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组史料记载了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发起新的侵略战争后,中国十九路军的奋起抗战、第五军的增援和中国军民在淞沪抗战中的英勇斗争;记载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上海金融界的态度和国民党政府关于淞沪抗战“适可而止”以待国际进行干涉的决策;国民党政府精锐之师用于反共的政策导致淞沪抗战的失败;以及陈立夫等人所谓的以东三省经济利益换取英美支持,进而败日防俄等项建议。对研究中华民国史、日本侵华史均有参考价值,特选辑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淞沪会战(又称"8·13淞沪战役"),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1937年8月13日,中日淞沪会战开始。日本侵略军先后调集10个师28万人,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  相似文献   

3.
<正>淞沪会战"七七事变"爆发37天后,日本侵略军又向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英勇抗击,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寻找借口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中国军队第九集团军以及陆续调集的6个集团军70余万人奋起抵抗。随后,日军加强上海派遣军力量,中国军队也陆续增援。9月30日拂晓,日军向中国军队发起猛攻,中国守备部队伤亡惨重。10月26日晚,中国军队第88师400  相似文献   

4.
1932年中日上海停战会议纪要手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与史学》2000,(5):3-13
1932年 1月 2 8日 ,日军在上海挑起了侵略战争 ,史称“一二八淞沪战役”。日军的侵略行动在中国军民的有力反击下遭受严重挫折 ,不得不转而求诸外交解决。 1932年 3月 2 4日 ,中日双方在上海英国总领事馆开始举行正式谈判 ,出席者中国代表郭泰祺、戴戟 ,日本代表重光葵、植田谦吉 ,英国驻华公使蓝普森、美国驻华公使詹森、法国驻华公使韦礼德、意大利驻华代办齐亚诺则以协助谈判的友邦代表资格列席会议。会议就停战区域、中日双方驻兵及毗连地区之划分等问题进行了紧张激烈的谈判。虽然谈判结果是以中方的妥协退让而告结束 ,但在谈判过程中 …  相似文献   

5.
<正>1937年8月13日,日军继卢沟桥事变之后,又在上海挑起事端。声势浩大的"八一三"淞沪抗战,成为"七七"事变后,中国军民奋起抗击外侮的一次大规模战争。中华民族历经八年抗战,终于在绝境中浴火重生。上海市档案馆藏有一大批抗战档案,其中绝大部分内容与两次淞沪抗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变)有关。这些档案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暴行,展示中国军人的英勇气概,彰显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201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80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6.
五、“八·一三”淞沪抗战至抗战胜利(1937.8-1945.8)1.联合出版的《战时日报》。1937年8月13日,日寇南侵进攻上海。上海全体军民迅速行动起来,支援以谢晋元为首的爱国将士抗击日寇。由于战事的影响,上海大小报纸纷纷停刊。10月5日,一份宣传抗战的四开四版小报——《战时日报》创刊了!这是上海最有影响的十家小报联合出版的,它们是冯梦云的《大晶报》、匡孟槐的《上海报》、尤半狂、黄转陶的《小日报》、施济群的《金刚钻报》、邓荫先的《东方日报》、郑子褒(梅花馆主)的《正气报》、来岚声的《世界晨报》、毛子佩的  相似文献   

7.
唐夏 《北京档案》2012,(1):53-55
《淞沪停战协定》内容如何事变之初,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错、京沪卫戍司令蒋光鼐和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在全国抗日高潮的推动下,向全国通电表示"为卫国守土而抵抗,虽牺牲至一弹一卒,绝不后退"的决心,奋起抗日.2月3日,张治中请缨获准,率新编第五军赴沪增援参战."一·二八"淞沪抗战打了33天,中国军队在民众支援下浴血奋战,连续击败日军进攻,使敌三易主将,数次增兵,死伤逾万,受到沉重打击.但守军寡不敌众,防线终被日军从翼侧突破而被迫撤退.后在英、美、法、意等国调停下,中日双方经谈判,5月5日中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是北平卢沟桥"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也是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80周年。无线电广播作为上世纪二十年代问世的新兴传媒,在战争年代发挥了独特的宣传鼓动作用。在抗日战争年代,上海作为我国广播电台的最大集中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广播宣传活动,为鼓舞军民斗志,发出强大的抗日救亡呐喊声,写下了中国广播史上悲壮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广播电台的前身是1932年2月无锡国难委员会集资筹建的无线电广播电台。1932年1月28日夜,日本侵略军从上海租界向闸北一带进攻,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声援下,奋起抵抗。这次淞沪抗战坚持了一个多月,使日本侵略军受到沉重打  相似文献   

10.
正前记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淞沪会战的嘉善阻击战失利,前线沦陷。尽管失败,但是嘉善阻击战的意义得到很高评价。据嘉善市相关资料介绍,作为淞沪大战的外围战,嘉善阻击战牵制了日军的进攻兵力,掩护了中方淞沪部队的后撤。嘉善阻击战的战绩和坚守的时间,创下了淞沪大撤退的阻击战之最,为淞沪会战添上了令人可叹的最后一笔!嘉善阻击战的主要参战队伍,是由湘西士兵构成的一二八师。浴血奋战七天七夜,七千多名官兵,只剩下不到三千人。有三位团长受  相似文献   

11.
王贞 《北京档案》2015,(11):42-45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悍然袭击并占领沈阳,之后又陆续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开始了对中国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我国军民抗日战争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影像记录非常稀少,因此也极为珍贵.在北京市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中有这样一份档案,它以文字形式记录了一部电影短片的字幕,这部影片就是《东北事变始末记》,是一位名叫兰甫臣的美国记者拍摄的.  相似文献   

12.
1932年1月28日深夜,蓄谋已久的日军在上海闸北发动突然袭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序幕由此拉开。"一·二八"淞沪抗战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日间的第一次正面较量,代表着中华民族觉醒的先声。在中华民族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卫国史诗中,朱耀章烈士以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其中的壮丽一页。  相似文献   

13.
<正>1937年8月1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约七八十人,由便衣队前导,于9时15分自北四川路日本小学开出,自虹口横浜桥,以轻机关枪向中国军队横扫,图越淞沪铁道,冲往宝山路,中国军队驻防警察及保安队,当予猛烈还击,淞沪战事即告发生。随后日军集中驻沪陆军及海军陆战队约万余人,向国民党保安队及87、88师4万多驻军进攻,当日战争扩展到上海其他地段,闸北、虹口、杨树浦各处,如引翔乡、江湾路、八字桥、青云桥一带均爆发了战斗。"八一三"事变后,难民  相似文献   

14.
1937年中日淞沪大战中,上海女童子军杨惠敏冒死向坚守四行仓库的中国守军献旗,这种惊人之举和死守仓库的八百勇士的英勇事迹一起.震惊中外,美国新闻媒体称誉她为“中国圣女贞德”。但她此后的人生之路却充满了坎坷。  相似文献   

15.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军在芦沟桥启衅,发动对华全面战争后,一面以重兵进攻华北,一面又在上海蓄意寻衅,挑起虹桥机场事件,发动更大规模的对华战争。在中国军民的奋勇抗击下,日本侵华军陷在上海战场三个多月,使其“三个月亡中国”的侵略计划未能得逞。 本组史料选自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史政局暨战史编纂委员会等全宗档案。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1937年7月中旬至11月中旬,中国方面的应战,战事的扩大,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和战线的转移,日本侵华军使用化学武器的罪行,国民党政府军政要员对战役的见解,英美等国对中日双方所持的态度,以及中国方面军事当局在战役指挥决策上的失误等情况,对研究日本侵华史与抗日战争史均有参考价值,特选编公布。  相似文献   

16.
源来 《湖北档案》2007,(2):80-83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日战争揭开了序幕,当时梅兰芳住家在上海.三个月后,淞沪失守,黑暗弥漫了大地,上海租界上也是一片乌烟瘴气!有一天,有人来向梅兰芳提出要求,说是希望他能在电台上播一次音.……  相似文献   

17.
英国在1849年征服了印度全境后,为了拱卫这块被英国人称为“英王皇冠上最明亮的明珠”的重要殖民地,确保其在南亚次大陆的长期利益,制定了向中国西藏扩张的方针。英印通过清朝逼西藏地方与英印通商,遭西藏拒绝。英国即以锡金为跳板,从经济上、军事上入侵西藏,遭到西藏人民的坚决反抗。1888年是藏历土鼠年。西藏人民至今仍将当年抵抗英国入侵之战称之为“土鼠年之战”。1888年,英军从隆吐山下的扎鲁隘口向藏军和民兵发起进攻。西藏军民奋起抵抗。英军数人被击毙3月20日早晨,英军在炮火掩护下向藏军阵地猛冲,进入藏军埋伏圈。藏军第3团欧西瓦…  相似文献   

18.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日战争揭开了序幕,当时梅兰芳住家在上海。三个月后,淞沪失守,黑暗弥漫了大地,上海租界上也是一片乌烟瘴气!有一天,有人来向梅兰芳提出要求,说是希望他能在电台上播一次音。梅以不久要到香港和内地演出,不能在上海电台播音为理由拒绝了!这次发生了要求播音事件,他认为上海租界绝不是什么安全的桃源,看情况不走是不行的了,  相似文献   

19.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侵华日军残暴无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不仅如此,侵华日军还漠视国际公法,对中国军民残酷使用毒气武器,在敌后战场上如此,在国民党正面战场也不例外。在国民政府国防部史政局战史档案中,可以查阅到日军在淞沪  相似文献   

20.
商豫 《湖北档案》2014,(7):44-46
1932年4月29日,一条大快人心的消息传遍了中国和朝鲜,同时也震动了整个世界:朝鲜爱同义士尹奉吉,在中国上海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日军召开的“淞沪战役祝捷大会”上,投掷一颗水壶形炸弹,主席台上7个日军要员2个被炸死,5个被炸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