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飘》反映了19世纪关国南北战争前后波澜壮阔的历史,思嘉和艾希礼的形象非常具有代表}生,体现出小说超强的现实主义精神。思嘉在任何变化发生后都积极选择应对,勇敢面对现实,代表生机勃勃的“明天”;而艾希礼留恋往昔,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代表的是已逝去的“昨天”。思嘉与艾希礼的感情纠葛贯穿小说,展现了思嘉和艾希礼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反映出残酷而真实的社会与人生。  相似文献   

2.
郝思嘉的现实主义性格特征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飘》这部经久不衰的作品 ,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贯穿整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为背景 ,着重描述了思嘉———塔拉农场主的女儿在战争前后的生活 ,同时通过思嘉与艾希礼、瑞德等人的感情纠葛为线索 ,逼真地刻画了一幅壮阔而又生动的南方社会的生活画面。玛格丽特·米切尔成功地塑造的众多富有特色的人物 ,最成功的就是集矛盾、复杂、多面于一体的核心人物———思嘉。  相似文献   

3.
    
1861年4月一个晴朗的下午,迷人的思嘉小姐和塔尔顿家的孪生兄弟坐在她父亲的塔拉农场阴凉的走廊里谈论时,斯图尔特告诉了思嘉艾希礼和媚兰即将订婚的消息,思嘉惊得嘴唇都发白了。但思嘉  相似文献   

4.
文章意在通过郝思嘉与其母亲、艾希礼、媚兰的人物关系、郝思嘉对他们的情感态度等挖掘存在于郝思嘉意识和无意识中的传统观念,并进一步由此得出结论,认为:正是由于在郝思嘉身上存在着的这种传统意识和无意识,才与其显在的叛逆性格特征构成一对矛盾,从而形成了这一形象的巨大张力,使得郝思嘉的形象具有了复杂性和丰富性,成为文学画廊中的魅力永存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5.
《飘》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着重描述塔拉农场主的女儿思嘉丽在战前战后的生活,同时通过思嘉丽与艾希礼、瑞德等人的感情纠葛为线索,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壮观而又生动的南方社会的生活画面。其中处处体现了作者玛格丽特的女性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的女性,玛格丽特和书中主角透露出的女性思想和美好品德对当今时代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飘》作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塑造了一批具有骑士精神的南方绅士。南北战争的爆发让南方绅士的男性气概发生了嬗变。作品塑造了没落的“绅士”艾希礼,其男性气概从有到无;崛起的“恶棍”瑞德,其男性气概从无到有。艾希礼和瑞德二人男性气概的嬗变,映射了媚兰和思嘉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地位的发展变化,客观上为美国南方女性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历史契机。通过描写南方绅士男性气概的嬗变,玛格丽特·米切尔对美国南方女性的独立意识进行了积极探讨。通过描写社会对理想男性气概的憧憬与期待,作品为构建和谐融洽的社会远景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希礼与瑞德虽然都是19世纪南方人的典型代表,但他们的性格特征、生命意志和价值追求却迥然相异。前者是贵族阶级的佼佼者,却是新时代的逃遁者;而后者则是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却是新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对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经历了南北战争之后南方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新旧文化、价值观的剧烈碰撞。小说最终以瑞德取代希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男主人公,象征性地说明旧南方种植园主的衰亡和蓄奴制度的必然崩溃,同时也预示着新南方正以强劲之势崛起于新世界。  相似文献   

8.
《飘》中郝思嘉的女性主体意识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飘》中多方面地描写了郝思嘉在爱情生活、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性情仪态,刻画了她现实主义的性格特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极为鲜明的艺术形象。她在少女时期就具有女性主体意识,经过战争的创伤和爱情的艰难抉择,她逐渐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担,并明白一个女人惟有在经济上独立了,才会有独立的人格,可靠的保障。于是她冲出传统偏见的藩篱,走出家庭,成为父权制社会里的独立而又坚强的女性,在此过程中她逐渐走向成熟。《飘》中郝思嘉形象所折射出的女性价值观和主体意识使她具有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飘》中多方面地描写了郝思嘉在爱情生活、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性情仪态,刻画了她现实主义的性格特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极为鲜明的艺术形象。她在少女时期就具有女性主体意识,经过战争的创伤和爱情的艰难抉择,她逐渐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担,并明白一个女人惟有在经济上独立了,才会有独立的人格,可靠的保障。于是她冲出传统偏见的藩篱,走出家庭,成为父权制社会里的独立而又坚强的女性,在此过程中她逐渐走向成熟。《飘》中郝思嘉形象所折射出的女性价值观和主体意识使她具有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希礼与瑞德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著名小说《飘》中的两个男主人公,希礼是女主人公斯佳丽梦寐以求的情人,瑞德则是她一直不懂得珍惜的丈夫;不过,随着斯佳丽从一个天真幼稚的女孩成长为一个负有使命的成熟女性,她终于认识到希礼只是自己心造的幻影,瑞德才是她生命真正的依归。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解析《飘》中郝思嘉复杂的性格特征及女权意识下的自我爱情观。解读了导致她曲折的、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婚姻爱情的原因,同时也透视了美国文化价值观下的女性婚姻。  相似文献   

12.
1936年出版的小说《乱世佳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内心丰富多彩的奴隶庄园主女儿思嘉莉的典型形象。分析了她在美国整个南北战争过程中心理历程的演变轨迹,从幼稚单纯、率真任性的少女到精明强悍、勇敢不屈的当家人,到最后变成一个吝啬贪婪却又果断坚强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过程,她的性格特征的演变、成熟无不与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盛衰沉浮的命运,可以说它是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南方人生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3.
从三个女性形象反观瑞德的性格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个女性形象反观瑞德的性格特征黄毓英(94级中文本科学员)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Milcheil)的《飘》(GoneWithTheWind)自1936年问世至今,可以说是横扫美国、风靡全球。虽然评论界对它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但是本书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中的礼仪思想在部分本纪、世家、列传中都有体现,在八书中的《礼书》《乐书》中更多一些。其中《礼书》对礼学思想做了系统阐述。文章重点分析了《礼书》中司马迁关于礼仪的产生、礼仪的内容、礼仪的特点和礼仪的功能,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礼仪文化自信、提升民族礼仪形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下面初次发表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組成部分”与”卡尔·马克思(傳略和馬克思主义概述)”这两篇著名论文的提綱。列宁在这两篇论文中說明了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分析了馬克思主义的組成部分(哲学,政治經济学,科学共产主义)并阐明了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級的学說的革命意义(见“列宁全集”1959牟人民出版社版第19卷第1—8頁,第21卷第25—72頁)。头一个文件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組成部分”一文(为纪念馬克思逝世三十周年而作,1913年发表于布尔什维克的社会政治和文学杂志“啓蒙”第3期)的提纲。“卡尔·馬克思(傳略和馬克思主义概述)”一文是列宁于1914年为格拉納特兄弟公司出版的百科辞典而写的,这里发表的文章的两个提纲说明,列宁做了什么充分的准备工作。列宁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化中,礼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研究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新道德关系,不能忽视礼的作用。礼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一般说具有四层含义:第一,指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及道德规范等;第二,单指道德规范的基础;第三,专指道德规范中的“礼让”;第四,指礼仪、礼节等。本文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中国传统礼文化主要就礼作为道德规范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继承礼的重要性和自觉养成讲礼习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飘>的思想基调是对历史进步的反动吗?<飘>是以探究人性为前提的,而且发露人性的最佳时刻是文明转型时期.虽然表现了人物对北佬的不满和对往昔奴隶主生活的惋惜,但那是生活的真实态.重要的是,米切尔借助思嘉、瑞德在资本主义文明中穷形尽相的描写,表现了对新文明的认同和它代替奴隶制文明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王建伟 《地理教育》2011,(10):15-17
一、知识构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这条课程标准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农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第二部分是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第三部分是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飘》中思嘉的人物形象向来是评论的热点。从文学伦理学角度看,她当时的伦理环境对于女性是十分恶劣的:无论在爱情婚姻上、经济上,还是社会地位上女性都从属于男性,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利。然而,思嘉从这三个伦理困境中做出了与传统女性不同的选择:选择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婚姻,当家庭的经济支柱,当有社会地位的新女性。虽然从表面看这些选择都不符合当时对贤惠妇女的标准,但它们却都是以保全和发展家庭为前提的选择。思嘉的勇敢与坚强使塔拉庄园在战争中得以保存,她本人也在男权社会里争得一席之位。结合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思嘉是个敢于打破伦理困境,做出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伦理选择的女强人。  相似文献   

20.
巴尔扎克在1833年末塑造了葛朗台偏执狂的形象,这个形象成为现实主义熠熠闪光的著名典型和性格的代名词而影响着整个世界文学.究其葛朗台偏执的性格特征,是否仅仅表现了19世纪传统文化解构时期作家理性的审视与探索呢?巴尔扎克做为现实主义的巨匠、正如戈蒂耶所说“他所建筑的那座大厦,人们离它越远,它就越高”那么“这座装着整个乱哄哄的社会的巴倍尔塔”的庞大驶杂是否仅仅成为19世纪文化断代研究的佐证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