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929年的"二徐之争"既是一场关于后印象派画家的艺术论争,又是一场中西美术观念的辩论。从"惑"的论争开始,徐悲鸿与徐志摩无论是对举办全国第一次美术展览的目的,还是对"艺术"的功能与价值判断都明显地出现了分歧,而这一分歧不仅来自于二徐的身份与立场的一种错位,更重要的是隐匿在其后的对"艺术"与"美术"概念的含混认识所导致的分歧。而概念不仅是意义的承载体,更是本质性思维的一种体现。这不仅是二徐理论论争的原始起点,也是其学术理路产生根本分歧的重要原因。从"艺术"与"美术"概念含混的认识与使用来说,"二徐之争"不仅反映出"西学东渐"中艺术的接受与传播在中国国内的一般情态,也表现出1920年代的中国在思想与观念上碰撞与交融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2.
马亚颖 《考试周刊》2014,(53):18-19
时至今日,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浪潮早已平静,但是它的文学史价值却不应因"事件"的远去被淡忘,朦胧诗在文学历史的艰难时刻,灵敏地把握住现实政治、社会变革与诗歌发展的复杂变局,表现出富有创造和探索的精神,这对当代中国诗歌的探索及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朦胧诗十年论争涉及的文学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还有论争产生的影响也是广泛的,如今要站在历史高度上重新审视这场朦胧诗论争。本文主要就朦胧诗争论过程中意象运用方面和自我表现方面及朦胧诗论争立场方面的分歧进行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3.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师生关系中主客体问题的论争,是由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冲击而引发的。这一论争反映了理论界对教师与儿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分歧。澄清这种分歧中所隐含的主客体概念使用上的混乱,对于更全面、准确地...  相似文献   

4.
普实克与夏志清之间有关《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论争固然有政治立场上的分歧,也包含相当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但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反思中我们更应该看到,这场论争实质上包含着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刻的学术观念和方法上的分歧与差异。论争中所涉及的学术观念和方法体现在多个方面,有些具有整体性质,有些只具有细节的意义,其中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史学性质,也就是其研究中所谓"科学性"的落脚点的理解,以及研究中应该采用何种具体方法等是他们论争的焦点所在。重温这场论争对于深化现代文学史学性质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文学学科的反思与重建来说也许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西方教育思潮,对东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总体上引领着世界教育的潮流。纵观20世纪整个西方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各种教育思潮之论争,其实质乃是科学与人文、现代与后现代之争。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育思潮的演进以科学与人文的论争为线索,而下半叶则以现代与后现代的论争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国共论争是推动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共两党政治分歧通过论争体现出来,中共与孙中山民权主义、戴季陶主义、蒋介石法西斯主义等的论争,其民主政治思想日趋成熟,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逐步确立。  相似文献   

7.
春晖 《班主任》2003,(3):42
老槐树下那几块光溜溜的青石板仿佛注定了和我们密不可分,往昔,它们曾承载了我们无数的欢声笑语,而那个周六的下午,又无可避免地旁听我们胜败难辩的分歧与论争。  相似文献   

8.
在文艺学界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论争中,学者们对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理解可谓大相径庭。本文对其中一些理论命题与基本观点加以了梳理、辨析,并对这场论争所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反本质主义理论思潮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反本质主义究竟是什么与为什么?应当如何认识这场论争的意义?总的来看,这场论争是与传统文艺学在"后文学"时代遇到的困境和挑战有关,与文艺学界在这种挑战面前努力寻求突破的理论焦虑有关,与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转型重建的价值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的北大校园,以姚永朴为代表的桐城派与以黄侃为代表的章门弟子的文学思想论争可谓针锋相对,二者在"文与道"、"阴阳刚柔"、小学思想上都有所分歧。对于文学的观照采用不同的视角,一个从儒家雅正传统出发,一个从道家自然本真出发。这一次思想论争有其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方面是学术背景的不同,客观方面是北大开放的学术风气。从《文学研究法》和《文心雕龙札记》两本书出发,可窥测两派论争的大端。  相似文献   

10.
古代和中世纪语言科学的发展,部分地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涉及到对超出语言范围的问题的、相互对立的观点的论争.在18世纪以前,哲学界的特征是经验主义和唯理论(即理性主义)的论争,二者之间的分歧和争论影响到人类知识领域的各个方面.其中,语言学由于与认识论学说有天然的密切联系,更是受到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的深刻影响.本文通过梳理西方语言学研究在早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它们在语言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张爱玲入史的个案来探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的两种不同生成环境。前者倾向于研究型文学史,后者大部分是教科书文学史,这不同的书写取向是如何导致书写范式的两种不同选择:风格史和精神史的对立。论文先从新世纪夏志清和刘再复对张爱玲的有关争论,回顾了建国前后中国大陆对张爱玲的接受史,是后来如何围绕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有关争论和影响中展开。最后对《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新时期以来数十部现代文学史的张爱玲论述,做出了比较、分析和检讨,并指出了精神史的书写范式是如何紧附着意识形态的幽灵,始终跟随着新时期的张爱玲论述,它在大陆史家的心眼上划上了一道对张爱玲的接受限度,甚至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则大陆现代文学史书写在论述张爱玲的几条“金科玉律”,而这些至今都在无形中导致了大陆文学史写作以很暧昧的态度欲迎还拒着张爱玲幽魂的海外归来。  相似文献   

12.
汉代出现的风流一词,指社会风尚(风气)及其流播,并被赋予了儒家的教化和移风易俗之义。《后汉纪》、《后汉书》以风流形容汉末党锢名士的正气、风骨及其影响。两晋时,是名士必风流,风流成为名士的要件,其主要内涵为精神、个性之美,特别是神韵、仪态之美。南朝的吴歌、西曲中,进而在梁陈宫体诗乃至唐代诗歌中,风流的意涵已指向佳丽的服饰声色之美,指向两性间缠绵浪漫的情爱,成为风流涵义的重要构成。汉唐间风流意涵的演化,深刻反映了此间社会历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康熙朝中后期的唱和活动不多,也少有人关注。辛酉年(康熙二十年),唐梦赉、吴陈琰等人在游吴越途中,创作多人步韵唱和词354首,是清初词坛存群体步韵词数量最多的一次创作。通过考述"辛酉唱和"概况,展示当时词坛的一些创作现象,呈认为这次唱和的创作主题和内容,与清初三十年的多次唱和、甚至几年前的阳羡词人群唱和都有所不同,开始了走出易代风霜、追求生命智慧的"后易代"时期。在词风上并个性化的多元风格。  相似文献   

15.
建安时期,诗赋等文学作品在其文人立言价值观中的地位、价值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凸现。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因之一就是文人的文学活动。其表现为:文人创作日益生活化、普遍化,并成为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进行了有意的文学品评活动;文人在文学活动中表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其通常被时人、后人以文学家的身份来对待、看待;文人的文学活动的文学性较以前大为增强。  相似文献   

16.
在相当长的历史里,我们的文学作品对于女性“孕育”和“生产”人的生命的表述确实是比较稀缺的。而且,在男女作家那里,这类表述又涂抹上了不同的性别印记。为此,笔者在这里要探究的是:男性作家以什么态度表现女性“孕育”和“生产”时的形象?而不同时期的女性作家又树立了“自己”怎样的“孕”“产”形象?  相似文献   

17.
视觉文化时代的莅临,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探讨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有人提出过电影终结文学、电影疏远文学、文学隔离电影等问题。其实,电影与文学从来都是相互融合而不是截然对立、密切相关而不是彼此排斥的关系,二者都是人类社会审美范畴中两种极其重要的文艺体裁和文化具体形态,它们必将迎来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更为丰富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北朝散文总体发展状况的全面分析、阐释,并结合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以及北方士人秉持的儒家文化传统三个方面,探讨北朝士人在创作上普遍存在的重"笔"轻"文"的功利文学观,以及传统的经世致用观念在北朝士人中间形成的牢固的关注现实思想,归纳出北朝散文"笔"盛于"文"的总体特征。北朝长期处于外族统治之下,民族矛盾较为突出,统治者和汉士族在文化上的差距难以弥合等,是最终形成北朝散文"笔"盛于"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汉代古文经学者多有文章之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古文经学者广博的知识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古文经学不拘一格的治学方式造就了他们自由开放的思维;再次,对经术通脱的态度使得他们的思想和个性没有被泯灭,从而能够集经生和文人于一体;最后,因爱好而研习富有文学色彩的古文经无形地陶冶了他们的文学情趣。这些内外因素导致了古文经学学者多有文章之才。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与廖辉英作为两岸文坛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她们虽以不同的姿态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却把目光共同聚焦在对婚姻的思考。透过张爱玲与廖辉英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作品背后反映的两岸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两岸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就创作的相同之处而言,两位女作家都认同世俗功利的婚恋观,认为乌托邦式的精神之爱无法存活在现实生活中;与此同时,小说对婚姻中爱情的看法和把握婚姻的态度方面也表现出创作的差异性。通过比较研究,让我们对张爱玲和廖辉英的爱情婚姻观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