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在贬谪中大量创作了以贬谪为题材的诗作,以诗纪行,真实展现了诗人的贬谪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与贬谪前的创作相比,诗歌在表现对象、创作手法等各方面呈现出明显变异,表现出创作从局限于宫廷生活转向个人情志抒写的趋势,对迁谪题材诗歌的创作做出了有益开拓。  相似文献   

2.
《湘南学院学报》2018,(6):52-56
刘长卿一生仕途蹭蹬,屡遭迁谪。在其谪居或途次湖湘期间,或为山川胜概所激而抒以骚人之志,或为人文轶事所感而发以迁客之思,写下了一批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湖湘诗歌。刘长卿的湖湘诗在艺术上主要表现为白描、移情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刘长卿湖湘诗是湖湘贬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湖湘贬谪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代迁谪诗文述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代遭受迁徒、贬谪之苦的从多诗人所创作的“迁谪诗文”,是唐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迁谪诗文颇能体现出迁谪文学的本质特点,对后世的迁谪文学的发展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昌龄迁谪时期的诗歌,不仅向友人表达了诚挚的情谊、高远的志向及坚贞的操守,而且也诉说了自己怀才不遇、委曲不伸的愤懑。因此,王昌龄的迁谪诗并非一般的应景之作,更非无病呻吟、舞文弄墨的文字游戏,而是诗人情感的坦诚流露、灵魂的真实写照。其迁谪诗以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力,从而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5.
王昌龄迁谪时期的诗歌,不仅向友人表达了诚挚的情谊、高远的志向及坚贞的操守,而且也诉说了自己怀才不遇、委曲不伸的愤懑.因此,王昌龄的迁谪诗并非一般的应景之作,更非无病呻吟、舞文弄墨的文字游戏,而是诗人情感的坦诚流露、灵魂的真实写照.其迁谪诗以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力,从而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6.
唐代贬谪文学是贬谪文人人格的一面镜子,是政治制度的产物。唐代的贬谪文人促进了唐代贬谪文学和文化的繁荣,丰富了唐诗的内容。贬谪文人通过对贬谪地的山川、风物、人情的抒写,宦海沉浮的叙述,表达自身政治的失落、人生的悲惨、迁谪的痛楚,以此来表现贬谪文学的主题,因此,促进了唐代贬谪文学和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7.
韩愈的迁谪诗有反映自己仕途失意的,也有为他人鸣不平的。但和此交织在一起的是反映谪地及途中的山光水色、所见所闻的民间疾苦,揭露中唐以后的政治黑暗。从思想内容来看,总体是健康的。他的迁谪诗比应景、应酬诗来得通畅浅白,感情真挚,较少险峻怪僻之弊,是韩愈纵恣豪放、浑茫雄博诗风的代表。迁谪诗既是韩诗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韩诗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8.
贬谪是封建统治者对罹罪官员的惩罚,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现象,贬谪文学是政治制度的产物。唐贬谪文学是唐代士人人格的一面镜子,唐代的贬谪文人促进了唐贬谪文学和文化的繁荣,丰富了唐诗的内容;贬谪文人通过对贬谪地的山川、风物、人情的抒写、宦海沉浮的叙述,表达自身政治的失落、人生的悲惨、迁谪的痛楚,以此来表现贬谪文学的主题,其创作手法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9.
刘禹锡的迁谪诗歌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迁谪诗歌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刘禹锡的豪放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理性认知基础上,经得起哲理和生活的同时考问.本文从其人生际遇、性格特征及其深邃的哲学思想等方面阐述其豪放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正>思乡是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永恒的主题之一。这些思乡诗按内容可分为旅愁归思、迁谪思乡、戍卒怀乡等几类,虽然有差别,但在诗中传递的思乡的情感是一致的,而且在写作方法上也有相似之处。本文以一些唐代思乡诗歌为例来探讨鉴赏这类诗歌时应注意的一些方面。一、思乡诗常见意象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刘禹锡二人同庚,晚年诗歌酬唱,关系密切,有《刘白唱和集》,并称“刘白”.刘、白二人交情甚笃,均曾经历过痛苦忧愤之贬谪.贬谪期间二人凭诗遣兴,诗歌创作数量大,各成特色.他们听闻贬诏,均心怀惶怖;他们贬途劳苦,均满心凄怆;他们身临恶境,均苦闷抑郁;他们位处闲职,均落寞彷徨.他们同样选择了坚守,选择了超越.但不同的是,白居易在六年的江州、忠州转徙中,辩识了穷通,安放了一颗“中隐”之心,而刘禹锡在二十三年的磨难中,锻造出一身豪迈,养就了排云碧霄的志气胸襟.“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诗穷而后工”,这“感动激发人意”的效果,何尝不是诗人之痛苦所换来?  相似文献   

12.
宋之问最早是以宫廷应制诗闻名诗坛的,他在两贬岭南、经历人生变故之后,诗歌题材、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其贬谪途经湖湘时所作的几首贬谪诗并联系其在岭南所作的贬谪诗来看,宋之问诗歌艺术的嬗变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开拓、情感的表达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贬谪,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常见的政治现象,贬谪者将其被贬谪的人生感悟和谪居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蕴涵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因而称之为贬谪文学,这是一种在内容情感上独具特色的文学体式。但“贬谪”在历史上,又可以称为“左迁”、“贬”、“流”、“谪”等,于是,研究界便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称谓,或称之“迁谪文学”,或称之“贬谪文学”、或称之“逐臣文学”,其实,它们各自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并不一致,应予区分,以便能较准确地指称和描述贬谪文学这种特殊的文学体式。  相似文献   

14.
在诗歌高峰的唐朝,除了有韩柳、元白这样的大家, 还有一位以独特意象和瑰丽语言卓然独立于诗坛的奇才——李贺(790-816)。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他的诗歌被称为“长吉体”。  相似文献   

15.
大凡物之不平则鸣。柳宗元遭到贬谪,所学的圣贤之道受到非议,理想破灭,壮志难酬,内心忧愤,抑郁难伸,于是一腔悲愤发诸笔端,用文字来渲泄心中的愤懑,写下了大量的充满孤独悲愤情怀的迁谪诗文,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相似文献   

16.
韩愈谪阳,是将他的险怪诗创作推向高潮,并使他的险怪诗风日趋完美的重要原因:被贬谪的失意人生与压抑心态,触发其作诗鸣不平情愫的形成;谪阳途中见所未见的异地景物触发其丰富的奇异想像;岭南的奇风异俗,激发其猎奇的创作意识;阳山贬所的艰苦生活,引发其神奇的幻想;贬官的休闲生活,为其创立作险怪诗提供了时间保证。  相似文献   

17.
《琵琶行并序》"行""序"并存,相辅相成,合体共生。诗前小序叙述简洁,却蕴含幽微情绪,让我们缘序品诗,逐步深入,打开文本褶皱,于平常处挑起学生情感风暴,发现无限风景。一.白居易的迁谪恨序文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但白居易"出官二年",果真"恬然自安"吗?我们可以从《琵琶行》这首诗中找到完全相反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李白一生四上庐山,与江西的名山秀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寓赣诗不仅形象地记载了李白诗风从飘逸走向沉郁的过程,而且集中地反映了他从学人误为政治人的遭际的尴尬和精神的痛楚。756年的再寓赣地,致使李白经验了人生的和精神的巨大跌落,在学上则表现为浪漫性和怨愤性的矛盾结合。李白遭受迁谪,始于江西,终于江西,因此,李白寓赣诗与其迁谪情怀是密切相联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的思乡诗源远流长。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所记载。《击鼓》、《陟岵》、《东山》、《河广》、《黄鸟》、《匪风》、《竹竿》等,都是优秀的思乡之作。正如王士桢所说:“诗三百篇真如化工之肖物,……写闺阁之致、远归之情,遂为六朝唐人之祖。”这些诗为数不少、起点很高,对后世思乡诗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之社会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征戍、经商、游学、仕宦、远嫁、迁谪、流放等离乡现象的日益频繁,以致于使思乡诗能够独标一帜,成为古典诗歌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中、晚唐和五代而言,宋人在接受柳宗元的方法论上趋于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在散文领域,由晚唐的韩、柳并提之法拓展到韩、柳、欧、苏同流的文章四大家之说。其二,在诗歌领域,柳诗第一次被发现和大规模接受,分别形成了诗学史上的陶、柳和韦、柳之论。其三,在唐代知人论世之法的基础上,欧阳修把他作为自己穷而后工理论的践行者。其四,柳诗的第一读者苏轼开创了著名的删诗之法。上述四个方面,给后人接受柳宗元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具有各自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