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战争题材的电影往往以男性为叙述角度来正面描述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而对文学作品进行电影叙事改编时也大都会渲染环境效果,突出战争的血腥。如以战争电影中女性的叙事视角为出发点,重新看待战争中柔弱的女性人物形象以及女性灵魂中的家国情怀,将能更深入地探讨电影叙事学中女性人物"灵"与"肉"的冲突或统一。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屠杀犹太人和日军在中国南京进行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两次惨绝人寰的浩劫,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殇痛。秉承不忘历史,反思战争的精神,中外电影界众多电影创作者们怀揣沉重的心情,耗时费力,以影像的方式纪录拍摄了很多关于此类题材的电影,批判控诉战争的残酷,思考人与战争的关系。本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中外战争电影进行对比分析,从叙事主题、叙事人物和叙事视角三方面提炼出以"纳粹屠犹"和"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的异同,有助于电影观众和电影研究者们了解战争电影的叙事特征和叙事艺术,从而更加认识战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战争电影由"点"的凝视到"面"的铺陈,内涵了"史诗"的意味.同时,在展示"死亡"与"尊严"的搏击中,揭示了普通人面对战争的心灵悲歌.这一时期的部分影片,受到了"黑色幽默"的影响,以杂文的冷嘲热讽,锲入了战争电影主题的又一个侧面,显示了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西方电影,特别是美国的战争题材电影都表达了他们对于战争特殊的思考。在短短百年历程中,西方出产了大量战争题材的电影,历史上几乎每次重要战争都成为了他们创作的源泉。我们从电影《战马》的解读入手,透析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反战情绪,并通过战争电影的演变和它们出现的意义分析,试图揭示这些影片中的和平主题。  相似文献   

5.
士兵之歌     
苏联曾经饱受战争之苦,描写战争的电影也以俄罗斯民族独有的沉重和悲怆的风格在世界电影史中独树一帜。大体来说,苏联的战争电影除了始终贯穿的这一特征,还有两类不同的风格。一是大制作大场面的电影,如《攻克柏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这类电影着重于描写战争本身,宣扬爱国热情和革命传统教育。但电影的主题离普通人尚有  相似文献   

6.
360°News     
电影特技师用鸡蛋盒造坦克英国电影特技师斯图亚特·默多克日前带领4人小组,用5 000多个鸡蛋盒,制造了一辆与真实尺寸完全一样的"坦克",名为"挑战者二号"。制作该模型是为了"士兵鸡蛋"公司发起的汤匙接鸡蛋项目,"士兵鸡蛋"创立于2011年,旨在通过销售鸡蛋为慈善组织"帮助英雄"募集资金,用于帮助在战争中受伤的英国士兵。默多克说"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将它搬出皇家战争博物馆的大门",送到伦敦克拉彭区的展出地点。  相似文献   

7.
<正>爱情和战争,这对天造地设的组合,总是很自然地出现在人类的历史和艺术的想象当中。无论是文学名著还是电影经典,总不乏表现爱情和战争的纠葛:甜蜜的情感常带来分离的痛苦,硝烟炮火一再提醒着人们和平的弥足珍贵。从《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珍珠港》再到《冷山》,许多成功的名作改编电影都用声音和光影的配合再一次展示了"爱"和"战"的并存与矛盾。每一句"我爱你"都像"永别了"一样难以开  相似文献   

8.
正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半截蜡烛》与《卢沟桥烽火》《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组成了以战争为主题的第二单元内容。战争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遥远,他们大多是从影视中了解一二,如电影《举起手来》、各种战争题材的电视连续剧等。细读文本,我觉得文中的小道具"半截蜡烛"在带领学生走近战争、拥抱和平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战争电影是和新中国的成立、发展与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回眸上世纪半个多世纪中国战争电影所走过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化发展变化的轨迹。从五六十年代的信念神话,到八九十年代的战争史诗,再到90年代中后期的战争传奇,中国战争电影始终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从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艺术构建。  相似文献   

10.
"文革"时期"三突出"原则束缚了电影艺术的美学创新.拍摄于"文革"后期的战争题材的儿童片尽管仍免不了在"三突出"的原则里打转,但已开始试图冲破樊篱,在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方式和创作方法诸方面进行了某种"变通",为单调的"文革"影苑奉献了几许质朴、清新的声色,表现出对"十七年"同类型电影美学特征的延续和变异,反映出电影创作者在"红色"规训下的无奈及其进行突围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电影《敦刻尔克》是导演诺兰首次指导的战争题材影片,影片沿用了胶片的拍摄方式、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利用海、陆、空三条时间和空间线索,建构起敦刻尔克的战争场景。电影采用简约的镜头风格、克制的情感表达方式,着意营造真实的战争氛围,彰显小人物在“大历史”中的个体生命体验。电影虽然是战争类型的影片,但并未表现宏大的战争场景,也不以评价历史、反思战争为目的,而是力求借助敦刻尔克行动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呈现在战争这样的极端状态下,人性被激发出的种种可能。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中国最早反映西沙之战的海洋战争电影,《南海风云》在中华民族由乡土文化向海洋文化的转变中有着开创性的意义。这部影片的海洋想象与海洋意识、海洋文化的展示,它的战争叙事及其对类型电影要素的合理利用,以及它的深层结构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启发,都能为今天乃至以后的中国电影,尤其是海洋题材战争电影的创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上海有制作战争电影的传统,但战争类型电影的传统并不在上海。在这座国际性的东方大都会,传统江南文化、现代市民文化、西方商业文化百年以来融汇交流,上海因之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文化气质。因此,剧情片成为上海战争电影的基本传统,类型片则成为一种引而不彰的细小支流。尽管世事多变,地理文化与市民趣味所长久积淀的阴柔气息与风月情趣并不会永久尘埋而散失。近年最能体现上海风味的战争剧情片当数《紫蝴蝶》,它从影像上呈现出一种对战争独特的城市记忆,同时也连接了上海战争电影的历史与传统。在这个意义上,《紫蝴蝶》的审美价值与文化风度有待于人们去重新认知。  相似文献   

14.
高考之痒     
就像结婚一样, 高考也不只是当事人 一个人的事。家长的 关心,真像那句"皇 帝不急,××急"了。 媒体的压力也很大, 他们就等着这场没有 硝烟的战争一触即发。 而其他人则好像期待 一场热门的电影一般, 只是电影的形式还是 老三样。  相似文献   

15.
抗美援朝70周年战争献礼片《金刚川》复调式叙事结构和沉浸式主观镜头让观众置身战争现场体验多维时空。从叙事艺术入手,探寻《金刚川》在继承中国优秀战争电影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主体的基础上,尝试为当下中国战争电影的生产模式赋予新的艺术呈现和实验意识。  相似文献   

16.
那晚,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一部检讨战争以及战争责任的电影——《东京审判》,的确如著名导演谢晋所说,“这是一部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以展现"斯大林格勒战役"为题材的战争片共有五部,每一部都受到所在国家的社会环境和人文因素影响,充满了影片的独特属性。一方面,电影的艺术性和本体价值要求其远离意识形态的束缚;另一方面,电影的工业化和产业化则不会允许战争片有太过张扬的艺术个性,而是向文化商品这一属性靠拢。"斯大林格勒战役"本身有许多值得人们挖掘的题材和故事,或许我们应该深层次思考一下战争的本质,用电影语言给人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18.
英雄主义和集体记忆是战争电影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但是,国家认同有双重理路,英雄主义有多元表征,集体记忆有代际变化,文章试图说明,"英雄主义"和"集体记忆"如何在这个充满张力的过程中建构不同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9.
代纪东  陈涛 《现代语文》2010,(3):148-149
文学是电影艺术表现的主要形式,电影《集结号》通过塑造以谷子地为中心的人物群体活动,来揭示战争的残酷和英雄人物面对现实生活的难堪,启示着战争创伤的治愈需要社会人文关怀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虽然以关注日本家庭制度著称,但由于其所处的时代氛围影响,且其本人也经历二战,因此他的电影同样打上了战争的烙印,但小津安二郎本人对战争的模糊意识形态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