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出版技术以互联网平台为支撑迅速崛起,互联网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和移动技术运营商都在数字出版这一领域使出浑身解数,与传统出版展开竞争。本文从数字时代的社会大背景入手,剖析当下传统出版业面临的内容生产模式、发行方式、阅读方式、经营方式以及内容为王等六大挑战,以期更好的促进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的整合与转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出版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竞合格局,在传统出版业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新的业态环境中,传统出版业与数字出版之间,通过自组织等方式形成的协同关系推动了出版业的向前发展.本文利用自然科学的协同论原理初步论证了传统出版业与数字出版业的关系和协同模式,以期促进横断科学方法论研究出版传播和社会管理的学术工作.  相似文献   

3.
在数字环境下,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出版业进入到数字时代.传统的出版业态、营销方式、传播渠道等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出版商业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期出版业发展的要求.为此,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商业模式内涵、构成要素和数字环境之于出版业商业模式作用的基础上提出重构数字环境下出版业商业模式,以实现出版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易武 《出版参考》2010,(19):16-17
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出版业迅速向数字时代的跨越,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我国出版业也已进入了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期.  相似文献   

5.
遆薇 《出版参考》2016,(6):13-1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出版业正视挑战,积极应对新形势,实现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技术的融合,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不同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产业形态的丰富和多元,除了要求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具有传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和文字基础之外,更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等知识.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出版企业面临着行业转型的抉择.以数字内容资源为依托、新媒体传播为支撑的数字出版日益成为出版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推动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出版的战略转型.本文介绍了在数字出版时代,安徽教育出版社依托本社编辑优势、内容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开发智慧教辅产品的设计思路及应用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论数字时代的内容出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数字技术在传统出版流程中广泛应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界线已经消失,用技术属性定义的数字出版概念难以准确表述用数字技术处理信息的新型出版业态.本文深入探讨数字出版与数字内容出版的区别,分析数字时代内容出版的本质和数字内容产品的主要形态,诠释数字内容出版的全新概念.  相似文献   

8.
数字技术与数字出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正在给新闻出版业带来深刻的变革.其中"数字出版"这一概念日益凸显,备受行业、学界关注.数字出版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和新兴的数字出版媒体.事实上,在今天纯粹意义上的传统出版已不复存在,即使纸质出版物,其出版流程电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王娟 《东南传播》2013,(7):58-59
近年来,传统出版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营滑坡的迹象,然而新兴的数字出版业则发展迅猛.面对数字化技术所带来的变化,我国出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出版将成为未来出版的主流,数字出版是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图书数字出版的变革必然带来图书数字出版贸易的发展,图书贸易产品的内容、形式以及交易方式等相对于传统出版贸易必然发生质的变化.本文以数字出版的基本概念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分析美国及中国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中国图书数字出版贸易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数字出版:距离成熟还有长路要走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传统出版业与数字出版的距离,从面临的来自数字出版的威胁看,距离数字出版不远;从介入数字出版的深度和积极性看,距离数字出版还很远.数字出版距离成熟的数字出版产业链还有较长的发展路程.  相似文献   

11.
傅勤奎 《新闻世界》2011,(5):223-224
数字出版是基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条件下的一种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是出版业的发展在技术层面上的体现。本文从传统出版业变革、出版业的竞争、出版业的赢利模式等角度探讨数字出版内容及其服务在整个数字出版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数字出版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的掘墓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出版,实现了出版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和全球化、信息组织的数据库化、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和高速化,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传统出版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新技术催生的新兴出版形态,如博客、播客(视频分享)、拍客、维客、文学网站、手机报、网络游戏、网络出版等,发展迅猛.这些出版形态脱离了纸张、油墨等实物载体,出版环节少、效率高,读者随时随地可以阅读.数字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最终将取代传统的出版业.笔者认为,这一论点目前只能说是一种猜想,是对今后的出版业发展的一种预测.现在断言传统出版业退出历史舞台还为时尚早.姑且不论它是否正确,由于现阶段推广新技术的成本以及用户阅读习惯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一论点暂时还无法实现,目前传统出版仍属于出版主流.在当前这种形势下如何利用新技术,也就是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来推进、促进传统出版才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传统出版业如何迎接数字出版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8~10日,由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和首届中国数字出版趋势与技术高峰论坛在京召开,全国从事数字出版的公司、数字出版设备供应商,以及传统出版机构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在会上,中国印刷集团总裁沈海祥关于“传统出版业如何迎接数字出版时代”的主题演讲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他首先回顾了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接着分析了我国传统出版业面临的问题和数字出版给传统出版业带来的挑战,并指明了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最后归纳出传统出版业应如何应用数码印刷技术迎接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由于篇幅有限,本期只选登此次演讲中涉及数码印刷技术在出版领域应用的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数字信息时代,传统出版业持续唱衰,数字出版如火如荼.我国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初见成效.在汹涌的数字化浪潮中,传统出版业能否力挽狂澜、扭转乾坤,成为关乎其命运的大事.老牌出版强国德国在保留传统优势的同时全面进军数字出版,笔者从兰登书屋的发展之路管窥德国出版业在数字化背景下的转型策略,以此为我国的数字出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叶贤权 《出版广角》2015,(10):32-33
传统图书出版业由于受到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影响,特别是数字出版业的冲击,面临很大压力,转型升级是传统出版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本文从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经营、技术经营、品牌建设以及生产与营销创新等方面来探讨我国传统图书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模式.  相似文献   

16.
虚拟现实(VR)技术将是移动互联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媒介形态,其与出版业的有机结合,可为传统出版业重塑提供重要支撑.数字出版技术与VR相融,可以促进内容产品与增值服务的有机结合,为读者与用户提供精良内容产品的同时,还可提供教育教学平台服务、专业技术咨询服务、阅读推广发布服务、阅读体验互动平台服务等.VR技术应用于出版业中,可向读者或用户提供充满创意的智能型服务,切实体现受众需求为上的创新理念、专业内容为王的服务理念、技术革新为主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严玲 《采.写.编》2023,(3):136-138
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出版业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商业形态——数字出版。数字出版的兴起,使我国出版业的商业模式更加多样化,但也给传统出版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面对快速发展的数字化出版所带来的新的挑战与机会,实现与数字出版的双赢发展,对于传统出版界来说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探讨了数字出版业对传统出版业的影响,以及如何推动传统出版业的可持续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出版业的现代化之路——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志国 《晋图学刊》2009,(3):26-28,43
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出版已对传统出版构成了挑战。在传统出版业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我们要认清数字出版在出版产业中的地位,明确它只是技术手段的更新,出版的本质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它是促使传统出版现代化的催化剂,并且改变着传统出版业的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19.
易武 《出版参考》2010,(13):16-17
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出版业迅速向数字时代的跨越,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我国出版业也已进入了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期。  相似文献   

20.
数字出版赢利的关键是让内容增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出版源于信息技术在传统出版业的应用,是由技术引起的.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二者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成高等数学与初级数学的关系,实质上就是高等数学必然会包含初级数学.在考虑二者关系时,不能把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看作两个平行的业务概念,而应看作新技术对整个传统出版形式的颠覆和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