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曼 《教学研究》2008,(3):189-192
布迪厄把社会场域里竞争的资本划分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三者在场域中为争夺制度高位和权力资本不断进行博弈和竞争,在高校这一特殊场域中社会资本与行政权力、文化资本与学术权力、经济资本与市场权力的相互转化与竞争最终将形成象征性资本,象征性资本则是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市场权力的合力.  相似文献   

2.
布迪厄把社会场域里竞争的资本划分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三者在场域中为争夺制度高位和权力资本不断进行博弈和竞争,在高校这一特殊场域中社会资本与行政权力、文化资本与学术权力、经济资本与市场权力的相互转化与竞争最终将形成象征性资本,象征性资本则是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市场权力的合力.  相似文献   

3.
尹可珍  王琦 《中学教育》2010,(12):13-16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事实上是文化再生产过程中社会再生产的一种体现。学校作为文化再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场域,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将文化、地位、权力等人们争夺的资本合法化,这种被转化为合法的社会资本,不但可以帮助人们实现阶层之间的流动,还给人们带来预期的利益。择校是人们占用这些合法化利益的预演争夺,这也解释了为何作为失范社会行为的择校在现实生活中却是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4.
收入分配是一个以收入的形成为逻辑起点,经过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等环节,形成收入在各个社会成员间分布的过程。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收入因生产、流通过程的各种关系、社会过程的各种关系而被不同社会成员所占有、实现、分割并在他们之间转手。在这些关系的作用下,财富由最初简单、抽象形式逐步转化为各种具体的收入范畴,最终形成呈现在社会表面的社会生产成果的最终占有、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5.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概念模型及运作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和资源配置方式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影响。在就业过程中,参与的有学生的、家庭的和学校的三类社会资本,这三类社会资本经过主体的甄别转化为就业适用的社会资本,再经过主体的动员转化为就业使用的社会资本,再在主体的组织协调能力作用下转化为就业过程中的信息、机会和物质情感支持,进而影响到就业的成功。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学生、家庭和学校既要注意其社会资本的培育、积累和优化,更要提高其对社会资本的甄别、动员和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反映一定文化价值观念的课程,是一种积累的劳动,体现了资本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一种文化资本.认识课程文化资本的内涵及其特征为揭示课程本质提供了多元的视角.课程文化资本是将反映主流文化意识的文化知识、技能与文化素养内化为自身的文化能力,在得到文凭和资格认定后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社会地位和象征权力.  相似文献   

7.
功利主义主张:随着功利额的增长,富人必然会将财富转化为权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不反对人们占有财富,而是反对人们利用占有的财富去剥夺别人占有财富的权利。本篇文章主要探究什么样的劳动所得是合理的,即通过回答劳动所得分配的正义性,推出权利占有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8.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在社会各阶层间的分配是不平等的,而通过教育机制,文化资本又可以实现其再生产过程,从而实现社会等级的再生产。这一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有助于理解当前我国农村转移人员文化资本生成与提高。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了农村转移人员与城市市民在文化资本分配起点上的不公平及农村转移人员在城市的持续性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9.
王丰硕 《文教资料》2010,(35):22-26
作者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权力与语言、教育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在语言层面,权力意识通过固化为一定的语言结构塑造了人们的思想,而且限制了语言运用的范围;在教育层面,教育是强加文化任意性和知识占有的手段,影响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在社会层面,语言学习活动是资本转换的过程——"融合型动机"下的语言学习主要体现了符号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转换,而"工具型动机"下的语言学习主要体现了符号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转换,此外,中介语现象表明了中介权力和中介地位。  相似文献   

10.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在社会各阶层间的分配是不平等的,而通过教育机制,文化资本在实现其再生产过程的同时又复制着其层级结构。布迪厄的这一文化资本理论有助于探寻当前我国农村转移人员的文化资本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中国几十年来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农村转移人员与城市市民在文化资本分配起点上处于不公平状态,而农村转移人员早期文化资本的贫乏使其难以累积新的、更多的文化资本,由此导致农村转移人员在城市处于持续性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当前正在经历社会结构的重组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两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基于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从各阶层文化资本占有的不同对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专业选择、教育期望影响程度的不同可以看出,家庭文化资本的占有多少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建立相对公平的平台、促进社会阶层的更好流动是需要重视的问题。教育不仅是实现社会分层的“筛选器”,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中下层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通过高等教育大众化更好地完善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为社会的各个层次和各种职业输送不同规格和类型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功能之一。高等教育要实现这一功能,则必须要建立在社会各阶层享有公平的高等教育教育机会上。  相似文献   

12.
家庭文化资本是文化资本在家庭场所的延伸,是家庭对社会文化资源的吸取和占有.注重家长素质培养,提升家庭的具体化文化资本;整合社会客体化资本,弥补家庭客体化资本的不足;加强家长的教育智慧,发挥家庭体制化资本的有效作用,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河南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四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软实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文化支撑,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是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必然要求。文化软实力是包括人口文化素质、文化产业等要素的文化体系所具有的结构性精神力量,必须从提升人口文化素质、振兴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整合文化资源四个层面入手,着力推动河南文化软实力提升。  相似文献   

14.
对作为农村教师主要来源的农村籍大学生来说,当下农村社会的教育环境使得教师的文化资本日益异化于教师而存在。文凭资本一方面难以转换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身份资本;另一方面,受结构性的社会、教育环境因素影响,文凭资本难以与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建立联系,这是影响教师补充困境的深层原因。只要农村教育与以知识、技能为最主要凝结物的文化资本的弱势地位得不到改变,农村教师在入职、工作状态上的不利局面就很难得以根治。  相似文献   

15.
Cultural capital is frequently referred to as a construct in the analysis of ine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variations in cultural capital contribute to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levels of participation, distribution of students between elite and other universities, and the likelihood of dropping out. However, recent analyses of quantitative data suggest that once students’ attainments are included in analysis of levels of participation the effects of social class disappear. One possibility is that cultural capital affects the likelihood of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dependently of the common measures of social class variation (parental occupation and education). In this analysis we include a measure of students’ cultural capital to investigate whether it exerts an effect on the likelihood of participation that is independent from students’ attainment. We also present and evaluate a practicable method of measuring students’ cultural capital.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学者通过建构“底层文化资本”这一概念为弱势农民群体正名,但这一概念却建立在对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误读之上。对于文化资本理论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读,即将文化资本窄化为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本作为阶层流动的工具。而布迪厄的原意,则是通过文化资本揭示阶层复制的机制,进而批判维持社会等级结构的权力关系。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代表获得优势文化的可能性,它以劳动时间的积累为衡量标准,而非占有某些具体文化实践或态度。文化资本在各阶级的不均衡分布源于等级社会秩序背后的象征性暴力。“底层文化资本”的论述陷入实体主义思维所产生的阶级文化本质论的泥沼,实际上承认并加强了城乡阶层文化的不平等结构。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分布失衡是指不同主体在进行同一社会行动时,拥有与使用的社会资本存在较大的数量与质量差异。本研究构建了大学生社会资本分布失衡的测量指标,并基于6省15所高校2 967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所获数据,对就业过程中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资本拥有与使用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数量更少,质量更低,使用社会资本的次数也更少,且更偏好使用弱关系和低质量社会资本来获取就业资源,两者之间存在社会资本拥有与使用的双重失衡。这种双重失衡,给贫困大学生就业带来求职成本增加、就业机会获取困难和就业质量低端锁定等负向影响。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应通过增加贫困生社会资本数量、提升社会资本质量、优化社会资本结构和提高社会资本运作能力等路径,防范社会资本分布失衡对贫困生就业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点、热点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权利、机会等资源分配和再分配问题,尤其是分配标准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不同层次的家庭拥有的教育资源对高等教育机会分配产生的影响是迥异的。家庭社会资本能够作为家庭代际关系资本转移的桥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文章以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理论为指导,从家庭社会资本的维度出发,通过实证分析可知,家庭社会资本对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分配方面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日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文化传播的主要流向并非始终如一,而是呈现出发生变换的情形,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日文化交往的主要流向截然相反。因此证明一国文化在国际交往活动所处的位置是主动还是被动、是高位还是低位、是主要流出还是主要流入,最终由其综合国力所决定;文化的生命力取决于它所具有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文化交流的结果一定是融合,但在融合中独特和传统依然会延续。融合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全球化并非追求无差异的单一文化,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并非推行文化扩张。应当适应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建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互动、推进融合的文化交流机制,改变西方强势文化主导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现状,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冲突带给人类的破坏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激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对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功能;社会整合功能;教育塑造功能;政治合法性功能。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已然成为当今时代国家间实力消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