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组织的科学当今时代,最伟大的发明莫过于有组织的科学——即科学团体和报刊。在这些组织发明之前,科学知识的积累极其缓慢,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传播和评论场所——尤其是缺乏一种鼓励新观念、驳斥无稽之谈的方法,也没有一个根据真实成绩进行承认和褒奖的制度。尽管这些组织日趋庞大、缺乏人情味,以至于必须设立若干分支机构,才能在人际之间有规模地进行交往,但它们仍然是科学意义上不可或缺的社会架构——正是由于这个卓越的发明,知  相似文献   

2.
形形色色的纳米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海军 《百科知识》2009,(22):24-25
自从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以来,纸张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已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变迁。可以说,没有纸张,我们的生活将不堪设想。不过,今天我们说的不是普通的纸,而是一类高科技产品——纳米纸。  相似文献   

3.
最初,人们用石头、兽骨、甲骨或竹简等记载文字,无论是阅读还是携带,都很不方便。后来,蔡伦发明了纸张,人类才有了可以方便携带和阅读的书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的飞  相似文献   

4.
杭东 《百科知识》2013,(10):19-20
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自从蔡伦发明造纸术以来,纸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已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纸的种类越来越多,纸的功能也越来越新奇。避水纸传统的纸最怕水浸,一份重要的文件,如果遭到水浸就损坏了,这让人们十分头痛。为此科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自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直到今天,纸一直是最主要的阅读  相似文献   

6.
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是纸的故乡。从东汉蔡伦的造纸术到现在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新闻纸、特种纸、纳米纸,纸的使用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谁也无法否认,纸对整个中国乃至全人类文明的传播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它的使用加快了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速度。  相似文献   

7.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所以造纸术发明家蔡伦一直受到中外人民的崇敬和爱戴。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考古学者的严谨研究,对造纸发明有了新说。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一些西汉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若干纸状残片,引起人们关注,提出质疑,早在蔡伦之前约200年就有了纸?造纸术究竟是谁人所发明?  相似文献   

8.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经指出 :“发明会产生正效应和负效应 ,我们应当尽量发扬正效应 ,避免负效应 ,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爱因斯坦举了一个典型的事例 :人类发明原子弹之后 ,和平利用原子能 ,用来为人类谋利益 ,就是正效应 ;反之 ,利用原子弹发动侵略战争 ,屠杀人民 ,就是负效应。在人类即将进入 2 1世纪的今天 ,发明也同样有着正负效应之分。时下最热门的因特网 Internet,人们在网上发的电子贺卡 ,也有着令人喜欢的正效应以及令人反感的负效应。我是在最近向孩子学习使用网上贺卡拜年的过程中 ,才知道网上贺卡的负效应。第一次向孩子学拜年…  相似文献   

9.
正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起源。公元6世纪到10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  相似文献   

10.
人类跟其他高等动物最大的差别是什么?从语言学的观点,最大的差别就是人类有语言,而其他动物都没有。人类有语言,才有思想,才可能产生各种文明、科学、技术、艺术、文化。人类有了语言,知识才能累积,知识才能无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十个方面驳斥了图书馆消亡论,认为因特网是伟大的,但不会取代图书馆。因特网仅是一个工具,人类的许多发明并不会取代前代的发明,会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汽车发明了,人们还要骑自行车。因特网和图书馆的关系亦如此。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偶像和图腾。  相似文献   

12.
正网络是21世纪的图标一个带有禅意和群体特性的看法:原子是20世纪科学的图标。另一个禅宗思想:原子是过去,下个世纪的科学象征是充满活力的网络。网络是群体的象征。由此产生的群体组织(swarm being)——分布式系统(distributed being)——将自我撒布在整个网络,以致于没有一部分能说,"我就是我"。无数的个体思维聚在一起,形成了无可逆转的社会性。它所表达的既包含了计算机的逻辑,又包含了大自然的逻辑——进而展现出一种超越理解能力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不燃纸     
关于纸的发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早在5000年前,埃及人就用生长在尼罗河畔的一种和芦苇相似的纸莎草草茎造纸。公元1世纪,汉朝的蔡伦用树皮、碎绢头、废渔网等制成纸浆,然后把纸浆薄薄地摊在木板或竹帘上晾干,制成了色白而柔软的纸。公元4世纪,蔡伦的造纸法传到朝鲜,7世纪又传到日本。8世纪,中国的纸传到了欧洲,从此造纸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伊林这个名字是我们所最熟悉的,他的作品受到了广泛青年人的欢迎,我也是其中最喜欢的一个。每当我拿到他的作品时,心中非常高兴,总要一会不停的将这本书读完。最近我看到了他的一本“不夜天——灯的故事”,它给我的东西很多,不仅使我认识了灯和灯的发展过程,而且也使我认识了科学发展的规律。以前我们都知道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其实不然,他只不过是无数发明者中的一个。科学的发明并不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偶然想出来的,而是由於当时人类的需耍,把全体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长期累积起来的经验,加以综合成功的。最初人类用的灯是  相似文献   

15.
点击灵感     
雨松 《世界发明》2003,26(4):22-23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把地球撬起来!——阿基米德多么荒谬、多么不切实际的人类妄想呀!然而,正是这些荒谬而又不着边际的奇思异想,使人类从一个个黑暗的野蛮时代渐渐步入了高度的文明时代。发明的灵感犹如消逝的时间一样,每天都在更新,任何来自灵感的发明都表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就是发展的规律,也是发明能够永恒存在的真理。  相似文献   

16.
小鹭鹭听了发明、专利的讲述后 ,越发对他们好奇起来 :“您们有多大年龄 ?您怎么住在这里 ?还有 ,还有……”“别急 ,别急 !我们会慢慢告诉你的。专利有 70 0多岁了 ,发明有多少岁 ,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了 ,大概有好几千岁吧。我们是兄弟。我给你讲一讲——讲到发明 ,可以这么说 ,有了我们人类就有了发明。钻木取火就是一项发明。正是人类的不断发明创造 ,才有了今天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一些重大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人的观念 ,所以说 ,发明是“老爷爷”,具有悠久的历史。说发明与专利是“兄弟”,是因为专利制度是随着科技发展而逐步形…  相似文献   

17.
人是社会动物。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要组织和协调集体活动就需要管理。人是管理的主体,管理是人的行为,管理是科学技术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管理是生产力要素组合的黏合剂,没有当代管理,就没有当代生产力。1当代系统的管理学体系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当时的管理水平也与之相适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管理思想有了很大发展,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就是这个道理。管理可以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进入前工业社会,社会分工、分层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日趋复杂,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研究与发展,特别是生物电子学的新进展,电子计算机的原件将采用一种崭新的材料——生物分子来代替硅片,从而使计算机科学产生一次重大的革命,并将导致新一代电子计算机——生物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曾经精辟地指出:社会的需要抵得上十所大学。人类历史上任何重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无一不是由于社会的迫切需要,而且正是这种需要强烈地刺激了科学进步的进程。为了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机械。为了给机械提供动力,发明了蒸汽机。为了照明而发明了电灯。为了远距  相似文献   

19.
李莉莉 《百科知识》2007,(4X):41-41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自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直到今天,纸一直是最主要的阅读载体。纸质媒体有很多优点:一是反射式,视觉感舒适;二是亮度高;三是反差大,分辨率高,看每一个字特别清楚;四是视角广。另外,图文印刷后的永久性,文字印刷进去之后不耗电和油墨。最后一点是纸质媒体编写轻,可卷曲。但随着电子技术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发达,使纸质媒体暴露出信息量有限,不能动态查询的缺点。但人们仍然习惯于纸质阅读,主要是人类遗留下来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汤洪丽 《学会》2003,(7):52-53
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信息载体 ,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特网冲击着社会的各个领域 ,同样也冲击着科技期刊的发展。以往的任何一次产业革命 ,都给过人类一个漫长的过渡期 ,使得我们得以从容地调整心态 ,漫不经心地完成断层的跨越。但是 ,今天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信息革命却不容我们稍有迟疑。计算机科学的历史迄今为止不过半个多世纪 ,但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以往的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发明。或许你今天还可以编造出许多理由逃避电脑 ,尽可能地回避网络文化的挑战 ,但用不了多久 ,你将会发现已无法驾驭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