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殷墟王裕口村商代贞人墓的发现与身份认定,对于检验现行甲骨断代标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殷墟王裕口村M103、M94两座商墓分属殷墟文化二期、三期,且同出“■”字。从青铜铭文与随葬器具来看,两墓墓主均属于贞人身份。■作为贞人异期异穴,合理的解释便是它代表族名。商代以族为贞人,说明卜辞中的贞人不是某人之私名,而是可以对应一族之内的若干人。将殷墟王裕口村商墓贞人视为服务于商王朝的龟卜世家,符合墓葬内涵的阐释及商代的历史特征。贞人以族为单位服务于商王朝,对甲骨学界立足贞人为私名基础上的断代标准提出新挑战,有利于推进甲骨卜辞断代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甲骨卜辞反映的晚商体育文化是具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包括射术、御术、骑术、田猎、奔跑等.晚商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学校的产生、战争的需要、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汉初政治面临两大主要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诸侯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些具有地理、经济优势的诸侯逐渐滋生政治野心,形成了与中央相抗衡的态势,甚至觊觎帝位;另一个是汉帝国与边境少数民族匈奴之间的矛盾,匈奴对汉王朝的侵扰连年无休,多次与汉朝抗礼,对汉王朝造成潜在的威胁。此外,社会上存在着严重政德败坏和民俗侈靡、僭越等社会问题。贾谊积极主张以礼治国,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以强化中央集权,安定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4.
依据甲骨文语法及甲骨文词典对甲骨卜辞进行切分,是建立甲骨文语料库实现计算机辅助甲骨文考释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甲骨卜辞的切分,采用机械分词与特征扫描相结合的中文分词技术对200条比较完整的卜辞进行切分实验,将只使用机械分词和结合了特征扫描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机械分词与特征扫描相结合,实现甲骨卜辞的切分的正确率和效率都较高.  相似文献   

5.
关于非王卜辞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殷墟卜辞中,占卜主体为商王的卜辞是王卜辞;其余的殷墟卜辞,即便占卜主体是王室成员,也均可归入非王卜辞。因"王室卜辞"在使用中有歧义,建议不要用"王室卜辞"这一术语。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明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三大组成部份之一。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建设是古代政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份。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是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明的成果。一、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西周建立后,为适应统治的需要,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周王实施分封制的最主要目的是“众建亲戚、以藩屏周”。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在诸侯国内,诸侯也依例分封自己的子侄为卿大夫。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卫、宋等国。封国诸侯在政治上要服从周王统治,派兵为周王打仗,保卫王室,经济上要定期向周王纳贡。在分封制下,周王是诸侯之共主,“礼乐征伐白天子出”。分封制是与西周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地方政治制度,是西周强盛的政治支柱。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巩固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私田大量出现,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日益瓦解。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控制的土地缩小,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朝觐和纳贡。一些大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土地和人民,相互兼并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王失...  相似文献   

7.
殷商甲骨卜辞记载了大量的祭雨仪式,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殷商时期对于神人关系的理解,如神人以合,敬神即敬人等。这为殷商以后的神人关系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神人共处的体系和礼仪制度,对中国以巫文化为中心的民间祭祀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嬴秦族起源于山东。唐虞之际因功赐姓嬴氏 ,被封于秦。夏末归商 ,参加过灭夏的战争。在商代“嬴姓多显 ,遂为诸侯”。商末以来 ,嬴秦子孙中有西迁今山西者 ,有西迁陇右者。西迁陇右的嬴秦子孙 ,遂成为西周王朝镇压西戎的一支政治力量 ,并在与戎狄的斗争中被封为诸侯 ,建立了秦国———这就是后来消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秦王朝的前身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社会分析法,对传统体育与礼仪结合的机理进行探索,认为:传统体育与礼仪有双向的依附性,传统体育与礼仪的结合符合古代的时代特征。进一步对传统体育礼仪进行思想性分析认为:传统体育礼仪中的等级制度、门派制度、性别歧视、以礼代法等已不再适合现代社会,应该摒弃;其中的德礼并重、贵和尚中、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表示“秋季”的词义早在甲骨卜辞时代就已经产生,然而学界对“秋”的造字本义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龟的一种,一种认为来源于蝗灾之义。通过对卜辞中“秋”和“龟”的用例考察后发现,无论是以同文卜辞为证,或是与“六”的字形相互印证,亦或从语法角度探赜,卜辞中均尚未发现“秋”用为“龟类”的辞例,因而《简明甲骨文词典》中的例证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1.
楚王在春秋战国时期四、五百年的历史中,一直保持着对公卿的控制,这和大权旁落的中原诸侯国极不相同,这一点是与其立国之制和历代楚王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的。本文重在从楚王对采邑的控制来研究王权的实现,借此说明楚王在土地政策上的严谨态度。  相似文献   

12.
顾炎武曾以为宗庙设立神像是战国才产生的现象,是不对的。从西周金文中看,西周时周王朝宗庙中有"图室"。这表明至少从西周开始,已经在周王宗庙中设立专门的"图室"绘制先王先公的图像来进行祭祀和悼念。商末西周初年已有用于战争的军事地图,周初已有"东国"疆域图,也有用于土田划定的方国疆域地图。  相似文献   

13.
三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小组,在随机分组治疗615例急性软组织运动损伤中,分别使用双黄新伤散与郑氏一号新伤药、正骨水、701镇痛膏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发现双黄新伤散的疗效明显优于正骨水和701镇痛膏,与郑氏一号新伤药的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之一,王光祈在救亡图存和"西乐东渐"对中国音乐构成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提出了"复兴礼乐"和创造国乐的思想。他实则建构了一条传统礼乐向现代国乐演进的路径。该路径是他在现实探索救亡道路失败后受德国音乐普及的影响,继承儒家礼乐思想,运用进化史观念和汲取西方现代音乐理论所形成的现代礼乐观的必然选择。王光祈认为:礼乐之间是"乐主礼附"的关系;礼乐虽注重伦理价值,但音乐资源整理应美善兼重;礼乐在与胡乐碰撞交融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礼乐培养了中华民族的"谐和"特性。因此,他主张创造国乐须发掘礼乐资源、运用西方音乐理论与方法,以传承"谐和"之"礼乐本意"、激发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解释古史所载周武王“乱臣十人”为周之治臣周公、召公、毕公、荣公等人的说法不确。梳理历代学者的注解,结合商周之际的相关史实研究表明,“乱臣十人”不是周之“治臣”而是殷商“叛臣”十人,他们在兴周和灭商的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理解这一记载的史料价值,对认识商末周初的历史巨变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古文字考释法等研究方法对殷墟甲骨文及卜辞中所见商代摔跤雏形进行了考证。主要结论:中国摔跤运动最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存在,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在商代被广泛称之为"鬥",其本义就是指两人徒手相搏,有技击、对抗的性质;甲骨卜辞中记载的有关商王及贵族亲自参与的"鬥"活动,是早期"武事"活动的主要内容。到西周时期,由于地域与方言的影响,摔跤被称之为"角",成为官方讲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秦统一六国以后,广泛称之为"角抵",并成为官方讲武的唯一内容。商代晚期甲骨文中的"鬥"与西周时期的"角"以及秦统一以后的"角抵"运动是一脉相承的。从时间跨度上讲,甲骨文中记载的商代晚期的摔跤雏形"鬥",要比秦统一以后的"角抵"早约1000年,由此可以追溯我国摔跤运动到3300多年以前商代晚期。  相似文献   

17.
自先秦以来,有关《老子》的注疏解说多达数百种。《河上公章句》是其中成书较早、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家。对《河上公章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者、成书时代、思想内容、传世版本及历史地位等方面。河上公其人其书的时代和真伪问题,一直是学术史上的一个难题。《河上公章句》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河上公章句》在思想史、道教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对养生研究、《老子》版本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商汤之“恤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商朝已有一定的重民思想意识,它溯源于商汤之"恤众",即惜民力、兴民利、重民意、尚贤和明德。这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