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五册《工之侨献琴》“金声而玉应”句,课文注释为:“好像金玉之声(形容琴声优美动听)。”粗看起来,通俗易懂。但仔细推究,疑点甚大。金玉之声是什么声?就是金属、玉石的声音吗?这个没解释清楚。其实,“金声而玉应”,语出《孟子·万章篇(下)》:“孔子之谓集  相似文献   

2.
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  相似文献   

3.
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英不然矣……”  相似文献   

4.
《工之侨献琴》选自《诚意伯文集·郁离子》,这篇寓言是这样写的。一个叫侨的乐器制造工人,他以“良桐”为材,做成一张琴,弹起来“金声而玉应”,于是便献给管礼乐的官员。乐工们看后斥为“弗古”而退还。侨回来后请漆工在琴上涂了似古的“断纹”,请篆工刻了似古的款识,装进匣子,埋在地里。一年后再献  相似文献   

5.
《工之侨献琴》这则寓言不长,但塑造了一位琴技精湛、洞察秋毫的人物形象。故事以工之侨两次献琴结局迥异为脉络,引发了人物心态在献琴阶段中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细加品析这些变化,愈觉文意深刻,有种不可言喻的警世作用。一、斫桐为琴,自信而乐观工之侨经过细心加工,制成了一张天下难得的美琴。琴的“天下之美”,具有两个特色:其一,得良桐斫而为之,材料属上等;其二,“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妙不可言,琴效极佳。面对绝妙佳品,我们可以揣测:此时,工之侨自信、乐观,在试琴之时,定然陶醉在喜悦的氛围之中。高兴之余,他做出了割爱的决定:珍贵的…  相似文献   

6.
课文题目《工之侨献琴》课文出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概述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工之侨制良琴,第一次献而被贬抑;第二次琴经过伪装并由贵人献上,竟得到“稀世之珍”的极高评价。工之侨慨叹道:同一个琴,两次进献,结果却截然不同。实在是反映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啊!拓展方向1.有美好的内在品质,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为琴如斯,做人如斯。工之侨用良好的桐木为材料,经过精雕细刻,作成金声而玉应的天下最好的琴,这是工之侨一次、两次坚持献琴的根本原因。正所谓艺高才胆大。与其叹他人不识,不如叹己才不彰。“…  相似文献   

7.
《工之侨献琴》以工之侨献琴力线索,通过同一张琴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对盲目崇古而不重实际的不良社会风气,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文章开篇写工之侨制作了一件稀世之乐器,并自认为是天下最好的琴。工之侨将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却被号称“国工”的音乐大师,以“弗古”为由弃还。在我国历史上献宝不被赏识的事例并不罕见,《韩非子》中所记的卞和献璞于楚王就是  相似文献   

8.
【自读导言】  学习本文的基本要求:  1.理出工之侨由得良桐到为琴,再到鼓之、献之、埋之、易之的故事脉络,把握文意。  2.把握琴的特点、价值及其命运,理解内容。  3.分析献琴者和得琴者的形象,思考造成琴前后命运不同的原因,领悟其寓意。  4.掌握实词斫、弦、鼓、匣、期年、适、易,虚词而、之的意思和用法。自读侧重点为两次献琴的不同结局,以及由此推断出的寓意。  (解说:从浅显的文本到深刻的寓意,这是我们读寓言的最基本要求,亦即由小故事到大道理。“小”是什么“小”,“大”是什么“大” ?如何由小到大、由…  相似文献   

9.
名词用作动词是古汉语中一种较常见的用法,属于词类上的灵活运用,这种用法的特点,第一是比较形象,如“弓不虚发,中必决眦,洞胸达掖”(《子虚賦》),“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戊午上高宗封事》),“斫而为琴,弦而鼓之”(《工之侨为琴》),“弼  相似文献   

10.
《工之侨献琴》是一篇含意深刻的寓言。教参对它的主题及寓意是这样界定的:“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工之侨两次献琴而结果不同的故事,讽刺世人以优为劣、好假恶真的世风。”笔认为,在引导学生正面接受这一定论的同时,还应与时俱进,从当今市场经济的角度,  相似文献   

11.
(一) 《工之侨献琴》一文叙述了工之侨先后两次献琴的经过,构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细细分析有哪些方面的对比?二、这些对比给读者以怎样的启迪?我以为工之侨先后两次献琴起码有以下五个方面形成对比:其一,首次献的琴未加修饰,是以真面目出现的;二次献的琴既漆上了残缺不全的花纹,又刻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选入了元末明初的诗文大家刘基的寓言《工之侨献琴》一文。该文文字虽然浅显,但寓意深刻。而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将其寓意归纳为“讽刺世人以优为劣、好假恶真的世风”。我们认为,对《工之侨献琴》一文的寓意,作这样的归纳,似乎有些简单、偏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要“能顺畅的朗读文言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第一.以老带新,循序渐进。每学一篇新课文,我都注意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例如教《工之侨献琴》中“诸”这个词时,我先引导学生重温初二《愚公移山》《黄生借书说》两篇课文,复习“投诸渤海之尾”、“归而形诸梦”两句,知道这两句中的“诸”都当“之于”讲,从而使学生知道《工之侨献琴》中的“谋诸漆工”、“匣而埋诸土”的“诸”也当“之于”讲。“之”为代词,“于”为介词,根据语言环境不同,解释也有相异之处:“谋诸漆工”的“诸”译  相似文献   

14.
方申法 《学语文》2002,(3):13-13
《工之侨献琴》这则寓言不长,但塑造了一位琴技精湛、洞察秋毫的人物形像。故事以工之侨两次献琴,结局迥异为脉络,激发了人物情感在献琴阶段中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细加品析这些变化,愈觉文意深刻,有种不可言喻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15.
《工之侨献琴》是一则寓言故事。读了以后,引起我关于包装的联想。一张桐木制成的琴,质良音正,堪称佳品。尽管献琴者心诚意切,不取分文,但该琴是以纯真自然、未经任何雕饰的朴实面貌出现的,结果为“国工”所不齿,为“太常”所不纳。然而,还是这么一张琴,质地未变,音色未变,所不同的只是工之侨谋之于漆工和篆工,在琴身的表面上做了一些加工,并在收藏的方式上想了点办法。于是乎,它顿时身价百倍,平步青云,不仅为贵人以重金购去,还被献于朝廷,成为“稀世珍宝”。是什么改变了琴的命运呢?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是包装改变了琴的价值,符合了当时朝廷…  相似文献   

16.
《工之侨献琴》选自明代刘基的寓言专著《郁离子》。刘基,字伯温,浙江处州青田县南田(现属浙江文成县)人。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卒于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元文宗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教材(试用修订本)第二册第六单元收入三篇寓言——《愚公移山》《黔之驴》和《工之侨献琴》。笔者认为,教材编者能高屋建瓴,选取了中国古代寓言创作三个高潮中的最具典范意义的三篇作品,引导中学生领略中国古代寓言精品的光彩。  相似文献   

18.
《新作文》2006,(3)
明人刘基在其《郁离子》中讲过一则寓言:工之侨用一棵非常优质的桐树之木制成了一张琴,声音美妙,天下无双。他将此琴献给主管朝廷礼乐的太常寺,太常寺长官让乐师进行检验。这些乐师们只说了一句“不古”,就退还给工之侨。工之侨将琴带回家后,就让漆工在琴上涂漆,让刻工刻上古奥  相似文献   

19.
说“鼓之”     
《曹刿论战》:“公将鼓之.”“之”是什么词?有的说是助词,有的说是代词,说法不一.假定是代词,指代什么?有的说指代鲁军,有的说指代齐军,说法也木一.“之”和“鼓”关系密切,了解“之”的词性,不能离开这个“鼓”字.“鼓”在这里是动词,“鸣鼓”的意思。古代行军作战,鼓声就是命令,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士卒行止全靠金、鼓.所以“鼓之”的“之”应该是代词,指代鼓声所指挥的士卒,做“鼓”字的宾语。在古书中这种例子是很多的,如: 1、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越王击金而退之.(《墨子·兼爱中》)  相似文献   

20.
素琴=无弦琴     
在《陋室铭》中,对“素琴”的注释通常采用:①古朴的琴;②朴实无华的琴。设想,古朴的琴是怎样的?朴实无华的琴又是怎样的?舜,最早削桐为琴,既古远又质朴无华。凡唐之先的琴亦可。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琴,抚之则吟,弹之则嘶,鼓之则鸣,调之则宫商角徵羽相协。这样,岂不与“无丝竹之乱耳”相悖!丝之属,琴其中也。偶然读起《十七史蒙求》(宋·王令纂辑)来,其中有“陶琴无弦”项,注为:《晋·隐者传》,陶潜字元亮。性不解音,唯蓄素琴一张,弦徵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由此可见,“素琴=无弦琴”无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