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余人”是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青年贵族形象。“小人物”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底层被欺凌着典型形象。“多余人”与“小人物”形象同出一脉,他们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有什么典型意义呢?我从作者作品及人物方面同大家一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2.
《背影》是一篇只有1500多字的短文,但却有巨大的艺术魅力。究其原因,是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通过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人们所共有的细腻感情,从而拨动了人们的心弦,产生了感人的力量。即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作者要表现一个人物,是通过人的语言、行动、肖像、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刻画的。《背影》中,作者不去描写父亲的鼻眼口耳,胡须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在杂文创作中创造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类型”形象。这是一种光辉的艺术创造。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这种光辉创造的“类型”形象战斗力的美:一、通过对“落水狗”、“叭儿狗”等“类型”形象的分析,论证了这类形象出现后客观上产生的不屈的战斗力的感人的美;二、通过对“吃人血的蚊子”、“‘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的分析,论证了此类形象显示了不可抗拒的战斗的力,和感人的艺术真实性的美;三、通过对“二丑”、“革命小贩”等形象的分析,论证了渗透在此类形象身上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所产生的正义的战斗力的美。要之,这类形象的出现,不仅表明了揭穿那些卑劣、无耻、反动事物(人物),是战斗中不可少的阵线,而且标志着鲁迅先生自“五四”开始后二十年间思想文化战线上一个方面的光辉的战斗业绩。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在杂文创作中创造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类型”形象。这是一种光辉的艺术创造。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这种光辉创造的“类型”形象战斗力的美:一、通过对“落水狗”、“叭儿狗”等“类型”形象的分析,论证了这类形象出现后客观上产生的不屈的战斗力的感人的美;二、通过对“吃人血的蚊子”、“‘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的分析,论证了此类形象显示了不可抗拒的战斗的力,和感人的艺术真实性的美;三、通过对“二丑”、“革命小贩”等形象的分析,论证了渗透在此类形象身上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所产生的正义的战斗力的美。要之,这类形象的出现,不仅表明了揭穿那些卑劣、无耻、反动事物(人物),是战斗中不可少的阵线,而且标志着鲁迅先生自“五四”开始后二十年间思想文化战线上一个方面的光辉的战斗业绩。  相似文献   

5.
“异类”是白先勇小说中一类重要的人物形象。在《台北人》《纽约客》《孽子》三部作品中,白先勇分别从政治、文化、道德角度出发,塑造了流离台北的大陆客、挣扎在文化认同危机漩涡中的海外华人,以及受到社会家庭双重抛弃的同性恋者三类“异类”形象。“异类”形象的诞生既与作家个人经历有关,也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但作者所呼吁的以“超越时代的永恒人性”来解决“异类”问题因脱离特定时空背景而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樊骥骅 《新读写》2008,(4):30-30
从弟弟的小“尾巴”展开,描写了妈妈、爸爸和我对弟弟“尾巴”的喜爱,刻画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形象。 小作者细致地截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读来让人感觉亲切,也想摸摸这小“尾巴”。  相似文献   

7.
在《一件小事》的教学中,不少教师还认为车夫是作品的主要人物,其根据大概是:车夫是小说正面人笔的形象;这样可以表明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歌颂,来提高小说的思想价值。但从作者当时的思想情况及作品中形象的塑造和矛盾冲突的展开来看,小说的主人翁应是“我”,而不是车夫。现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求教于广大教育界同仁。 作者在作品中着力塑造了“我”的形象。“我”谈过?“子曰涛云”,尽管身穿皮袍,以车代步,然而“为生计关系”,又不得不冒着大风,清早出门。这都说明“我”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时,作品也写出了“我”的思想性格的两重性:一方面,“我”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怀不满,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文治武力”和“吃人”的孔孟之道表现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梳理了教育学研究传统中四种主要的“人的形象”——“能力人”、“理性人”、“抽象人”、“部分人”,概述了他们的主要特征,并对他们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进行了深入批判。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重构教育学研究中“人的形象”的问题,并就“权利人”、“经验人”、“具体人”和“整体人”的形象进行了扼要介绍和分析,希望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主要考察了教育知识传统中四种主要的“人的形象”——“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社会人”,概述了它们的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特征 ,分析了它们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知识和教育实践所产生的影响 ,并对它们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进行了深入批判。在此基础上 ,文章提出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的问题 ,并就“游戏人”、“文化人”和“制造人”的形象进行了扼要介绍和分析 ,希望有助于重构 2 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置身于当代社会的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是一个具有先知、良知的忧郁者,他自觉地负荷着时代的痛苦,对人类的关怀令作者上下求索。1986年,他推出新作长篇小说《断头台》,在这部小说中,他塑造了一个酷似基督教的“耶稣”形象——阿夫季,但作者笔下的“耶稣”形象失去了重要的宗教因素,“上帝”是新的“上帝”,“耶稣”是当代的“耶稣”,是人类社会善与美的追求者,是真理与正义的探险者与殉难者。  相似文献   

11.
吴激是金初由宋入金的重要作家.关于吴激生平,文献记载不多,根据其现存作品和同代留金作家的诗文,可察知部分行迹.吴激虽仕于金朝,却对北宋故土深切怀念,怀昔伤今、借景抒情是其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常用手法.吴激可谓金代词人之冠,是北宋以来婉约词风的有力继承者,在宋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12.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分析,陆机是第一位在生前身后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吴地作家,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吴地特色,具体表现为:内容上,陆机作品渗透着难以割舍的水乡情怀;风格上,陆机作品在"繁缛"之外还表现出"清新"的另一面;语言上,陆机在作品中运用了吴语和吴韵。以上三点表明陆机在创作过程中或隐或显地受到了吴地文化的影响,吴地文化已深烙于他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13.
从政治制度理论、法治理论、民权与人权学说三方面看,首先,伍廷芳对民主与专制国体、君主立宪、直选总统制、总统间接选举制政体的比较研究,说明他借鉴民主政治理论的得失。其次,整理他的法治理论,并比较沈家本等的观点,可以发现伍廷芳学习近代法治原则方面存在的成就与不足。最后,依据伍廷芳的民权人权学说及其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可以确定他对近代民权人权理论的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14.
茅盾和吴组缃都是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家,但他们在人物塑造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茅盾对他的“民族资本家”系列和“时代女性”系列显现了赞美的主流态度,却影响了主题与人物的一致性,成为茅盾巨大艺术成就中的遗憾。吴组缃对他的“失业店伙”系列和“乡村女性”系列则表达了深切的悲悯,成为他作品中的作家、主题、和人物彼此之间的和谐与完整的自然成份,较为完美地体现了作者的含蓄深邃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昭通著名小说家夏天敏通过其作品所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乌蒙高原上的女性生活,揭示了当代中国贫困地区女性的本真生存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在作品中对女性自我解放的途径作出了尝试性的探讨,对女性主义文论的发展做出了实践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寿生是一位有个性的乡土小说家。他的小说描写的总是家乡黔北务川的各色人物和由他们演绎的一幕幕动人的活剧 ,具有浓烈的平民色彩。作者站在底层人民的位置上 ,并热情观照着他们 ,使作品透露出苍凉的美学气质 ;不仅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是方言土语 ,就是作家交待叙述性的文字也带有浓烈的地域色彩 ,方言俚语的运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清代杰出小说家吴敬梓与扬州素有不解之缘。考察其非凡关系,给人们以深刻启示:吴敬梓在该地区的行踪与人际交往,无疑构成了他人生轨迹和身心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儒林外史》正是对包括扬州在内的广阔地域、社会生活、时代面貌的生动反映和折射;吴敬梓的扬州诗词是袒露作家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第一手材料,并为他本人小说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18.
对吴藻生卒年的三种主要说法进行了辨析,认为生于1799年之说其实是误传,将吴藻生卒年定为不详是谨慎的做法。吴藻的著作各家著录也多有遗误,今据南京图书馆所藏,进行了辨误。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李嘉祐是大历诗人之一,唐人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并选录了其八首诗歌,王夫之也称其为"中唐第一佳手"。可见,李嘉祐的诗作是很受推崇的。然而,这位诗人并不为大多数人所重视,当前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也不是很多,因此,李嘉祐的诗歌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高仲武认为李嘉祐诗歌"涉于齐梁,绮靡婉丽",但高仲武的评价,有以偏概全之嫌。其次,高仲武认为李嘉祐"盖吴均、何逊之敌也",因为吴、何二人是齐梁山水诗的杰出代表,对此,将李嘉祐诗歌与吴、何二人诗歌进行对比研究,来探究齐梁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对大历诗人的影响,以及李嘉祐诗歌之新变。  相似文献   

20.
二月河的“帝王系列”描写了一批重要的官吏.他们外形丑陋但有德有能,德才兼备。作家从大众的审美趣味出发来描写他们。既写形又传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