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刚 《文教资料》2013,(14):51-52
作者试图通过揣摩《品质》的结尾并在平淡而朴素的字里行间细品文本,对比分析小说主人公格斯拉的年轻同行与"我"对格斯拉的不同评价。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在教学《品质》时,依据以学定教、以问促思、以思导学的原则,被班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吸引,在课堂教学时,顺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细读文本,认真思考,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研讨,一样顺利完成了预期学习目标。一、不可忽视的"人"——格斯拉的哥哥在教学这篇小说时,经过细读品味,就可以注意到哥哥这个人物,看似着墨不多,而实际上却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品质"的内涵和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品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底层的光芒"版块中的一篇小说,它出自于英国现实主义作家高尔斯华绥,小说讲述了鞋匠格斯拉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因为机器生产对于手工业作坊的冲击,生意越来越清淡,最后悲惨地饿死了的故事。小说赞扬了鞋匠格斯拉诚信敬业,坚守自己理想的底层劳动者形象,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小说没有一波三折的曲折情节,小说的主旨似乎也  相似文献   

4.
杨大忠 《现代语文》2014,(12):72-73
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出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小说的主题相当深刻:“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参考书》第77页)文中有一个地方非常耐人寻味:与格斯拉共同开店的哥哥在小说中似乎是个若有若无的人物。全文重点突出的是这位哥哥与弟弟格斯拉长得很像,似乎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5.
<正>《品质》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写于1911年的短篇小说,描写靴匠格斯拉有一手精妙手艺,能做全伦敦最好的靴子,却最终饿死的故事。要真正解读《品质》,深入了解格斯拉,笔者认为需要在格斯拉身上设置三组设问——"变"与"不变"、"怪"与"不怪"、"幸"与"不幸"———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完成对格斯拉先生品质的认同和感动。一、"变"与"不变"照理说,有一手精妙手艺,能做全伦敦最好的靴  相似文献   

6.
阅读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常常为主人公格斯拉先生的高贵品质所打动,那种灵魂深处的震撼简直无以言说……格斯拉先生是个鞋匠,生活在社会底层。大凡生意人都以赚钱为目的,有极强的功利性;可他不这样看待自己的工作。小说中的"我"看到格斯  相似文献   

7.
包永武 《山东教育》2002,(29):34-35
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篇小说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对于全面理解这篇小说主题和学生个人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品质》确实是一篇有着深厚悲剧色彩的小说。伦敦城最好的鞋匠格斯拉,有着最神妙的手艺,做出全城最结实最耐穿的靴子,最终竟然被活活的饿死,这引发了笔者和学生深深的思考和感叹。由于学生受生活阅历和阅读水平的限制,一般的学生会认为格斯拉值得同情、怜悯,然后把原因都归结于社会的黑暗、腐朽、不公平。这些词语似乎成了批判现实主义小说阅读总结时的通用词,标签词。  相似文献   

9.
《品质》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它以第一人称的方式通过对"我"与鞋匠格斯拉为定做靴子而有多年交往过程的叙述,塑造了一位令人尊敬和同情的手工艺人形象。由于内容并不复杂,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视,但是文中一共有九次描写"我"进格斯拉店铺的情景,细细品味这九次描写,不能不赞叹作者卓越的描写艺术,本文将从五个角度品读,感受作者看似漫不经心恰是独具匠心的描写技艺。  相似文献   

10.
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一篇课文。对主人公格斯拉的解读,人们往往从"实用""世俗"的视角展开,于是对于其"饿死"的结局不能理解。虽然也可能会对他产生一些同情或感叹,但更多的是惊讶于他为什么不与时俱进、不做广告等。这样,对作品形象及其艺术魅力的感悟便打了很大的折扣。如果不按"世俗的观念"来解读人物,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解读格斯拉这一人物。一、俯下身段:跟着"上帝"触摸  相似文献   

11.
<正>初读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一路下来似乎"感觉平平",无非是写"我"多次去格斯拉店铺里订做靴子的事情及一些简短的对话,但读至文章的结尾,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听到那位"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说到格斯拉这位能够做"顶好的靴子"的人最终竟至于饿死时,不免怦然心动。仅仅是格斯拉的死亡、饿死结局本身,让我们心有所动吗?很少有教师引领学生贴着文本、从文本本身  相似文献   

12.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名篇,也是小说单元中颇有争议的一篇,特别是表现在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及对小说主题的解读上。根据课程论的思想,语文过程极为重要,很多课重在品味的过程,而不是一定要探讨出一个结果。在这篇小说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本身,在解读的过程上发力,让学生学会鉴赏。  相似文献   

13.
丁晓燕 《教学随笔》2013,(16):134+139
经典小说的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重要的内容。当下重读经典小说,我们除了要考虑小说创作的背景、作者的情感倾向、小说的基本三要素之外,更要考虑现在重读经典小说的现实意义。《品质》一文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对主人公格斯拉的把握来完成解读。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一篇小说的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读"和"析"这样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情节,学生会沿着"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梳理;人物,学生同样会抓住刻画人物的几个要素来加以分析乃至品赏;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主题的认识.其实,小说不仅可以这样读,还可用其他方式来阅读,比如"写".  相似文献   

15.
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高语必修四),刻画了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靴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肯降低靴子的质量,表现了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文章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对人物进行直接的刻画,使得格斯拉这个具有高尚品质的底层人物形象深深印刻在读者的心里。  相似文献   

16.
在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中,主人公格斯拉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靴匠,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在他身上体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他不仅能坚守一个手艺人的高贵品质,而且制作靴子的手艺尤为精湛。在作者很年轻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作者是这样称赞格斯拉高超的制靴手艺的:“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  相似文献   

17.
唐丽花 《学语文》2013,(4):21-22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苏教版必修三),叙述了鞋匠格斯拉坚守靴子品质却在与垄断公司的竞争中失败乃至饿死的故事。最美好的品质,最悲惨的命运,这个巨大的反差拷问着那个时代,也拷问着每一位读者。又一轮教学,学生在随笔中表达了这样的困惑:"坚守理想的格  相似文献   

18.
小说教学一直是语文必修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选修课里,教师该怎样推陈出新,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解读小说呢?课堂实践证明,如果能结合小说的特点,找准纲举目张的最佳切入点,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带领学生抽丝剥茧,将小说的主题"侦破"。人物形象是表现小说主题的活的灵魂,因而是小说教学的最佳切入点。那么,该从小说人物的哪些方面切入呢?笔者以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5《短篇小说欣赏》中的小说为例,结合教学实践,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9.
正《桥》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单元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桥》是一篇"红色课文"。通常情况下,教学不外乎围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品味人物的品质,但这很容易走进一个唱高调、说套话的误区。《桥》的体裁是小小说,应该引领学生学习体裁特点,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领悟小小说的表达方法,同时感悟人物品质。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高语必修三的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选编了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小说写的是靴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偷工减料,坚持做出高品质的靴子,最终破产而死的故事。作者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靴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靴匠在残酷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警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表达了他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