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学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评价又是习作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然而"以教师批改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桎梏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有效的习作评价能够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力,增强写作信心,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而作文,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特殊作业,完成这种作业要有相应的能力作为保障.任何一个教师或家长都不会奢望一个没有写作能力的学生或孩子会自己完成这种特殊的作业.正因为这样,"习作"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个难题,他们常常望而生畏,想而却步.我想,在作文教学中,要解决这个难题,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是关键.如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作文教学质量?下面本人从四个方面浅谈新理念下的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3.
正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小学生作文质量差、写作速度慢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里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写作"无米下锅";二是作文训练过程粗疏;三是教师作文批改任务繁重,且对学生的作文改进收效不大。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有鉴于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新的作文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认真  相似文献   

4.
正在二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习作是一个难题,写不出东西,言之无物.那么如何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在多年的语文习作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培养良好的写作心理,让学生从心里愿意去写浓厚的写作兴趣是推动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巨大动力,是引起和保持学生写作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是建立良好写作心理的基础,是开发学生写作潜能的钥匙.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变"爱"呢?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兴趣,首先要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是一个难点,我认为作文是一种能力,它没有"捷径"可寻。教师只能提供方法,而将过程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漫长的跋涉中去体会,去积累,让他们在成功的愉悦中感受到自己有写作的能力,自己是作文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陈雅文 《考试周刊》2014,(63):43-43
<正>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写"的能力,"写"对整个语文综合能力起支柱作用。新课改"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底。但在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笔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作出以下总结,供大家参考。一、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在作文教学中丧失了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语文教师花大量时间辛苦批改和讲评作文,多数学生对教师的批改和评讲却并不"买账",作文教学往往出现"教得累,学得苦,效果差"的局面。这样的作文教学把着力点放在了学生的写作上,其实只是关注写作的结果。为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进行了作文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探讨与实践。一、帮助学生懂得评价标准,让学生树立评价意识许多教师的作文课就是纯粹地评判学生习作,似开"表彰大会"或"批斗大会",梳理出优秀习作的成功之处和问题习作的存在问题,一一举例进行分析。这些教师的评判尺度,基本是套用中考作文阅卷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陶友云 《文教资料》2010,(24):71-72
语文教师针对学生的习作开展多元评价,不仅能让学生享有评价权,而且能让他们在评赏中感受快乐,增加写作信心,逐渐提高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习作评价这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手段,真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乐于作文、善于作文。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怕"作文,教师"忧"作文。作文难就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消除他们对习作的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习作、乐于表达呢?我认为可以从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写作兴趣,培养习作能力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作文讲评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作文批改的延伸与发展,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老师们在作文讲评上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学生缺乏写作热情。教师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讲评的过程,讲究一定的技巧,让学生在评讲中受益,提升他们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就像一把神奇的金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习作教学的一片新天地。众所周知,写作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终极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最多的就是作文教学,作文教学表现出课标不具体、教材不好用、教师没把握、学生学不好等尴尬的现状。本文试从"互联网+"下的习作教学来浅谈作文教学与互联网技术融合,促使学生的写作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要教会学生说话与写作,这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作文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对于作文刚起步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毫无知觉,更不知道如何表达。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领着学生走上了习作之路。一、捕捉生活情境,成就习作素材苏教版三年级教材的第一篇习作就是鼓励学生把见到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难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怕写作文。因此,笔者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导学生快乐作文。方法一:快乐作文要求教师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作文教学难,一是难在学生没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和兴趣;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觉得没有什  相似文献   

14.
张卫博 《新疆教育》2012,(18):164-164
作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但因为小学生受知识,经验、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作文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描述,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创作,他们也感到很困难或无从下笔,久而久之学生形成畏难情绪。在习作指导中,教师要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开拓写作思路,为学生习作开辟自由、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习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重大的影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托课文,挖掘出课文中的作文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意识,把课文讲授过程变成提高学生写作意识的过程,要改变传统阅读教学,将阅读与习作统一起来,掌握阅读和习作的契合点,最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数学实践总结了几点作文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对作文教学的探讨更是众说纷纭,作文教法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的作文教学还是教改后的作文教学,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激发他们的创作冲动,带领他们走进文学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只要提起作文,学生就焦虑,教师也苦闷。学生的作文内容千篇一律,缺少情感。课堂上,教师讲得神采飞扬,仍然提不起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写出来的作文还是"言之无物",做"无病呻吟"之态。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了解和关注。"艺术来源于生活",作文也是一样,生活便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就是我们的老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让学生的作文"柳暗花明",把学生学习作文训练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习作,这样学生的习作才有感染力。在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将生活融入作文教学实践中,时刻关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在习作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效果不佳。为了让三年级的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写作,教师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让他们在习作中感受到精彩,体会到乐趣,在轻松中踏入习作的大门。  相似文献   

19.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善于观察,易于动笔写真事,乐于动笔表真情。作文是语文基本功中集中的体现,也是衡量和体现学生其他语文技能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点燃学生的习作热情,激发写作欲望,培养习作兴趣,让学生在习作中感受到快乐。多少年来,令语文教师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  相似文献   

20.
正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余年,发现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都能很好掌握,而对习作的兴趣却没有那么浓厚:有的苦于没有素材,有的语言贫瘠,有的甚至害怕习作。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乐于习作,并增强他们的习作能力,是当前我作文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和积极探索中,我积累了这样几条经验,和大家探讨。一、激发习作兴趣,消除"怕作文"的心理,培养"爱作文"的情感情动而辞发。写作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与情感功能有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