉所奠定,且柳永常常以宋玉自况,集中多次出现"宋玉"字眼.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柳永由于独特的身世遭遇,使其对宋玉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深深地认同宋玉,有着"宋玉情结".  相似文献   

2.
因身处危逆境况(失意,离别、羁旅、流放、死亡等),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面对秋天的景致,感物伤怀,悲从中来,悲秋诗由此产生.这些个人主义诗篇中的悲秋情怀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焦虑、楠楚的内心世界,既丰富了古代诗歌的内容,充实了失意、流亡,思乡、怨情等文学主题,也推动了抒情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万里悲秋常作客--浅论杜甫雨诗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永恒主题,杜甫笔下亦有不少荡气回肠、慷慨悲怆的悲秋高唱.在杜甫的雨诗中,他的悲秋意识主要表现为漂泊人生和风雨江山两方面.在苍凉的雨景中,弥漫了诗人深沉浓郁的悲秋情怀.  相似文献   

4.
悲秋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表现得最多、最丰富的情感,本文对古典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悲秋情结作一番分析,并对古人产生悲秋情结的原因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宋代时期,很多词人创作了大量以悲秋为主题的词作品。本文,对以悲秋为主题的宋词的情感模式进行解读,阐述了这些"悲秋词"的形成进行探源。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重阳诗词集结悲秋与不遇之感,在重阳节之际,对家人的怀念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伤使这一主题得到升华,既表现了苏轼效命时世的渴望和不被重用的悲伤心境,也凸显了苏轼通彻达观的人生态度和旷达不羁的乐观情怀。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伤春、悲秋两大主题源远流长。这两大主题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有许多一致或相似的地方,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伤春、悲秋主题从本质看,在内在情感上一致;从题材分类看,类型上重复。中国古代文学中伤春与悲秋主题的差异表现在:伤春者多为女子,而男子更易悲秋;从美感体验上看,伤春之作委婉、曲折、缠绵、悱恻,悲秋之作凄清、深沉、苍凉、悲壮;从表现形式上看,伤春之作主要是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叹惋,悲秋之作侧重于秋天景物与人生遭际、心境的比照。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咏秋悲秋的诗文歌赋不计其数.可既不一味歌颂,也不一味悲啼,而是表现一种自然而健康的人生境界的,当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了.  相似文献   

9.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对秋天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浓郁的悲秋意识。它实际上是传统文人漂泊潦倒的艰难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本文着重探讨了这支小令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并对传统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以及悲秋之作繁多的原因作了必要的揭示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漫步绚丽多姿的文学长廊.指点繁星异彩的名篇佳作,总令人有一种感受:一股淡淡感伤和淡淡哀愁的悲秋气息扑面而来,绵延不绝.悲秋的主题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它涉及人与自然、文学与社会、文化与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以下,笔者试图结合所了解的悲秋词进行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春女思,秋士悲”。(《淮南子·缪称训》)怀春与悲秋是文学的两大重要主题。然而,在文学上,人们对秋天的关心却较春天为迟,古人朴素的情趣最早是寄托于春天的。《诗经》里常见歌咏少女怀春之情的诗句,却少有悲秋之歌。《诗经》之前的典籍中更是罕见悲秋作品。源远流长的中国悲秋文学始于何时呢?日本学者藤野岩友在谈到《楚辞》对日本近江奈良朝文学的影响时认为:“中国的悲秋文学作品数量宏大,直接或间接地属于《九辩》体系,因此来自这些作品的影响,归根到底渊源于《楚辞》”①。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因为它看到了中国悲秋文…  相似文献   

12.
仕途中的失意与羁旅生涯形成了柳永悲秋词的高远意象。其艳情渗透影响了柳永悲秋词的艺术品格,也削弱了其艺术感染力,降低了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杨茂义 《学语文》2014,(5):49-50
通过赏秋来悲秋,才是《故都的秋》书写秋天的特色。许多人为文本点到的"悲凉"二字牵引,力图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悲凉的含义,结果增加了学生的疑惑。作者虽然用故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题,并指出故都的秋能够引起人们"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但通读全篇,给人的感觉是清静有余而悲凉不足。主人公仿佛是在赏秋,而非悲秋。《故都的秋》的悲秋独异处正在这里:赏秋在表层,悲秋在深层。  相似文献   

14.
早在战国时期,宋玉的《九辩》就开了"悲秋"的先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的七律《登高》更是传诵古今的悲秋名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相似文献   

15.
宋玉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伤春"与"悲秋"主题,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感伤主义传统。他在《九辩》中用"悲哉"来表达秋的季节感,被誉为"千古悲秋之祖",影响了中国历代的文人骚客。不仅如此,宋玉的"悲秋"思想也原原本本地传到日本,在日本文坛生根发芽开花,其影响在日本汉诗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论柳永词悲秋意象之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羁旅行役是柳永<乐章集>的一大主要题材,代表了柳词思想、艺术的最高成就,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其羁旅行役词有浓重的悲秋情绪,且柳永常以宋玉自况,对宋玉深深认同,有"宋玉情结",其悲秋有对生命本身的自觉、独特的感悟,有深远厚重的感染力.文章主要探讨柳永词悲秋意象的具体内蕴.  相似文献   

17.
送别、悲秋、相思……送别即黯然销魂,相思即直抒愁绪,悲秋即感慨忧伤,似乎是古代诗词中永远弹不完的老调,黄公度、王维、杜甫却“反弹琵琶”,弹出了新的旋律与韵致,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8.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动词发,引起对自身生命的悲忧。秋之物象流动,与人的生命行程往往相吻合,使悲秋成为古代诗人的一种心理定势。本文就此谈谈悲秋诗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9.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名写景散。作通过景物的描绘,抒发了“悲秋”与“赏秋”的感情。由“悲秋”而“悲情”,由“赏秋”而“激情”。这种“悲秋”与“赏秋”的双重思想矛盾,正是旧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闷与希望的徘徊中,无可奈何地生发出的“悲”、“赏”的矛盾思想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20.
韩姝婧 《文教资料》2008,(35):11-12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名篇<秋声赋>沿袭了中国传统诗文中的"悲秋"母题.其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超越了此前众多的悲秋之作.<秋声赋>卓尔不群之就在于其运用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抒发了深沉的内心体悟.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