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是一种常态,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故意和外界干扰;教师缺乏熟练的课堂掌控能力;师生由于心理、情感、个性等差异造成的思维品质的差异;课堂生活的开放。教师应该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检验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彰显着学生的个性开放;内涵着师生的生命互动;生成着真实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
进入五、六年级,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是“噤若寒蝉”。于是,课堂上几乎只有教师的“独白”。造成学生沉默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是主要的原因。“沉默者”课堂沉默有四种类型:有的学生会回答问题,甚至理解较深刻,但羞于回答;有的同学没有求知欲望,懒得回答;有的同学信心不足,担心答错了别人笑话,不敢回答;有的因为某种原因与老师存在敌对的心理,故意不答。  相似文献   

3.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快乐”,课堂就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的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的学;课堂上有了“快乐”.师生间才会有尊重与理解.学生不必小心翼翼的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课堂上有了“快乐”.教师才不会把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的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创设一个使学生能感到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愉悦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常规的心理课上,教师往往会在课程开始通过告知学生课堂规则进行课堂管理,如在PPT上展示“尊重别人”“认真倾听”“积极分享”等标语,但对于见惯了此类标语的学生而言,这种方式收效甚微。要想管理好心理课堂纪律,教师需要无条件接纳每一个学生,通过满足学生的自主感、胜任感和联结感,激发学生认可心理课堂管理的内在动机,同时,调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发挥教学机智,如此才能绘制出一幅有“序”有“质”的课堂管理图景。  相似文献   

5.
“舞动心理课”是将“舞动治疗”的理念及技术与小学心理健康课相融合的课程。“舞动心理课”的实践重点在于教师、主题、课堂三个方面。要转换教师角色,走近真实自然的学生;设置适当的舞动主题,顺应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抓好课堂“五细节”,全面提升舞动心理课的实践性。“五细节”包括:巧用道具,调控课堂秩序;善用音乐,创设不同情景;精选游戏,兼顾个体与集体;多用镜像,激发自尊与自信;适时分享,联结身体与心灵。  相似文献   

6.
针对心理课实施中常见的“知行不一”“动而无获”“课堂无心理味”等现象,提出了“意动—情动—行动”的心理课设计与实施模式(简称“三动”模式)。“意动”: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情动”:唤起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行动”:即时演练与反馈,使学生一课一得。该模式在多所中学的心理课堂上进行推广和实践,提升了心理课堂的活力与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是课堂心理环境构建的关键;教师授课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课堂环境构建的保证;教师授课中善于质疑、巧于解惑是课堂环境构建的艺术,从而达到“授人以渔”、使学生终身受益的目的.课堂心理环境由教师的心理环境和学生的心理环境两方面构成。课堂心理环境表现为融洽或冷漠、活跃或沉闷、和谐或紧张等形式,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对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知识交流的主要过程,也是学生多方面素质形成的主要渠道。要让学生有驾驭知识的能力,就应该让他们通过课堂,知道知识的形成过程。美国有一名心理学家叫布鲁纳,他曾经说过:“教给一个人某一门学科,并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课堂教学,是知识形成的主要环节。为了激发学生课堂的主动参与意识,为了将课堂的知转为能,学生应成为良好的知识“导体”,从课堂每一位学生身上都能看到知识的光华。课堂要避免“绝缘体”的存在,我们为人师者应主动掌握学生心理,调整学生心态,使他们对课堂产生“缘”,也就是兴趣,因为兴趣是干好一件事的第一动力。无疑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兴趣的产生。要寻找或培养学生课堂兴趣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9.
师轶 《广西教育》2010,(20):16-17
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行为有两个:一个是“讲”,一个是“练”。“讲”指的是教师的讲解,代表教师的课堂行为;“练”指的是学生的练习,代表着学生的课堂行为。它们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深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学科思维的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吴联兴 《广西教育》2012,(21):34-3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课堂上的数学观察、数学分析与数学思考。”数学课堂上,教师过多的讲解,过于包办替代,会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依赖心理。因此,教师不妨在数学课堂上“装装笨”,以此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从而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相似文献   

11.
构建有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条件之一。影响学生课堂安全感的主要因素有课业负担、教师教学行为、同伴压力和学生自身的心理弱点等。构建有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教师是核心力量。教师要通过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情感、态度和行为以及评价方法,为学生营造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下的课堂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参与度的高低与课堂教学效果成正比。”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虽然教师“一言堂”现象有了很大改观,但大部分学生课堂发言,不是不能积极参与表达,就是不知如何表达。于是。就聚焦学生课堂用语.从小学生心理和生理上分析小学生口语表达的特征,把握正确的要求,找出学生课堂语言表达困难的原因,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3.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对师生心理产生实际影响的学习生活环境。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心理环境是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影响课堂心理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教师的领导作风;教学的“情”与“趣”  相似文献   

14.
心理活动课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影响学生对活动、情境的感受与领悟。教师在心理活动课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课堂导入的“温度”、活动带领的“精度”、感受引导的“深度”、课堂总结的“高度”。另外,教师还需做到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协调、生动,能够提高并维持学生在课堂的沉浸感,使学生的体验生动、感受深刻、行动有方。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活的讲堂,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看到“死”的课堂。这里的“死”,基本含义有二:一是学生外部行为、课堂气氛的“死”.即学生无法与老师或同伴进行积极的有意义的交往与应对,无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二是学生内部心理、思维活动的“死”,这是外部“死”的根源所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或启发,他们无法进行积极的读书与思考。本文通过一位新教师执教的《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片段的评析,谈谈如何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教授理查德.威伍有一句极为精彩的话:“想要教好的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的确.教师在课堂上有了激情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激情才能有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师引导学生.学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已推行数年,但是传统的师道尊严式课堂仍然根深蒂固。据统计,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教师仍有着很强的权威心理。北京市曾对10所中学1200名中学生的一项学习问卷调查表明:敢于在课后向教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66%,敢于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21.5%,敢于在当堂纠正教师错误的学生仅占5.5%。一项全国性的关于青少年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7.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的讲解提出异议时,教师最有可能的反应是“训斥”“不予理睬”或“敷衍”。正是这种潜在的权威心理,导致了我们教师虽然口头上承认应该尊重学生,实际上要求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远远超过教师对学生的尊重。[1]如此的师生观,难以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本文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叶鸿琳 《天津教育》2023,(28):91-92
<正>谈到“静悄悄”和“乱糟糟”的课堂,可能会被人认为有贴标签的嫌疑,我也并不否认在一些特定人群中“一言堂”或“大撒把”也能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因此也很难进行概念界定,想用下面几个特征帮助大家判断。比如:课堂中只看到教师精彩的语言和饱满的情绪,却很少听到学生对教师讲解的真实反应。比如:课堂中教师提问多是由某个学生或某几个学生进行回答,通过他们的反馈,教师才能顺利推动学习进程。比如:课堂中有讨论活动,但探讨的问题很容易得到答案,教师给予的讨论时间很短,  相似文献   

19.
王贝贝 《考试周刊》2010,(14):218-218
如何使课堂活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一系列问题似乎一直在困扰着每一位教师。尤其是作为中职学校的老师。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大多适值青春期,因而往往比较“叛逆”:活泼贪玩,因而“厌学”心理严重;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因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种种原因综合作用,使得中职学校的课堂上出现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等一系列现象。当然,作为中职教师,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觉察他们的内隐心理,有助于心理健康教师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在咨询过程中“洞察”学生的内隐心理,对学生进行透彻分析;在课堂上“看见”学生的内隐心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在聊天中“意识”到学生的内隐心理,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觉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