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选用了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小说中直接交代"老人"位置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开篇首句:"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一处是第34段:"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  相似文献   

2.
桥边的老人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挢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相似文献   

3.
桥边的老人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着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相似文献   

4.
桥边的老人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衣服上尽是尘土的老人坐在路旁。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正涌过桥去。骡(luó)车从桥边蹒跚(pán shān)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轴。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沉重地走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相似文献   

5.
《桥边的老人》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是海明威众多战争题材小说中视角比较独特的一个短篇。海明威《桥边的老人》,通过小人物的生活片段,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采用有限视角展开叙述,有意遮蔽了他的创作意图。通过"显示"的手法,含蓄收敛地表达了他对弱者的同情,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珍视与渴望这一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桥边的老人》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是海明威众多战争题材小说中视角比较独特的一个短篇。海明威《桥边的老人》,通过小人物的生活片段,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采用有限视角展开叙述,有意遮蔽了他的创作意图。通过“显示”的手法,含蓄收敛地表达了他对弱者的同情,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珍视与渴望这一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桥畔老人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  相似文献   

8.
一、语言描写的常规与非常规 如同海明威的许多小说,《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体部分,也由人物的对话构成。而对话的简洁,一直是海明威小说的特色之一,也是海明威“冰山理论”在小说创作中的形象体现。对于这种简洁对话,英国作家贝茨曾把它跟此前的经典小说家作了比较,认为在老规矩的写作中,特别明显的是:  相似文献   

9.
《桥边的老人》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法西斯即将进攻埃布罗,百姓们争相逃离战场。我奉命过桥去勘察法西斯军队推进到了什么地方,在桥边,和老人展开对话,得知老人对曾经豢养的动物的命运的担忧。从而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战争的控诉和对生命的尊重。战争与人性是小说永恒的母题,是作家们不竭的创作源泉,由此产生的皇皇巨著何其多也!而《桥边的老人》仅仅用一篇千字短文就展示了战争的罪恶和人性的美好,这不仅源于小说选取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更得力于作者简约丰富的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的短篇《桥边的老人》,主要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和突出人物形象.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细细品析,我们能发现对话中所体现的背景和内容包含着诸多非对称性信息.为了更深入地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我们有必要去分析对话语言与"我"和"老人"两形象透露的非对称性信息.  相似文献   

11.
春末夏初,在湖北省武汉市关山中学,金立群博士给高一两个班的同学们上了一堂语文课。这堂课,金老师讲的是海明威的一篇小说《桥边的老人》。这是一堂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好课。  相似文献   

12.
葛晓红 《现代语文》2011,(5):119-119
《桥边的老人》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以西班牙内战为题材,选取了战争即将到来前,一座行将陷落的小桥这一小小的窗口,呈现一位孤独的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显示出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美好和战争的残酷。显而易见的是作品的主要人物是老人,然  相似文献   

13.
<正>一、课前导入我们学习过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老人桑地亚哥为了保住大马林鱼,与鲨鱼展开殊死搏斗。海浪已经平息,战斗已经结束,但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宣言还回荡在我们耳边。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另一篇关于老人的小说《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相似文献   

14.
<正>南京大学中文系王彬彬教授认为,读小说就是读语言,欣赏小说就是欣赏语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出"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要求。因为小说的内容、情感、主旨等都是通过小说的语言来表达出来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选录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没有像他的其他小说那样注重英  相似文献   

15.
<正>"思辨型语文"就是以促进学生的思辨力发展为核心的语文,它是新课程理念中"以生为本"思想的课堂教学延伸和实践,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关注学生"人"的发展为宗旨的一次课堂探索。下面笔者将以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桥边的老人》这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思辨型语文"生本课堂的"五思"。  相似文献   

16.
对于海明威的作品,评论界多从其"现代叙事艺术"、"冰山"原则、硬汉精神、虚无主义、女性形象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散见于其作品中的"老人"形象研究甚少。但系统研读海明威的作品,不难发现,海明威是有"老人"情结的,他的很多作品都涉及到老年人物形象。笔者拟以《一个干净明亮地方》《桥边老人》和《老人与海》为切入点,阐释海明威作品中的"老人"形象及其所传递的价值找寻与心灵救赎。  相似文献   

17.
《桥边的老人》入选人教版普通高中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将它置于海明威战争作品中进行互文解读,既能深入地理解战争对人的身心伤害及价值伤害,又能具体分析荒原时代的存在主义思潮和古典悲剧命运观,进而借助文化象征的透铣领悟老人跌落尘埃深渊的丰厚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18.
桥畔的老人     
一个满身尘土,戴着一副钢边眼镜的老人坐在桥畔。 这是一座浮桥。桥上车水马龙,汽车、卡车、男人、女人,还有小孩,蜂拥地渡过河去。一辆辆骡拉的车子靠着士兵推转车轮,在浮桥陡岸上摇摇晃晃地爬动着。而这个老人却一直坐在那里,木然不动。他已经筋疲力尽,无法再迈动脚步了。  相似文献   

19.
<正>海明威的小说具有简约的风格。小说几乎由人物的对话构成。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指出,要使对话顺利进行,谈话目标能够完成,交际的双方必须遵循合作原则。有一条是关联准则,指相互之间对话要相关。《桥边的老人》的对话不仅简洁,而且时常答非所问,侦察兵和老人的对话总是错位。简洁和错位的对话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风格,它实际上是作者呈现故事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是一篇运用“隐藏视角”(也称为“内视角”)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导叙事的小说。“隐藏视角”是对全知全能的传统叙事视角的背离和超越。全文的主体由“我”与老人的一段不带情绪的平静对话构成。作者将自己的口吻全部抹掉,不留任何蛛丝马迹,客观地“显示”画面与场景,而孰是孰非则交由读者自己去作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