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哲学研究者叶秀山说:"‘母语’是父母给的,是‘家’给的。‘家’给的‘语言’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牢固的……"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根系。作为母语的中文,还是一种美的存在。小学母语教育只有坚持走民族化、审美化、儿童化之路,才能真正走进母语教育的核心。一、植根民族土壤,找寻母语教育"灵魂"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是个民族性很强的学科。这不仅受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制约,而且还受这个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心理特点的影响。"母语教育应深深植根于本民族土壤,回归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构建独具民族特点和中国特色、符合中华民族心理结构和思维习惯的母语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教育科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这样谈母语,一个民族把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我们中国的母语不仅仅是一般的交际工具,它还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源流。可以这么说,汉语是世界上最形象、最含蓄、最富意蕴的语言。我们的语文课学的是母语,如何根据母语的特点,根据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学习语文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下“语言发展的底子”“精神发展的底子”“一生发展的底子”,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都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情感、留下形象。留下语言过去,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3.
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语文新课标也特别强调:"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担负着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而中国古代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又是民族文化之精粹.所以我们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开发好古人留下的精神和语言宝厍.  相似文献   

4.
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语文新课标也特别强调:"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担负着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而中国古代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又是民族文化之精粹.所以我们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开发好古人留下的精神和语言宝库.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口头与书面的表达。然而,作为民族母语的教学,不可忽略的还有文学艺术的熏陶、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文化的传承等重要任务。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语文下的定义,一直被认为是语文的经典解释。在中国古人的论述中,"文"指书面语言,"言"指口头语言;一为文字,一为声音。在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6.
日语是日本的母语,但“日本语教育”并不指母语教育,而是指以日语为外语的第二语言教育。日本的母语课程称为“国语”,自1900年“国语科”独立以来,日本国语教育不断发展完善。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以语言实用为原则,以国际理解为背景,已成为日本母语教育的鲜明特色。一、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和传统的尊重教育承传人类文化,语言承载民族精神。母语教育强调民族特色,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是国际母语教育的总趋势,也是日本母语教育的基本方针。自“国语科”独立以来,日本母语教育在学习和吸收他国经验的同时,…  相似文献   

7.
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母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花。母语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的工程和“花”的事业:通过母语学习将儿童的个体生命之流引入民族的和人类的精神之源,同时催发新时代民族的美丽之花:精神之花、语言之花、文化之花。因此,母语教育课程永远是各个国家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  相似文献   

8.
语文,对中国人而言就是作为母语的汉语教育,母语教育是人生开始的"根",每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文化"母乳"都应该是母语!民族文化作为个体精神成长的"母乳"文化,起点是本民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这些口耳相传的口语形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师是学生语言的点灯人,智慧的启迪者。"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学生精神的故乡,语言的背后跳动的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站立的是一种本民族的母语文化与民族精神。阅读的过程,是点亮的过程——是已有生活经验的点亮,已有知识的点亮,已有认知的点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母语教育是以汉语文为主要标志的。汉语文不仅是一种语音、符号系统,在其中也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是中国古今文化的结晶,融汇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的思维、意识、心理、风俗等自然表露在语言之中。所以,母语教学,既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包括民族情感、民族思想以及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教育,而后者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价值。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提高人文素养的高度进行语文学习活动。“人文语文”便是应运而生的语文实践和研究的新范畴。  相似文献   

11.
洪宗礼先生通过对语文的多元目标、多重功能和复杂内容的研究,认为"(语文)作为综合性基础学科,它是语言与思想的统一体",指出"语言承载人类文化,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因此必须重视语文学科拥有的文化价值",一定要"突出母语和母语课程教材在国家民族生存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果缺失了文化,丢弃了精神,教育只能是残缺的,甚至会贻误民族复兴之大业。李旭东老师把这样的认识,一点点纳入自己的"本真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并特别强调"学力课堂"中的"文化力"培育。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的教学,语言是文化的深层编码,是一个民族的集体精神。罗素曾经说到,语言不是我们可以只管使用它,而无须注意其本身的一种媒介。如果说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那么,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培育。语文教育是母语的教育,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的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 5000 年发展历史中积淀的文化精髓,不仅包括有形的文化遗产,同时更包括无形的民族精神。而语文作为我国母语——汉语言的教学课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地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同时更应在讲解的过程中进行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的引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更加浓厚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并在对传统文化更为深刻的理解中实现自身文化底蕴的深化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丰盈与充实。  相似文献   

14.
<正>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从根源来看,我们对语文学科的理解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所以想再说说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与实践。当一个生命呱呱坠地,祖国的语言就随着母乳一起浸染他的身心,日夜哺育他的心灵,所以德国语言学家洪德堡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使用一种语言意味着接受一种文化,隔断一个人与母语的联系,也就意味着使他与自己的文化传统断绝了联系。"母语是每个人的精神故乡,后人的成长总是从语言这块沃土汲取营养的。可以说,我们的灵魂因为母  相似文献   

15.
高中生语文学习困难在哪里?教师抱怨语文教学之难难在哪里?即使经过新课改实验,我国的母语教育,特别是我国的高中语文教育似乎仍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语文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问题。母语贫血的背后是民族精神的贫血。德国教育家洪堡特有一句名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  相似文献   

16.
要谈大学文化,首先从文化谈起.文化的概念可以有广义、狭义和深义三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一切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合;狭义的文化是精神活动的产物,是纯粹精神创造的成果,诸如哲学、制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与技术等;深义的文化是比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更为深层的、最本质的、最核心的表现,它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形成的较稳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精神的表现,称为民族魂或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和特征,是维护、联系一个民族的无形和有形的东西,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或乱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五千年文明不仅给我们留存了有形的浩如烟海的文化古迹、自然遗产,而且还创造了无形的、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中国的世界遗产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相似文献   

18.
记得前些年在讨论语文学科的实质时 ,时任中央教科所所长的阎立钦同志说过一句话 :“语文学科的实质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育 ,或者说关于母语的教育……它不仅仅是一般社会交际工具 ,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成员智育、德育以及民族精神发展的源流。”这一认识得到了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李维鼎先生也曾这样论述母语 :“母语是一种有形无形 ,有声无声的普遍而神奇的存在 ,是历史流注、万方辐辏的民族精神和智慧融合而成的处境和氛围 ,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地孕育和涵养着民族的每一个子民 ,全息地体现为民族流动不居、丰富多彩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汉语作为母语,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而且在其中积淀了民族的睿智、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精神。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材是人文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学必须关注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母语文化的缺失会严重影响民族精神的传承,导致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因此,外语教育应凸显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意识,运用中国英语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从而在与多元文化的互动中知彼知己、融合互补、共同发展。中国英语是英语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特有语言文化接触融合的产物,属于国际使用型英语变体,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影响及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