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动名组合序列的定中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研讨汉语动名组合序列的定中结构 ,探析动名定中组合的选择限制和构造特点。主要论述内容是 :“V N”定中组合对“V”和“N”的选择限制 ,“V N”定中结构的扩展形式和句法与语义属性 ,动词作定语的形式和性质及其定中结构体的四种基本形式 ,最后归结全文要旨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句子:“N1 把 N2 V1 在 N3 V2 (N4)”。名词N2在深层语义结构上既是V1的受事,又是V2的施事;由介词“在”引导的介宾结构既是V1的处所元,同时又是V2的处所元,因而“N1 把 N2 V1 在 N3 V2 (N1)”是一种特殊的“把”字兼语句。对这种特殊句式进行结构分析时可采用双线索层次分析法,将该类句子中的两种兼属情况同时标示出来。  相似文献   

3.
“V啊V啊”是现代汉语口语中表达动作时体的语法手段之一,是持续进行着的动作在句法结构上的映射,是由于凸显持续动作的需要而产生的。“V啊V啊”具有持续义和致使义,相对于同为表进行体的“着”来说,“V着”强调的是对动作进行状态的说明,“V啊V啊”偏重的是对正在进行动作状态的描摹。  相似文献   

4.
句子结构形式和意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在“V+-量N”结构中通过分析这一结构对量词的选择与限制,根据量词句法属性的确定来揭示“-量”与“N”之间的语法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汉语被动句的认知语义基础,主要探讨了“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变化对汉语被动句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制约作用。研究发现,在汉语被动句的打造过程中,“被”字的语义状态化表现为“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由离散性和时间性衰减为非离散性和非时间性;“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衰减是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结构“N2 被(N1)V”语法化为“S. 被(O)P”语法结构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许多学者赞同现代汉语的"体"范畴分别由动态助词"了、着、过"表示的这一观点。从时体角度出发,分别考察了"V的N"、"N的V"、"SV的N"、"的"字短语及其"是……的"中的"的",通过对汉语"的"和"了"的对比分析,发现"的"具有表示过去、已然的作用,可把它称为"时体助词"。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和语义是语言形成语法构造的内在动因,句法构造的外在形式是受认知和语义因素影响的。本文从认知角度考察“N的V”结构中的“的”字作用,并从认知语言中语言单位的象征性角度出发,探讨了“N的V”结构的象征性。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中的“了、过、着”具有表达时体句意义的综合句法标记功能.文章从慈溪方言的调查语料中选取了九种时体句与普通话加以对比,来阐述慈溪方言的表达方式,以揭示其表达时体意义的句法特点.  相似文献   

9.
童晓峰 《学语文》2014,(3):62-63
一、述补结构 在N1+V1+(N2)+V2+(N3)这个格式中,有一些句子是以V2P为目的补语的,即在句法上,目的补语V2P内部是由一个表示目的的功能范畴Purp扩展的,在汉语中,功能范畴Purp常常可以语音实现为“来∕去”,  相似文献   

10.
“借以”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副连兼类词,其源结构是上古汉语中的“借1/藉1N以V”,其中“借1N以V”中“借1”表示从他方借某物,“以”表目的关系,而“藉1N以V”中“藉1”表示“藉助、凭借”义动词,“以”表修饰关系。“借1/藉1N以V”中动词“借1/藉1”虚化为介词,成“借2/藉2N以V”,介词“借2/藉2”宾语N进一步脱落,随着V复杂化,“借以”在近代汉语中凝固为副词,并进一步发展为连词。“藉以”表凭借意味强,在近现代汉语中,以“所藉以”形式出现,“所”脱落则形成连词用法。现代汉语中由于汉字简化,“借以”合并了“藉以”的用法。  相似文献   

11.
“动词+形容词+名词”(V+A+N)是一个有歧义的句法格式,它的句法层次可以是“V+(A+N)”,也可以是“(V+A)+N”,在两种组合层次中,句法结构表达的意义不同。“节律常规”即汉语音节组配的倾向性,它对“V+A+N”格式的歧义的形成有显著的作用。本文从“V+A+N”这一句法格式出发,讨论了韵律因素对歧义格式和歧义度的一般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美妍 《现代语文》2009,(10):43-45
关于“V+个+N”结构中“个”不表示任何实际的量的情况,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从句法方面考察了“V+个+N”结构中“个”进入“V+N”结构的条件及“V+个+N”结构的句法特点。  相似文献   

13.
如果用N表示名词、代词等体词性结构,V表示动词、形容词等谓词性结构,那么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着“是 N V”的句式.“N V”为主谓关系,“是”居其首.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V+N(受)的”结构表示转指的语义出现了施事和工具的歧义,这是因为施事和工具都是动词的论元成分,并且受事充当宾语的能力比施事和工具都要强。所以,当受事进入宾语位置时,施事和工具就都能够进入该结构中主语这个句法空位而被提取,从而被转指。本文从动词的配价成分和动词本身的意义两个方面着手,解释了“V+N(受)的”转指语义的倾向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句子结构形式和意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在"V 一量N"结构中通过分析这一结构对量词的选择与限制,根据量词句法属性的确定来揭示"一量"与"N"之间的语法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表达能性范畴的肯定结构有两种形式,即“V得c”与“能vc”。文章通过对两者的结构特点、句法功能以及与否定式“V不c”的对举等三方面进行考察,归纳出两者句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该文指出关于“N的V”结构的名词性偏正结构、谓词性偏正结构、的字结构等诸说存在的问题,认为汉语句法结构的实例是按家族相似性归类的,这种家族相似性既表现在功能上也表现在结构上,并给出结构上家族相似性的条件,以此论证“N的V”结构属于主谓结构。  相似文献   

18.
动宾结构“V+O”扩展成“V+N+的+O”有两种情况:一种是“V+O”的自然扩展式;另一种是“V+O”的强制性扩展式。本文分别对这两种扩展式进行了多角度分析。首先说明了“V+N+的+O”的句法特点及句法功能;接着分析出自然扩展式“V+N+的+O”充当中的“V”与“N+的+O”的语义关系,充当的语义角色为:准客事、受事、成事、位事和使事等;然后进一步分析了“N”与“V+O”的语义结构关系为:V+N属+的+O、V+N施+的+O、V+N受+的+O、V+N对+的+O、V+N自+的+O和V+N使+的+O,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此结构可能产生的歧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动宾式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类比较复杂的词汇集合,其内部不是一个均质的系统,它们在某些语法特征上存在着细微差异。根据离合词表示动作过程结构的差异,其带时量成分的扩展形式存在“V (了) 时量 N”和“V N 时量 (了)”两种。以说话人现在的时间点为参照点,两种时量成分的位置反映了离合词不同的时间结构。  相似文献   

20.
汉语"共宾连动句"是一种处于连动句和兼语句边缘的句式。研究发现共宾连动结构具有致使义,当目的范畴实现为"来"和"去"的时候,可以变换为相应的"把"字句。此外,文章通过移位测试、时体标记测试等方式证明V1是动词核心,V2是表示目的的限定性从句。最后我们将汉语共宾连动结构归类到把字结构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