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维的七言歌行在七言歌行发展史上呈现出过渡性。文章综合三个方面,论述了这种过渡性特征,即王维的七言歌行既是初唐体调的沿革,又是盛唐之音的体现,也具有中唐叙事歌行的风韵。同时,也对这种过渡性特征的形成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七言歌行的流变及其诗体特征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言歌行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诗体。七言歌行在魏晋时期就已萌芽,它正式形成于陈隋时期,在初唐得以成熟,盛唐得到了充分发展,尔后还发生了诸多变化。七言歌行有着与七言乐府诗、一般的七言古诗不同的非常明显的诗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王维的七言歌行在七言歌行发展史上呈现出过渡性。文章综合三个方面 ,论述了这种过渡性特征 ,即王维的七言歌行既是初唐体调的沿革 ,又是盛唐之音的体现 ,也具有中唐叙事歌行的风韵。同时 ,也对这种过渡性特征的形成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七言歌行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诗体 ,魏晋时期就已萌芽 ,它正式形成于南朝陈、隋 ,在初唐得以成熟 ,盛唐得到充分发展 ,尔后还发生了许多变化。七言歌行有着与七言乐府诗、一般的七言古诗不同的非常明显的诗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梅村体     
<正>"梅村体"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伟业(号梅村)极富个性的七言歌行体诗歌的名称。"梅村体"来源于六朝时形成的七言歌行体,初唐时它的题材范围有所扩大,表现形式有所发展,形成了新的特点。清初时吴伟业在学习白居易长篇歌行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此体,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结构跌宕,多用典,讲声律,辞藻缤纷,色彩鲜艳。吴伟业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一生沉吟不断,今存诗作一千余首。吴伟业早年春风得意,故多风华绮  相似文献   

6.
初唐是歇行发展史上的关键阶段。初唐歌行的创新主要在于主题的革新,而这些革新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章从主题演变的角度对初唐歌行进行考察,并分析初唐歌行主题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初唐四杰的辞赋、骈文因被斥为“时带六朝锦色”而多不被人认同。这两种文体在事实上起到了开拓文学样式新路的作用。在辞赋的影响下,“四杰”的歌行呈现出铺陈展衍,纵横阖的气势;同时,辞赋中借事抒情的手法,赋予歌行一体以极大的语言表现力。而骈文的对偶、声像等形式方面的特点,被“四杰”运用于七言歌行,促进了“初唐体”的形成,也被推广到近体诗中,完善了五言律诗的格律体制。  相似文献   

8.
李白接受与模拟汉魏六朝古诗而创作的大量七言歌行,是唐诗成就达到最顶峰的标志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也创作出了许多七言歌行,一般认为在题材与风格上他是受了杜甫的影响,其实,从题材、语言、艺术手法三个方面考察,他更多地是接受与取法了李白的创作风格与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七言古诗、乐府与“歌行体“的关系为切入点,从唐前歌行体的演化历程及其发展阶段,对唐代最终成型的新兴诗歌样式“歌行体“的诗体定义和形式特点作了界定与阐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李白的歌行的考察与确认,论析了其歌行以“主体性“为内核的表现形态与艺术特征,从而肯定了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与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0.
歌行是介于七言乐府和七言古诗之间的一种流动性较强的诗歌体裁,其最主要的一个特征便是"一唱三叹"、回环复沓的章法结构。歌行创作的高潮出现在盛唐,岑参是歌行创作的名家,他的歌行章法井然,层意分明,下笔通透,让人一目了然。文章以其歌行的复沓表现为主要论述对象,以望进一步加深对歌行这一诗歌体裁的主要特质以及岑参独特诗风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国古代叙事长诗。这里对以往学史认定该诗的“反封建”主题提出质疑,并从创作、编纂和接受三个角度分析论证了该诗主题的定位问题,认为“讴歌爱情”才是本诗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2.
柯尔律治的诗《古舟子咏》是一首叙事诗,具有小说中的一些典型特征。《古舟子咏》具有明显的哥特式风格,其哥特式风格主要体现在哥特式背景、人物、梦幻、哥特式意象、词汇、可怕的画面、哥特式气氛、犯罪、宗教、血腥、哥特式故事情节和主题等方面。《古舟子咏》中的哥特式风格有效地渲染了诗的气氛,强化了诗的主题,创造了极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意旨,古今论者虽不乏仁智之见,但却似嫌缺少了一些对诗歌文本的解读。本文以诗歌“留别”的题目为切入点,认识“别”之既别“东鲁诸公”又别(诀别,决裂)权贵的双重意义;再探讨诗人如何以真实的笔法表现梦境的虚幻和以梦境的虚幻突出现实的虚幻,结合诗末出现的“权贵”,追寻其在诗中的表现,以此解读出诗歌否定现实,追求自由,不事权贵的意旨。  相似文献   

14.
贺铸词在词题、词调及表现手法三方面深具特色。为词另立新名是为求得词题与词之内容情意的契合对应;从所用词牌之量化统计中益见词人创调之才;“檃括”手法的大量运用也成为贺铸词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5.
14世纪英语诗歌《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的解形母题源自凯尔特文化传统 ,但不是凯尔特文化独有的现象。诗歌中 ,世俗的和宗教的因素 ,异教的和基督教的因素巧妙结合。和中国古典文学中解形母题相比 ,《高文》更关注现实的世界 ,关注人自身的本质特点、精神世界和求生本能  相似文献   

16.
汉乐府诗《上山采蘼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不是劳动妇女对丈夫喜新厌旧的行为的指责 ,而是这对离异夫妇对原有爱情的眷念 ,对被迫离异的无奈与痛苦 ,对封建婚姻和封建礼教的愤懑。  相似文献   

17.
文章先从婚俗礼乐制度方面否定了《关睢》主题是"求偶婚嫁诗";然后通过原诗字词、语句的具体考释进一步论证了《关睢》的主题是求贤诗而不是婚嫁诗;最后又从《关睢》的分章与表现手法方面进一步加以论证,深化求贤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咏物诗是诗歌题材的一大门类,晚唐咏物诗的创作尤为可观,其数量远远超过前代。文人们往往托物寓怀,因此从晚唐咏物诗折射出的正是衰微时世中晚唐文人的末世情怀:时光流逝、功业无成、价值失落的悲慨;游宦奔波、飘荡乱离的愁怨;艰危时世中个体生命的无限悲凉感和深沉的时代衰落感。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诗实践者和理论家,他的六首白话新诗以革命的思想内容和全新的艺术形式开启了我国新文学的先河;鲁迅对中国现代新诗的理论建构为新诗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温鲁迅对新诗发展所做的贡献.对我们探讨新诗发展的道路问题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20.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诗人艾青1937年12月28日夜间写就的又一力作。诗人满腔悲愤地揭露了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累累侵略罪行,历数了“戴着破皮帽冒着大雪赶着马车”出走的中国北方农民,乌蓬船里“蓬头垢面的南国少妇”和“蜷伏在不是自己家里”的“异邦人”的“年老母亲”……的无边苦难,抒发了“我也是农民后裔”的深广忧愤之情,深情地发出了“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的凝重呼喊,昭示和呼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抗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