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9 毫秒
1.
褚晓君 《考试周刊》2011,(83):59-59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正确应用语文的规律。"小学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的广大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是"根"。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应用,并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要求和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中职语文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161"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使学生活学、学活、乐学,加强学生的语文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并把课堂延展到课外,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3.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化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作为语文教师,应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环境,努力寻求"用中学、学中用"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与真实生活融为一体,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4.
"应试语文"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而且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最终我们所追求的语文教育成效也自然无从谈起。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最近我潜心学习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于漪等语文教育大家有关"语文与生活"关系的一系列精辟论述,深感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5.
王桂香 《考试周刊》2011,(30):57-58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意思是让语文课走向生活,和生活"链接"。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处处皆语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呢?  相似文献   

6.
"创设有趣情境、解放各种束缚、及时鼓励表扬、开启想象空间",还课堂于学生,释放学习欲望,提升语文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的主角,为每一个都能找到适合的教育,助推学生"语文梦"。  相似文献   

7.
我校是一所国办普通完全中学,地处城乡接合部。1999年,我校成立了"海潮文学社"并创立了校刊《帆》,目的是通过语文教学改革,结合文学社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特长,打造特色教育,让学生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几年来,围绕语文教学改革和"海潮"文学社活动的开展,我校相继成立了"云霄"广播站、"新新青年"话剧社等学生社团,举办了读书节、艺  相似文献   

8.
徐春炎 《生活教育》2013,(10):72-74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低年级学生树立"生活教育"的理念,让"生活教育"扎根作文教学,通过融入课堂、链接生活、参与活动等策略,放飞学生的心情,从而激发兴趣、体验情趣、感受童趣,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写"的快乐,从而在这个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站得更稳","学得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0.
姚佳 《成才之路》2012,(18):29-30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穿美育,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刘丽梅 《广西教育》2014,(21):90-90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这句话点明了"德"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和优良品质的形成期和塑造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除了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育人典范,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选好教学德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使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渗透德育。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3.
贾立民 《考试周刊》2011,(16):48-49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这有利于教师增加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无疑,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让学生活泼自主的学习语文,实现语文自主学习的目标。让学生走出"考什么就学什么"的语文学习误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满怀兴趣的学习;构建艺术课堂,让学生"疲惫的心灵"振作起来;让成功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在教师创设的"人人都能成功"的氛围中积极学习;实现霍林姆斯基所说的"三分之二是用在非必修书籍上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李志辉 《教师》2012,(10):80-81
语文课堂上的活动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载体。我认为语文课设计的活动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  相似文献   

16.
王敏 《考试周刊》2011,(39):56-57
我们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语文教育,就是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积极组织让孩子多实践、多合作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师要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五动"语文课堂: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心动";多角度朗读,让学生"口动"。创设问题,让学生"脑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动";读写结合,让学生"手动";从而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相似文献   

18.
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以下几点做法不妨一试:1.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去"爱"语文。2.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去"品"语文。3.用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学生去"懂"语文。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洋溢着灵性的课程,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个性。在强烈倡导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飞扬着人性之美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开始生命的旅程。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语文教学的最佳情境就是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实际中去,通过具体实践,使语文学习生活化,这不仅是大语文格局构建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本质的体现。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就必须通联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为此,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进行了以下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