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何碧 《今日科苑》2006,(3):46-46
在《神农本草经》中,灵芝被列为上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可见灵芝有养生保健、延缓衰老的重要作用。上海市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药师刘文琴告诉记者,灵芝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调  相似文献   

2.
我们经常会听到或说到这么一句话:"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表达出说话者的威严不可侵犯。那么,到底什么是太岁呢?《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对太岁均有详尽记载,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各类吃人者屡见不鲜。1939年,德国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在对北京猿人头盖骨进行研究后,竟然得出了北京猿人是最早的食人族这一结论。“吃人史学”根据造字法,“肉”字就是一个张开的口字,里边有个人,外边有一个人等着。因此,“肉字就是一个被吃的人与吃肉的人。”我国的史学著作中关于吃人的记载比比皆是,可谓“吃人史学”。据李敖先生考证,以汉朝为例,《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中明确记载的吃人事件就达21起之多。“食肉寝皮”、“割股救亲”、“生吞活剥”这类成语,多出于相关朝代的史学著作,自然也是我国“吃人史…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2005年,我在春城晚报上看到一篇关于“连云港海滩怪肉”的文章,阅读后方知世上竟然有被称为“太岁”的东西。从古到今,“太岁”向来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神秘莫测的东西,有人甚至利用其制包治百病的药。  相似文献   

5.
何谓“夜明珠”?指传说中夜间能熠熠放光的宝珠。又名“隋侯珠”、“灵蛇珠”、“明月珠”、“夜光珠”等等。“夜明珠”,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战国策》·《楚》记载:“(楚王)乃遣使献鸡骇之犀、夜光璧于秦王。”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八八《西域传·大秦》记载:“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西汉东方朔著《神异经·西北荒注》记载:“西北荒中,有二金阙,高百丈……上有明月珠,径三丈,光照千里。”晋王嘉著《拾遗记》二《夏禹》记载:“禹凿龙关之山,亦谓之龙门,至一空岩,深数十里,幽暗不可复行。禹乃负火而进,有兽状如豕衔夜明之珠,其…  相似文献   

6.
<正>失眠在社区中老年人群中尤为多见。据笔者观察,这类患者主要表现为早醒、不易入睡、多梦或浅睡眠,严重者甚至彻夜不眠。一、经典著作对失眠的描述以及病因病机的分析中医学对失眠的记载,较早的有《难经》中提到的“不寐”、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提到的“不卧”、《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不得卧”“卧不安”“目不暝”、《伤寒论》中提到的“不得眠”“卧起不安”等。目前,认为《外台秘要》是最早出现“失眠”描述的医书之一。《黄帝内经》确立的“阳不入阴”理论为该病的基本病机。《景岳全书》认为该病病机与“邪正”相争有关。  相似文献   

7.
灵芝是我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项珍贵药用菌 ,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到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许多主要版本 ,都对灵芝的药性、功能等作过详细描述。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证实 ,灵芝含有高分子多糖体、腺苷和三萜类等成份 ,因而具有抗衰老 ,抗肿瘤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保健作用。目前国内外大力开发各种灵芝制品方兴未艾 ,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地灵芝保健品大为走俏 ,而且国内近几年也开发出了如“富锗奶粉”、“灵芝保健饮料”等。根据通辽地区的气候特点 ,结合多年来生产和栽培平菇的经验 ,我们进行了以木屑为主料的袋栽灵芝试验 ,…  相似文献   

8.
刘泽君 《知识窗》2007,(4):5-25
鞭炮有很多别名,如“鞭爆”、“炮仗”、“爆竿”、“爆竹”等。《神异经》中说:“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日山臊。以竹著火中,焚烨有声,而山臊惊惮。”南北朝梁代宗檩撰《荆楚岁时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  相似文献   

9.
刘锴 《知识窗》2014,(7):49-49
提到“太岁”,人们马上会想到那句流传了数千年的俗语:“太岁头上动土。”在很多人的心中,“太岁”是一种神秘莫测、法力无边,能给人带来大福大祸的“凶神恶煞”!因此,在中国民间,很多人谈“太岁”而色变。那么,“太岁”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10.
葛致远 《百科知识》2023,(16):40-41
<正>《山海经·南山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huǐ)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这段文字记录的是一种生活在华夏大地上,外形似龟,却长着鸟头、蛇尾的生物,它会发出似劈木头时的叫声,被人们称为“旋龟”。在《山海经》描写的众多动物中,“旋龟”可能是最接近现实存在的物种之一。  相似文献   

11.
乌之哑哑     
刘汉杰 《百科知识》2009,(14):54-55
乌,又称“鸦”(也写作“鵶”,“鵶鸣哑哑,故谓之鵶”《禽经》),全称“乌鸦”,俗呼“老鸹”。飞入古人视野的乌鸦,有着纯黑的形体、大大的嘴巴、“哑哑”的鸣叫等外部特征,并有鸦占之能、反哺之孝、神鸟之灵等内在属性。一只普通的乌鸦何以承载着如此多的文化信息?答曰:人类涂鸦使然。  相似文献   

12.
由樊哙的一句话引出的“等号”因为樊哙在鸿门宴上说了一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于是俎和肉案子之间便被划上了等号。眼下通用的各种字辞典,乃至专业性辞书,皆有一解:俎是“切肉用的砧板”、“切肉用的小案子”、“切肉或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视之为“切器”、“杂器”。古文献中未尝见有俎作“肉案”、“砧板”解的记载。倒是清代乾隆年间有位进士,名桂馥,精于训诂,多有著述,他在《说文解字义证》中说:“切肉之荐亦曰俎,《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说者以俎为砧板是也。”这一新解  相似文献   

13.
浅谈文山三七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与人参同科同属,是中国云南特有的名贵中药材,起源于2500万年前第三纪古热带残余植物。是一种品质十分稳定的药食同源植物,历代医学研究表明三七具有“活血化瘀、消肿定痛”的奇效。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三七能治一切血病;《本草纲目拾遗》称“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另外,《玉楸药解》、《医学中参西录》、《中国医药大辞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文献书籍中都对三七作了充分的肯定性的记载,有…  相似文献   

14.
茶与医药保健的关系.可以说源远流长。三国时代的《广雅》一书中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蓖器中,以汤沃复之.用葱姜笔之,其饮醒酒”,对茶叶的产地、制作、用法及功效等都有涉及。到了唐代,陆羽的《茶经》已经把茶和医药保健的经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5.
皇帝的正装     
常强 《知识窗》2011,(1):36-36
在古代,皇帝被视作“真龙天子”,所以皇袍上绣有龙饰,人们往往将皇帝的衣装泛称为“龙袍”。其实,中国皇帝最正式的衣装上不单单绣有龙形图案,还有其他图形。具体而言,主要有十二种纹饰,即“十二章”。据《晋书》记载,东晋第二位君主晋明帝“始采《周官》《礼记》《尚书》及诸儒记说,还备衮冕之服。……  相似文献   

16.
指南舟是继指南车之后我国古代的又一重要机械发明,且湮没已久。一、晋代发明指南舟指南舟最早发明时间不易考证,但《宋书·礼志》介绍“指南车”之后接着提到“晋代又有指南舟”。笔者从《晋宫阁记》发现佐证:“灵芝池有鸣鹤舟、指南舟”。结合其他文献记载,我们完全可以判断,至迟在西晋(公元265—316年),我国已发明了指南舟。  相似文献   

17.
古人常把方诸与阳燧相提并论。考古发掘的阳燧可以与文献资料相印证,而方诸只有文献记载,其实为何物,汉时已无定说。郑玄、许慎、高诱三人的注解殊不一致。后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郑玄误解方诸为铜镜,后人受其误解影响千余年,臆造方镜用于封禅、祭祀时取水,无法成功,只好用井水代替。从《淮南子》“同类相应”学说、现代气象气候学知识、唐代李敬贞取水实践证明郑玄注解有误,《周官》残缺不全及鉴镜混称造成了郑玄的误解。结合南越王墓出土文物,指出方诸是“玉杯”,“承盘高足玉杯”即是《淮南子》等古籍记载之“方诸”。高诱提出的“大蛤”是玉杯在民间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8.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竹笋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佳肴,故有“无笋不成席”之称。古往今来,有关吃笋的故事传说,还真不少。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成王在临终召集文武诸侯拥戴康王登基时,“敷重笋席”款待文武诸侯。《诗经》中也有“加豆之实,笋菹鱼醢”的食笋记载。而在《周礼》中,则把“笋菹”列为居家美食。至秦汉年间,冬笋己被列为贡品。  相似文献   

19.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竹笋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佳肴,故有“无笋不成席”之称。古往今来,有关吃笋的故事传说,还真不少。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成王在临终召集文武诸侯拥戴康王登基时,“敷重笋席”款待文武诸侯。《诗经》中也有“加豆之实,笋菹鱼醢”的食笋记载。而在《周礼》中,则把“笋菹”列为居家美食。至秦汉年间,冬笋己被列为贡品。  相似文献   

20.
中国象棋,古时称象戏、象弈、博弈。最早见于春秋时代屈原的《楚辞·招魂》“:歈蔽象棋,有云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矣,呼五白些。”汉代刘向《说苑》和《潜确居类书》也说“: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是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南北朝时,北周武帝创制了《象经》,可惜那时的棋制和有关著作都已失传。至唐宋,象棋才真正形成。《唐国史补》对长安的生活描述中有这样的记载“:或侈于博弈。”可知象棋是长安人的时尚之一。不过,据史料记载,象棋的走法历经了多次变革,唐以前,象棋只有将、车、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