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美是一种科学美,它主要表现在简单美、和谐美、对称美、相似美和奇异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受、鉴别、欣赏数学美和创造数学美的意识和能力,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利用简单美,培养探索精神数学概念、数学符号的简单性、数学理论的精炼性、数学方法的简捷性、数学问题的简洁性都是简单性的体现,可以说简单性是数学美的本质之一.在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数学的简单美,就有可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对科学美的鉴赏则是教学艺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对数学美有深刻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要遵循美的规律和法则,结合数学教材,揭示数学知识的内涵美以及数学表达的形式美,培养学生认识和鉴赏数学美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能力.数学的三大特征——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系统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与美学的简单性、和谐性及统一性,有着相近的含义.大自然的美具体、鲜明,艺术的美华丽,精彩,但数学美不同于这类美,数学家庞加莱对数学美的性质作了具体说明:“我…  相似文献   

3.
审美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审美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初步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揭示数学美的特征,不仅可以使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数学美的特征主要有:简单性、对称性、统一性和奇异性等,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数学美的特征,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一、追求简单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许多数学问题,虽然表面形式可能较为复杂,但其本质总有着简单的一面,若能把握事物的主要…  相似文献   

4.
数学的美是一种化美,有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奇异美等,在数学课中进行美的教育,是培养广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必须有数学美的意识,在教学中,用心进行设计,提示数学美的特征,唤起学生审美意识,激发其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5.
寓美于教     
《华章》2007,(10)
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即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等。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那么,怎样才能把美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呢?一、在教学过程中揭示美的内涵数学,始终是美的,重要的问题在于美的发现。  相似文献   

6.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数学美育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让学生在体验数学美的同时,培养对数学美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数学作为科学美的一种形态,是一种自然真实的美。在数学教学中,从数学美的主要表现特征:简洁、对称、和谐、奇异四方面着手,揭示数学美,寓美于教,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领会数学的美,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美的知识和进行数学美的教学,是很必要的.数学美的特征主要有直观性、简洁性、统一性和奇异性.  相似文献   

9.
数学中的和谐美、统一美、对称美以及奇异美等都是客观世界美的特征在数学中的反映.我们要认真地研究数学教学,探索数学方法,挖掘数学学科美的特征,展示数学内在美.1 挖掘数学学科美的特征,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如果我们钻进数学的王国,会惊奇地发现:数学并非人们所说的“枯燥无味”,而有“引人入胜”的魅力.1.1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 作为工具,数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因而十分引人注意.华罗庚写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生物之密,火箭之速,地球之变和化工之巧,给当代科学勾画出一幅五光十色的图画,因而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科学愈发达,…  相似文献   

10.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主要表现为它所特有的逻辑美、科学美。数学概念判断之准确,推理之严谨,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之紧密与精妙,解题思路之丰富与简洁,数学语言之精炼,及数学材料的整体性、系统性、有序性、结构性……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数学美的各种意境,为美的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科学与美是一对孪生姐妹,数学美总是溶美与真为一体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美的教育,无论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还是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将发生深刻积极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美的教育呢?我以为要——一、挖掘美的实体,感知美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数学美客观存在于数学的整个知识体系以及其思想方法之中,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人的数学思维结构呈现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体现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和追求、体现科学和艺术的教学.在教学中利用数学美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2.
数学美是关于数学审美活动的一门科学,而数学教育与数学审美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对数学美进行分析(对称美、和谐美、简单美、奇异美等)固然有意义,但同时,数学教学并不满足于数学美的论述,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展现数学美,使学生能够感受美和欣赏数学美,把数学的美育功能真正落实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数学美意义的阐述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的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  相似文献   

13.
回顾历史,数学与美学有着共同的渊源.西方的数学和美学都是起源于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数学是美的化身,美只能从探求数量比例的和谐中去追求.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数学与美学分道扬镳了.许多人认为“没有美的科学,只有美的艺术”,这着实是一个历史的误会.近十多年来,国内不少学者积极从事数学美的研究与探索,辽宁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卢锷、尹国敏副教  相似文献   

14.
<正>徐利治教授指出: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学和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和结构上和方法上也具有自身的某种美,即所谓数学美.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都是美的具体内容."数学美的内容包含五个方面,即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和谐美和奇异美.平时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学美在教学中的渗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5.
数学美是一种科学美,它主要表现在简单美、和谐美、对称美、相似美和奇异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受、鉴别、欣赏数学美和创造数学美的意识和能力,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鲜花是美的,儿童的脸是美的,书法家的作品是美的,语文学科中的古诗是美的,音乐的旋律是美的……而美的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却常常被忽视。在我给学生讲到数学美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同样,许多老师也认为审美教育是语文、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的内容,而忽视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认为美与数学是没有联系的。其实,数学课程中隐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抽象的美。数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让学生感知、欣赏和理解数…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不但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美的艺术.从艺术角度看,不但包括美术与音乐,更包含了文学、建筑、绘画、舞蹈等.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教学艺术将数学知识进行加工,给学生以美的教育,让学生于美的课堂中陶冶情操、拓展思维、理解知识、提高能力,体会数学之美. 一、利用美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学习情绪  相似文献   

18.
正数学是个最富有魅力的学科,数学美的魅力是诱人的,数学美的力量是巨大的,数学美的思想是神奇的。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指出:"哪里有数,那里就有美。"因此我们教师可以让数学课堂变成师生寻找美的源泉,妙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享受数学的美,创造数学的美,领悟数学的魅力,分享数学的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凤玲 《考试周刊》2014,(67):55-55
数学美是我们在主观上可以感受到的美,是数学教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也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一直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数学美的基本特征组成了数学美的整体,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美,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实现审美与学习的统一,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美的同时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20.
<正>不少教师抱怨现在的数学课堂枯燥无味,没有任何美感可言.数学课堂果真无美感吗?其实,在我们身边到处充满了美,如艺术之美,大自然之美、科学之美,数学之美.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说过:"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作为数学教育的实践者,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体验数学美,充分挖掘教学中的美学元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以"苏教版"九年级(下)"黄金分割"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数学美教学实践.一、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美情境引入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