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南通西藏民族中学于1997年创办的一所内地西藏中学,南藏开展了"我在南通有个家"汉藏亲情结对活动。本文以访谈方式调查活动开展情况,提出改进措施,以期通过该活动能更好地促进汉藏亲情、文化交流,从而加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辽阳市第一中学是一所汉藏民族合璧的初级中学,又是一校二址的学校。在校学生达3800多人,其中来自西藏山南、那曲、拉萨地区的学生465人。我校汉族学生生源分布城乡各地,他们当中领导干部的子女多,经商和私营企业的子女多,独生子女多,这些孩子家庭条件优越,倍受长?..  相似文献   

3.
群加藏族乡隶属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全乡总人口2438人,其中藏族人口142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8%;汉族人口101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2%;汉族中会说藏语的有814人,占总人口的80%;不会说但能听懂藏语的有204人,占总人口的20%;藏族中会说汉语的有1408人,占总人口的99.2%,不会说但能听懂汉语的12人,占总人口0.8%.群加乡设中心学校一所,全校共有教师30名,其中藏族教师15名,占全校教师总数的50%;学生300名,其中藏族学生156名,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2%;全校设有7个班级,每个班一半以上都是藏族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均开设藏语文课,是湟中县唯一用藏汉双语进行教学的学校.虽然群加地区5个行政村都是藏汉杂居村,但各村村民兼通汉藏两种语言,平时亦用藏汉两种语言交流,其子女亦兼通汉藏双语,这为当地学校进行双语教学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辽阳市第一中学是一所"汉藏合壁"的全国文明学校,民族教育特色鲜明,成果丰硕。学校始建于1949年,1981年被省政府列为首批重点中学。1985年,受党中央、国务院的委托,开办西藏班。学校设有南、北两个校区,现有教职工362人,汉藏学生合计3300余人。多年来,学校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切实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头作用,教育教学成绩斐然,品牌效应凸显,成为全国内地开办西藏班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5.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下,21世纪的民族交流问题备受关注,汉藏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政府、国家的重视。汉藏大学生作为汉藏民族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间的友好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从汉藏大学生民俗文化与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来分析当前甘孜汉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在内地西藏班所在学校,汉藏学生长期共处,在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教育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于增强汉藏学生之间的沟通,激发藏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使他们成为宣传民族文化的新使者。一、现状分析(一)藏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汉藏交流的活动中,藏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在中山市实验中学的校园内部,西藏学生缺少具有校园影响力的学生代表,虽然有藏族学生被顶尖名  相似文献   

7.
<正>(一)民族教育的基本现状 1.农村基础教育有了长足发展。怀化民族地区地处边远贫困山区,有5个自治县,10个民族乡,共126个乡镇,总人口133.7万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29.7%,地域超过全区总面积的50%。调查的100个乡镇共有各级学校1157所,在校学生127279人,其中少数民族97993人。高中5所(通道、芷江、新晃三县缺县属高中统计情况),在校学生7479人,其中少数民族6100人;初中69所,在校学生24004人,其中少数民族17798人;小学1302所(含教学点),学生130818人,其中少数民族98762人;还有职业学校9所。学样数比五十年代增加近一倍,少数民族学生较解放初期增加  相似文献   

8.
1985年,辽阳市第一中学受辽宁省教委的委托创办内地西藏班,实行汉藏学生合校分班教学,现有67个教学班,汉藏学生4168人.其中西藏班11个,西藏班学生535人。十多年来,辽阳市第一中学针对藏族学生的思想实际,强化“五化”教育,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不断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西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王同 《辽宁教育》2021,(4):71-73
辽阳市第一中学从1985年始办西藏班,实行汉藏学生合校分班教学。现有藏族班17个,汉藏学生合计3300余人。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让和谐校园成为汉藏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办学理念,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发新时代下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应对方式在受嘲笑汉藏中学生孤独感上的预测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整体随机抽查法,选取四川、青海地区6所中学的786名汉藏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汉藏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应对方式在受嘲笑汉、藏中学生孤独情绪上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汉藏中学生整体上采取积极应对方式为主,有些应对因子有显著的民族、性别、城乡及年级差异;97.6%的汉藏中学生受到过嘲笑,其受嘲笑程度越高,使用消极应对方式就越多,孤独情绪愈强;汉藏中学生应对方式、受嘲笑和孤独情绪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其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孤独情绪有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对孤独情绪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西藏地区聋生越来越多的进入内地聋生中职校学习的背景下,笔者基于汉藏中职聋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发展需求,组织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促进了汉藏学生的情感融合,形成了团结、友好、和谐的班集体。在特色班级创建活动中,汉藏学生间差异性较大的民族文化,彼此聚合、碰撞、整合、提升,最后形成了真正的班级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文献法和对比研究法,比较研究了汉藏文化中的人名和地名命名词的异同,旨在了解汉藏文化中命名词的基础上,了解汉藏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汉藏教育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源远流长.文章旨在介绍汉藏教育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从双向的角度探讨汉藏文化通过教育渠道相互影响的情况,并分析汉藏教育文化交流相互学习的特点和学校所具有的增进汉藏民族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在内地西藏班的教育情境下,势必要求内地西藏班学生面对主体民族文化和本民族文化表现出多元一体的认同趋向,既要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又要理解和接受主体民族文化;既要重视主体民族文化的价值,义要促进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内地两藏班办班学校,浙江省菱湖中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西藏班学生“融入校园、走出校园”,促进了汉藏文化交融,增进了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5.
西藏少数民族地区汉藏双语教育蕴含着促进藏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民族认同感、维护地方和谐稳定的重任。但西藏汉藏双语教育研究的现状较为薄弱,应为之积极开展相关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汉藏日常交际语言进行对比,以语言为突破口,分析汉藏民族在日常交往中体现在寒暄语、亲属称谓语方面的差异。通过对造成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族教育研究》2010,(4):F0003-F0003
包头回中成立于1984年9月,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仅有的一所以回族学生为主体的民族完全中学。现有58个教学班,其中高中34个班,初中14个班。在校学生3400名。学校现有教职工262人,其中全国模范教师、享受正教授待遇教师1人;特级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30人.包头市名师3人。学校是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理事校。  相似文献   

18.
“昆明”一词是个南亚语词,其本义是“人(人们、人民)。”昆明族当初应是一个南亚语民族,后来在汉藏语人南下的浪潮中,有的部分南迁,有的部分被同化,昆明族中的南亚语民族的成分渐渐淡化,汉藏语民族的成分越来越浓,最终成了汉藏语民族,但其族称却仍然是南亚语的。“巂”是个汉藏语词,本义也是“人”。“巂”人当初就是个汉藏语民族,这点与昆明族不同。孟高棉语民族中孟族的族称“孟”、芒族的族称“芒”、莽人的族称“莽”等词,与“昆明”、“吉蔑”、“高棉”等词同源,而本义也是“人(人们、人民)”。  相似文献   

19.
辽阳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49年,1985年受省委省政府的委托,创办内地西藏班,是一所汉藏合璧的省级模范学校。目前,该校有建筑面积33600平方米,在校生4500人,其中西藏学生700人。多年来,该校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汉藏比较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保存在汉语文献中的几个民族语词作出解释。本文认为,“兹白”“马交”“麈”“开明”“滴淋”都是古老的民族语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