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新渠道,也为政府了解民意提供了重要平台,推动了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但同时,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负面因素,如虚假政治言论、情绪化参与、非法参与等也对政治的稳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有必要通过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道德建设,健全网络政治参与的监管机制,深化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制建设等措施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而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网络政治参与是基于网络功能的政治参与活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政治参与开辟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方式,拓展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渠道,也为公众的政治监督提供了便利条件。与此同时,网络政治参与也存在技术和操作层面的弊端,也对政治发展提出了挑战。通过SWOT分析方法,网络政治参与具有特殊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这样的分析也为未来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作为虚拟社会的一种政治活动,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在参与主体、目标、方式上都与传统政治参与不同,并在这些方面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在推动传统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也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为此政府应当从各方面着手以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试析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类带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政治参与正日益成为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改善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手段、提高公民政治表达的自由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然而,网络在以其独特的技术特性推动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趋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应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已成为政府和学者们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金花 《培训与研究》2009,26(11):70-72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类带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政治参与正日益成为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改善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手段、提高公民政治表达的自由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然而,网络在以其独特的技术特性推动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趋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应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已成为政府和学者们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网络政治参与是政治参与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是促进现代民主的有效途径。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决定了作为信息最大占有者和政策输出端的政府需要重新定位。政府需要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引导者;网络制度的供给者;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的制定者和道德规范的倡导者;网络行政的服务者。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网络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期,信息在网络上交互流动正在使社会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公民政治参与在网络上也迅速发展起来。它在积极推动社会发展地同时,也出现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困境。要摆脱公民政治参与困境,政府是主导,调整政府职能是关键,同时还应该建立网络政治参与和应对机制,消除"信息鸿沟",为公民提供平等的参政机会。  相似文献   

8.
为引导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员积极有序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政府、学校、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政府应在主导网络舆情方向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与发展政治参与制度,推动网络法治化进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应加强培育健康的校园网络政治文化,增强先进政治文化在学员政治生活中的凝聚力;教师应充分发挥主流正面网络舆论导向作用,不断提高学员网络政治参与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执政生态的新生事物,网络政治参与因其成本小、易实现、影响大、功能强等特点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它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对于保障公民的政治权益,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如何更加全面地认识网络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尽量避免不利因素的阻碍,有效引导其发挥积极效用,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及向人类政治生活领域的渗透,网络政治参与已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并以其鲜明的特性对当今社会的政治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其积极影响表现为:网络政治参与可促使政府管理发生深刻变化,可塑造出全新的政治文化,可推动政治社会化。其消极影响表现为:网络政治参与可能导致"参与爆炸",可能导致非理性参与的扩大以及非法政治参与的扩大。为此,我们必须加快"电子政府"建设,加快网络立法,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以畅通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渠道,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秩序,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网络政治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政治参与为目标,以网络对话、网络传播、网络选举、网上曝光等为主要方式,进行政治参与的行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给我国的依法治国、政治改革、社会管理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因而,应通过规范网络政治信息传播、加强网络监管体系建设、强化网络舆论引导等,规范和创新网络政治活动,促进网络政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网络问政已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形式,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新景象。新时代,网络问政的民主政治价值主要体现在:网络问政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形式,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新路径,是政府服务职能的新手段,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天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3.
《河西学院学报》2021,(1):36-42
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政治文化是政治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网络政治文化是互联网时代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样态,它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实现公民政治社会化、提高政治认同感以及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政治效用。但网络政治文化在发展中也面临网络舆论极化现象的冲击、与现实政治实践的错位、网络意识形态被解构风险、传统政治文化传承危机等重重困难,需从提高网民政治素养、加强网络媒体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入手,规范网络政治行为,完善网络治理机制,促进网络政治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工作和研究的对象,人文关怀价值是其内蕴的一个重大价值目标。加强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现代形态研究,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科学发展。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全国各阶级、阶层、社会团体及个人的积极政治参与;新社会阶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新社会阶层合理的政治诉求代表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动向;只有新社会阶层与既有政治体系之间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动态政治稳定。当前,新社会阶层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愿并且在政治参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应当肯定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现实行为及其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也要正视他们在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不断探索有效的提升措施,促其进一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出现及新传播技术的发展使普通公众也可以参与新闻信息的制作和发布.这一新的传播现象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流程,对社会的影响巨大且深远.通过在网络空间的讨论和协商,公民新闻实现了网络公众舆论的汇聚,构建了公民参与网络,从而实现了对协商民主的推动.可以说,公民新闻的发展不但加速了开放式政府的形成,进一步强化着社会监督的效力,也推动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参与形式,它不仅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平台,丰富了政治参与形式,推动了政治社会化进程,而且延伸了政治参与覆盖面,调动了公民政治参与热情,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效率,对社会现实政治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以及青年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机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网络作为公民反腐的新阵地,有利于公民行使对政府及其官员的批评建议等个人权利,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增强。我国网络反腐中的公民参与仍存在着一些公民参与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宜采取以下对策加以完善:提高公民参与素质;完善网络反腐的相关制度;政府积极推动官方网站建设,加强其和民间反腐网站的合作。  相似文献   

18.
首先分析了理论界对老中产阶层政治参与的关注点,然后,在国家-社会关系的研究框架下,聚焦于老中产阶层这一独特阶层的政治参与动机、政治参与程度和政治参与资本的分析,以反映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变化,以推动我国老中产阶层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微博以其便捷、互动、低门槛的特点迅速走红,成为公众参与政治的新工具。微博政治参与表现出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但也存在微博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制度缺位、监管难、影响政府决策科学性等弊端。发展微博政治参与,政府、企业、公民都应各尽其责,做到扬长避短,建设与规范并举,加强微博参与制度化建设、规范微博参与,加强网络技术建设、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引导公民理性参与、提升公民微博政治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大学生政治能力比较薄弱,参政议政的渠道少,而网络以其交互性、快捷性、开放性、平等性的特点,在培养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方面迅速显示出其优势,并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必须完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从而推动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